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自我
叔本華認為,決定人命運根本差別的內容有三:1)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東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即財產和其他占有物。3)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現的樣子,即人們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
其中,人的個性是先天形成的,后天可以在本我的基礎上加以修飾,塑造成更符合社會和自我價值觀的性格,這是從內在自我中發散出來的東西。然而,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很容易忽略第一點,用第二點和第三點來認知一個人。
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身外之物,追求物質和地位,卻漸漸失去了對自我內心的關注和探索。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心理壓力過大,情緒抑郁無法排解,甚至患上心理、精神疾病;人們雖然每天都重復著“不忘初心”這句話,卻忘記了本真,甚至不清楚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
能夠正確無誤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溫和、節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產生的清白良心——所有的這些好處都是財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智慧人生,總要尋求個幸福快樂,達到這種愉悅的心情,主體遠遠比客體來得重要。當一個人獨處時,陪伴自己的、別人對此不能予奪的內在素質,其重要性明顯勝于其他任何他能夠占有的財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現的樣子。
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即使獨處也可以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即使接連不斷地參加聚會、出游消遣都無法驅走那折磨人的無聊。一個善良、溫和、節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樂;但貪婪、妒忌、卑劣的人盡管坐擁萬千財富都難以心滿意足。
對于我們個人生活而言,關注我們的自身個性是很重要的,要把眼光放在自身,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如果在某些時候感覺自己孤獨寂寞,那說明你還沒能發現周圍的樂趣,去挖掘自己卓越的、與眾不同的精神個性所帶來的樂趣吧,你的生活將隨著對自我的關注而變得快樂。我們還應該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我們的既定個性、循著符合我們個性的方向,努力選擇適合自我個性的發展,選擇與自我個性相配的地位、職業和生活方式。
生活處處是道,只要你用心專注。我們對所做的事,要保持尊重和敬畏,它要求我們鄭重其事、全情投入、心無旁騖,對任務的每個細節都保持覺察,把每個細節都當作重要的事情。正是在專注中,我們沉浸于當下,不再急著去遠方;也正是在專注中,事物的本來面目,才能慢慢地展開。
正念
即一心一意地將注意力投注到當下所發生的事上,將心帶回身體,回歸當下。覺知
即把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時此刻對個體內部和外部刺激的體驗上,是一種特殊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即有意識地、不加評價地觀察在身體內部和外部環境中所出現的刺激時產生的全部心理體驗。自我覺知即個體把自己當作注意對象時的心理狀態,比如說,“我在走路”不是覺知,稍微警醒一下變成“我知道我正在走路”就是覺知。佛學稱它為“慧眼”,禪學稱它為“觀照”,克里希那穆提叫它“自我覺察”。如何做到呢?其實很簡單,認識你自己,記得自己。了解自我局限,而后完善自我。
諸葛亮54歲在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用了雙重否定表述了這八個字,是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老子曾告誡人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長”。
大意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夸的人,會贏得成功;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老子的話,用四個概括就是“大智若愚”,俗稱“扮豬吃老虎”。這是一種若有似無,寓剛于柔的處世智慧。處世高手往往喜歡扮豬吃老虎,也就是給自己更多的退路。成事,你會覺得他大智若愚;敗事,你還只覺的他是“豬”,他依舊還可以保留自己之前的“豬”的形象,轉頭就走。而鋒芒畢露的老虎,要么吃掉人,要么被人關在籠子里。
想要在一場博弈中顯得“大智若愚”,要記住以下要點:1.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在確定計策前,切不可暴露自己的觀念、看法、態度,只講事實,不輕易站隊。即便是事實,也要選擇性講,以掩藏自身實力。2.待敵自暴弱點,虛其心,驕其志。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看破不說破。不同的場合要求不同,需要自己領悟。所以,大智若愚不是說真愚,是需要你做八分做八分,需要十分做十分,需要你不懂便不懂。這個境界很難,一旦達到,便如入無人之境。
每個公司最受寵愛的那個員工,一定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執行力最恰到好處的那個,因為他聽懂了話外之音。對于有可能產生利益矛盾的事實,最好裝傻,裝作不知道不了解。萬金油:我聽從我的領導的安排,我尊重公司的決定,我不了解這些事只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神經大條沒注意過沒聽說過。
創新性思維
若想造事,成事,首先就要學會推陳出新,當今社會是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的時代,也是人才制勝的時代。在創新過程中,創新動機、熱情及意志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沒有創新的動機,就不會有創新的成果,沒有創新的熱情與意志,就沒有創新的持續性,就難以獲得成功。
1.創新型人格需要動機。它是推動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內在動力,具有選擇方向的作用。動機越強烈,其行為越積極,即保證創新全過程的有效實現。
? 2.創新型人格需具備好奇與冒險精神。好奇心是本我的內驅力,好奇是開啟探索未知世界的動力,是人們對新鮮事物進行探索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積極主動地觀察世界、展開創造性思維的內驅力。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可以不斷地嘗試新的事物,在冒險精神的驅動下,我們可以突破傳統,不斷尋找新的途徑。
3.創新型人格還需要獨創與堅忍。獨創性包括變通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即處理問題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而表現出非凡的應變能力,不僅要考慮一個東西“是什么”,還要考慮這個東西“還可能是什么”。
創新思維能力就是頭腦向外輸出新觀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創新思維滲透會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擁有一定的創新天賦,我們可以通過思維力訓練激發你的創造力。出類拔萃的創新是如何產生的?他們的思維方式有哪些共同之處?他們的思維有哪些特征?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么呢?
