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每個鏟屎官,心里都住著一個孤獨的靈魂】?
“有貓一只,圓頭尖耳,體態修長。撫之,滑甚軟甚。毛皮綿滑,小耳溫軟。至爽處則弓背豎尾,呼嚕聲不絕于耳。闔眼,狀愜意而以圓首拱之。”
這是一位友人曾經發在朋友圈里的話,那種對自家愛貓溢于言表的喜愛,估計能讓不少鏟屎官有觸電般的共鳴。
一說到喵星人,感覺人類的姿態瞬間就降了三分。沒有別的原因,萌就夠了。
比如,最近上映的一部“貓片”,男主角的風頭竟然還比不上貓主子——
《流浪貓鮑勃》
A Street Cat Named Bob
早在兩年前,這部電影就在英國上映了。
《流浪貓鮑勃》算不上是“票房收割機”式的電影,但是喜劇+音樂的組合,足以奠定它溫暖又治愈的基調。
況且,這是一部沒有女主角的片子,甚至可以認為是“雙男主”的陣容——因為影片中的流浪貓鮑勃,是一只雄性橘貓。
它在電影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堪稱是一只影帝級的貓。
大多時候,它靜靜坐著就好,眼神里面都是戲:
開心的時候就來個擊掌三連:
而集眾寵愛于一身的鮑勃,骨子里也有難以隱藏的“王之蔑視”:
《流浪貓鮑勃》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其實很簡單,說到底就是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
鮑勃的鏟屎官,男主角詹姆士有著糟糕的命運。父母的離異和拋棄,令他身染毒癮,流落街頭。
從小熱愛音樂的他,只能靠著街頭賣唱,勉強度日。
一天唱歌換來的硬幣,甚至無法換來一頓晚餐。
游蕩于街頭,還經常會遭到人們的側視。
直到在瓦爾醫生為他找到的臨時公寓里,他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鮑勃。
意識到這是一只流浪貓后,一人一貓開始了同居生活。
詹姆士傾盡所有積蓄給鮑勃治病,鮑勃陪伴詹姆士度過戒斷毒癮最難熬的日子。
而帶著鮑勃在街頭表演的詹姆士,也開始收獲更多的掌聲和收入。
互相陪伴的兩個伙伴,互相舔舐著彼此的傷口,貧窮孤獨的生活也變得美好起來。
同樣是動物作為情感療傷的媒介,《忠犬八公》《一條狗的使命》《帕丁頓熊》等故事雖然笑中帶淚,但也難掩其給人帶來的治愈能量。
而在《流浪貓鮑勃》中,“治愈”似乎只是一個組成部分。
尤其是在看完更加殘酷的原著之后,你會發現,電影似乎更想探討的是現代社會中人類無法避免的孤獨感和疏離感。
這種感覺,主要來自于影片的兩位主角——流浪歌手和流浪貓。
那些選擇流浪的人,總是透露著一種獨特的氣質。在這個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里,他們天然地與社會絕緣。
觀看《流浪貓鮑勃》的時候,忍不住讓人想到美國的民謠傳記電影《醉鄉民謠》。
同樣是四處流浪的歌手,同樣被主流社會所排斥,同樣內心敏感而害怕受傷,而且同樣在旅途中遇到了貓。(居然還都是橘貓!)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如果看完《醉鄉民謠》,我們會為那個彷徨的社會感動,那么《流浪貓鮑勃》更多的是反映了個人命運的掙扎。
而貓作為一種獨居動物,或許也是這個世界少有的能將最神秘和最熟悉集于一身的一種生物。
《流浪貓鮑勃》一直試圖把鮑勃和詹姆士聯系在一起。比如電影三番五次地使用“鮑勃視角”:
詹姆士要去市中心賣藝時,電影從鮑勃的視角,聚焦了它追逐鮑勃的場景——無數雙冰冷暗淡的長靴或皮鞋之后,是詹姆士那雙疑惑、溫暖、驚喜的大眼睛;
詹姆士在喜歡的女孩子房間里的時候,從鮑勃的眼中,我們又能看到詹姆士驚慌失措、小心翼翼的樣子。
影片在鮑勃出場前,一直處于一種壓抑的狀態。
而姜黃色的鮑勃一出場,就像一抹希望之光,點亮了詹姆斯的生活。
是鮑勃讓詹姆斯重新擁有了陪伴,讓脆弱又無助的他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人在與生活做斗爭。
是鮑勃為詹姆斯帶來了好運,讓更多的人注意到了這個帶著貓的流浪歌手,讓他對生活有了期待與向往。
電影中的鮑勃雖然經過訓練,但也具備了幾乎貓的所有特性——以自我為中心,慵懶的,神秘的,冷淡的,還有迷之好奇。
饒是如此,現實中的貓卻柔軟地填充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街頭巷尾,窗邊枕畔。
這種填充是無聲無息的,可我們的生活確實更圓融地拼合在一起了。
然而,當人們只能選擇與寵物消解孤獨的時候,是不是也代表著我們的人際關系正在面臨一個黑洞?
根據 《2017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組數據:
中國家養貓狗數量約達到8746萬只,其中選擇養貓的比例接近40%;
養貓主力消費人群為80后和90后,42%養兩只及以上;
養貓用戶中未婚比例高于養狗用戶、遠高于已婚的養貓用戶;
約一半人將貓當孩子,其次是親人、寵物、朋友;
關于養貓原因,精神寄托占比最大,愛心收養其次。
由此可見,我們的“鏟屎官”更多的是中青年,比起婚姻生活,他們更愿意將貓作為一種精神寄托。
幾組數據仿佛勾勒出了一副都市人的孤獨群像。
我曾經在電影《她》中,被主人公滲入到骨髓里的孤獨深深觸動。
而在《流浪貓鮑勃》中,詹姆士那種小心翼翼接觸社會的孤獨,顯得更為可悲可嘆。
好在詹姆士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只“能和人對拳”的貓。
因為這只可愛的貓咪,那些城市里的“上等人”終于把關切的目光投向了他,他也因此終于有了超越自己的動力和毅力。
那么,對于那些沒有“鮑勃”的大多數人呢?
孤獨之所以能毀掉一個人,不是因為孤獨本身有殺傷性,而是孤獨會讓我們恐懼,而恐懼才是真正具有殺傷性的。
每一個人都渴望一段真摯的感情,卻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和維持一段感情,所以在人際交往的屢屢受挫中,我們便學會了隱藏自己。
所以貓咪,這種可以托付你完全的信任,接納你所有的脆弱和感傷的生物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沒有人會說拒絕。
或許有些時候這個世界太大又太快了,它不允許那些脆弱敏感的人存在。
于是那些孤獨的人們,只能被迫茍且于社會邊緣,等待他們的“鮑勃”去拯救他們。
曾經有一個社會學家說,“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就去看它的下水道”。
我想一個真正繁榮的、美麗的、富裕的社會,需要包容每一種人。
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來說,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一只憨態可掬的小貓,而是一段彼此信任的感情。
??
本文作者 |?塵陌?@文化咖孵化工場成員?
?本文由文化咖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投稿或合作事宜,請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