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讀了一本書《用系統來工作》,獲得了一種新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叫系統化思維 。
你的人生都是由系統構成的,由你控制,或不由你控制。
系統化思維的核心是 觀察、分析、拆解、優化 達成目的的每個步驟。是一種非常理性的思維方法。用它我構建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系統,其中最重要的是個人管理關系系統,它有四個部分組成:
這里面 目標、行動、知識都可以理性地觀察、分析、拆解、優化,只有情緒是一種例外。怎么管理情緒呢?我在家排里面找到了答案。
家排全稱是家庭排列系統。家排里面情緒分為四種:
原生情緒。這種感覺是根據當下的情況出現的自然感覺。比如父親去世,孩子悲痛大哭;別人插隊到你前面,你立刻問“插隊干嘛”;看到《奇葩說》的笑點,在電視機前樂得手舞足蹈。這種感覺往往表現地很強烈,但是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只要不壓抑這種情感,它會很快消失,因為它是基于事情的真相。也因此在這種感覺中的人是清醒的,行動是有力量的。
派生情緒。次要感覺不能真誠地反映真相,而是隨著人內心編造的劇本流動,所以它不會給人帶來力量,反而讓人變得軟弱、無力。
承接情緒。指從他人那里承接而來的感覺,主要發生在家庭中的重要親屬中間,比如“她怎么越來越像她外婆啊,那么刻薄,不近人情”,“他怎么像他那不成器的叔叔啊,這么小就成混混了”。
道的情緒。又稱“超越的感覺”,是一個更抽象的概念了。它是一種不含情緒的感覺,和“禪定”很類似。有句話說“專心做事的男人最有魅力”,這個魅力就來自這種“超越的感覺”,處于“超越感覺”狀態下的人,與行動融為一體,沒有任何情緒產生,所以沒有情緒負擔,擁有純粹地行動的力量,也因此他的行動力是最強的。
四種情緒中,難以解決的是 派生情緒 和 承接情緒,它需要你非常明確自己所處的系統才行。在家排的咨詢中往往用能量場來呈現深層原因,在場中,我們會選擇一個人來代表這個小孩、一個人來代表媽媽、一個人來代表死去的哥哥。透過他們的互動,會清晰地呈現出這個家庭中的問題。一個典型的個案可能是這樣的:
個案:女兒和她媽媽相處很困難,她選擇一個代表作為媽媽,另一個作為她自己。她讓她們站的距離非常遠,在看相反的方向。然后海靈格給代表們的挑戰是:“把自己完全投入角色,跟著你自己的內在感覺所指引的方向移動,不要去說一個字。”女兒跟媽媽靜默地站立,差不多兩分鐘之后,第一個變化才開始。媽媽開始很慢地轉向她的女兒。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女兒很小心地轉頭,充滿了懷疑,之后非常緩慢地向著媽媽走了兩步。
同樣,媽媽也向女兒走近了一步,最后他們站在對方的面前,然后她們開始看著對方,仿佛第一次看對方一樣。充滿了恐懼的女兒還是向媽媽近一步,媽媽打開雙手,擁抱了這個孩子。
有時候這類過程會卡住,治療師必須介入,建議移動的方向,或者回到原本的排列方式,建議代表說一些話語。
透過能量場,家排師會判斷是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常見問題如下:
常見問題一:兒子怎么越來越像那個不成器的叔叔
這是一個歸屬問題。家排認為,如果一些重要的事實被刻意忽略、排斥,如某個親人的死亡、犯罪,可能會造成一些特殊事情的輪回,因為刻意忽略、排斥都違背了整體法則。
解決方式是接納已經發生的事實,接納已經存在的人。
這里面涉及到家排里的歸屬法則,具體參考如何面對趙姨娘這樣的人?寶釵告訴你答案
常見問題二:我覺得父母好可憐
可憐說明你把自己放在了比較高的位置,而在家庭系統中,父母的序位是高于小孩,這種心態會讓父母覺得不舒服,影響雙方關系。
解決方式是尊重長輩,可以孝而不順。
這里面涉及到家排里的序位法則,具體參考你是什么東西,敢來拉扯我的衣裳!——敢占我的位置
常見問題三:我對他那么好,他怎么這樣對我?
關系是需要平衡的。如果你確定要構建彼此長久的關系,就要學會使用正向平衡:
- 你對我我好一點,我對你好一點。 這次你送我三根香蕉,下次我送你四個蘋果,關系就會不斷地沿著越來越親密的方向流動。寶玉送給黛玉一條兩條舊絹子,黛玉明白了他的心意,在舊帕上提了三首詩,所以他們的關系越來越親近。
- 你傷害了我,所以我要懲罰你。 但我還是希望留住這段關系的,所以懲罰力度會比你的背叛要輕微一些。比如 你點了一道我特別不喜歡吃的菜,所以我也要點一道黑暗料理給你嘗嘗,但是你嘗了一口后,我告訴你可以不要吃完。
這里面涉及到家排里的平衡法則,具體參考或是送件東西,或是取件東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訕呢?
找到問題后,家排師會調整能量場中人的位置,使之呈現一個和諧、正確的畫面,讓來訪者說特定的話語,這些話語符合歸屬、序位、平衡原則。家排結束后,來訪者只要記住相關的畫面和語言,把它們帶入的生活中,原本的問題往往會自動紓解。
家排的能量場是一個神奇的事情,親身經歷會有不同的感受,它對我最大的改變的是,尊重各個系統的秩序,跟隨它們,順勢而為,不強求別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會盡量得到他人的祝福。
參考
Panda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