(1)目標思維:創新的使命感有重大績效的天才們都像上了弦的發條,快速運轉,一種使命感促使他們的生命放出異彩。發明家愛迪生擁有1093項專利。他給自己提出了每十天一個小發明,每半年一項大發明的要求。愛因斯坦除了發表相對論外還發表了另外248篇論文。
(2)形象思維:視覺和空間能力除文字能力以為,視覺和空間能力可以更靈活地展現知識。例如愛因斯坦對一個問題作全面思考后,往往會發現,用盡可能多的方式(包括圖表)表述思考對象是很有必要的。
(3)聯想思維: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例如,將鈴聲與石頭入水時發出的聲音建立聯系,最終得出了聲音是以波的形式來傳播的結論。
(4)對立思維:從對立的角度考慮問題傳統觀念的人認為,兩種對立的東西根本不可能結合,而很多天才卻把兩種互不相容的觀點融為一體,使思考力更加活躍,并創造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比如玻爾把光想象成一種粒子和一種波。這些新思維使他看到了一種別人看不到的聯系,從而在科研上有所突破。
(5)多維思維:創建新型組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對不同視角之間關系的一種解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是一個全新的視角,達·芬奇認為自己看待某個問題的第一角度,往往太偏向于自己傳統的方式,于是他就不停地轉向另一角度……他們對問題的理解便隨著視角的每一次轉化而加深,最終抓住了問題的實質。
(6)機遇思維:從熟悉中發現機遇機遇只青睞有目標及尋求實現目標機遇的思考。太多的人總是對熟悉的事物“視而不見”,從而沒有理睬機遇 “敲門”,而天才們不會只等待時機,他們會主動尋求偶然發現的機遇。
思維能力訓練即是采用一定的程序對思維能力、思維模式及方法等進行系統訓練,從而使人的思維水平得到提高的過程。
解決問題的常規思考程序:目標(要解決的問題)——發散思維(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頭腦風暴”)——列出解決問題的所有方案——多方論證每個方案的利弊——盡量征求別人意見——找出最佳方案。
創新的基本元素——想象想象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所以創新首先要有想象力即想象的力度(強弱)。所謂想象是指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經過改造、重組、聯合而創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維活動。想象又是創造者對頭腦中儲存的事物的特征和信息的一種形象性描述或藝術夸張。
突破創新的心理屏障——從眾心理突破自我是貫穿人生的一個主題。一個人能否創新成功并始終保持創新的活力,首先取決于他的創新人格。創新者對目標的興趣,決定了創新者的需求和激情;其過程的持久性,決定了創新者需要擁有堅忍的個性;其成果的獨特性,決定了創新者要學會變通。
過度從眾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容易導致你變得盲從與怯懦,要使自身能力獲得他人的認同,關鍵在于如何將積極能干的形象展現給他人。做你自己、重塑自己、求異的個性正是我們不知足的本性的反映,它可以賦予我們積極進取的意識和積極向上的生命力。
美國出版的《人類心理學報》曾刊登過一位85歲老人的自白,他說:“假如給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努力表現自己,哪怕犯更多的錯誤,也不會處處追求完美……我要變得更聰明,不會再跟別人一樣地一本正經……我還要更加瘋狂一些,使自己與眾不同,哪怕帶來更多麻煩……”
突破創新的心理屏障——思維定式
只會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一切問題都看成釘子。思維定式讓我們在面對習以為常的問題時得心應手,但當我們面臨難題需要開拓時,它就成了影響我們前進的“思維枷鎖”。常見的思維定式有:書本定式、權威定式、經驗定式。
如何才能打破經驗定式呢?首先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和精神。其次要探究經驗的可行性,還有別的辦法嗎?其三要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突破思維與心理的定式,才能優化思維品質,開發大腦潛能。
提高問題意識疑問是創意的起點,是創意想象的啟動力,也是爆發力和想象力的來源和基礎。要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有的人所提出的問題能擊中要害,恰到好處;有的人所提出的問題總是無關緊要,那么該如何把握提問技巧和方法呢?
(1)臺灣陳龍安教授整理了提問的十字口訣:“假列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A“假”如的問題。如假如家中失火了怎么辦?B“列”舉的問題。如列舉茶杯有什么用途?C“比”較兩種以上的東西。如人與人工智能有什么不同?
D“替”代問題。如什么東西能替代茶杯?E“除”了什么以外。如除了什么還有什么?F“可”能的問題。如可能會發生什么事?G“想”象什么。如想象創業會遇到什么困難?H“組”合的問題。如給你幾個不同的字,讓你組成一個句子。
I“六”W的問題。Who(誰)、What(什么)、Why(為什么)、When(什么時候)、Where(哪里)、How(如何),利用英語中詞“六”W來設計問題。如“為什么要種樹?”“要種什么樹?”“種在哪里?”“誰來種?”“什么時候種?”“如何種?
”J“類”推的問題。如你不知道龜怎么養,因為龜是兩棲類,就是找它的同類,比如蛙怎么養,然后再試試。
(2)七問法:5W2H法5W2H法指“5W”即WHAT、WHO、WHEN、WHERE 、WHY就是何事、何人、何時、何地、何因?“2H”即HOW、 HOW MUCH就是怎樣做,需要花費多少錢?主要步驟:1為什么(WHY)。為什么要這樣做?理由何在?2做什么(WHAT)。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3何人(WHO )。由誰來承擔?誰來完成?誰負責?4何時(WHEN )。什么時間完成?什么時機最適宜?5何地(WHERE )。在哪里做?從哪里入手?6怎樣( HOW)。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實施?方法怎樣?7多少(HOW MUCH )。做到什么程度?數量何如?質量水平如何?費用產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