如果說紙媒電媒是老媒體,微博微信是新媒體的話,那紙媒電媒把內容照搬去微博微信,這時候它就變新媒體了嗎?
如果說新媒體就是個人的去中心化的聲音,老媒體是大眾的權威的聲音,同樣,老媒體用新媒體的方式幫助草根發聲,這時它又變新媒體了嗎?
所以我們能不能用傳播媒介新舊手段或平臺去定義新老媒體呢?
精準區分新老媒體是沒有意義的,目前的新媒體有一天也會成為老媒體,所以我們想要探討的“新媒體”,不是單純的新興媒體平臺和方式,而是內容運營在這個時代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和重視程度。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簡書頭條號一點號百家號等平臺是管理內容的平臺,在我看來,真正的新媒體是孜孜不倦將不同風格的內容上傳到不同類型的平臺的內容創作者。這些內容運營者通過團隊或個人,為他們的受眾輸出有針對性的優秀內容,受眾主導了內容的方向,受眾對所接收的信息的喜好程度體現內容運營者的價值。創作內容變成了一種新的生活乃至營銷方式。
而受眾的瀏覽痕跡我們稱之為流量,流量不等于用戶,不一定要被存儲,魚缸論需要誘餌把魚引到魚缸,然后養肥的過程就是運營,收獲就是變現,而一批批的魚進魚缸到離開魚缸的過程與頻率,就是我們的流量。流量的玩法?在這個來來往往的過程中,最直接的玩法就是要這些魚可以心甘情愿留下一些什么,如購買我們的產品或服務,第二,魚多了,就可以形成社會認同效應,這里就是廣告,第三可以換著魚缸交叉著玩,這里就是互推,發現更多潛在價值,第四可以形成一個小生態環境,自己除了是養魚的飼養員,整個魚塘都可以被你承包了,根據魚的馬洛斯需求理論,從生存到歸屬到成長到自我實現的生態網絡。。
專業的捕魚人會怎么做呢?他們先將大量魚餌投入水中,引誘魚群一窩蜂地擁上來。很快這片水域就變成了那些擺動著魚鰭、張開大嘴爭食的魚兒的天下。這個時候,捕魚人就把沒有放餌的魚鉤拋入水中,把魚一條一條地釣上來,既省錢又省力。因為這時候魚已經瘋狂到了什么都咬的程度,當然也包括金屬魚鉤了。
內容運營嘛,可以說是魚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階段所需魚餌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