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陣子接觸華德福教育,一直關注,就隨手買了好幾本華德福的育兒書。華德福教育理念,簡單說就是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體和心靈整體健康和諧發展,主要就是身心靈的平衡。其中一本華德福系列的書是《為孩子立界限》,書的內容怎么樣先不說,先說感覺,因為是翻譯過來的著作,實話講翻譯的不怎樣,反正我讀起來覺得很生澀,磕磕巴巴的。倒不是內容深奧,就是翻譯的流暢度不夠。
內容方面還是不錯的,作者都是心理醫師出身,全書也主要是結合心理方面來講述界限對孩子的重要性。一共三章,第一篇:孩子為何需要界限;第二篇:孩子需要知道的界線十律;第三篇:與孩子立界限的實踐。
界限,很好理解,就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那為孩子立界限,就是要教會孩子認識、清楚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界限在哪里,從而學會為自己負責,成為更獨立、優秀的自己。說實話,中國家長往往在兩個極端最突出,一個是過度溺愛型,一個是特別嚴苛型。二者都是過猶不及的,處在中間的有愛理智型并不是很多見。因為我們很多家長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界限在哪里,愛該愛到什么程度才不是溺愛,嚴到什么程度才不會傷害到孩子,我們教育孩子往往比較隨性和經驗值的。
“立界限”這本書里說到:“養育孩子的主要目標,就是幫助他培養出會使他未來人生美好順利的品格”,而立界限則是培養美好品格的重要一步。界限的要素是自制、負責、自主和愛心。孩子不是天生就受規范的,他們需要從外在的關系和服從紀律當中,將界限內化為己有。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就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孩子需要知道什么是界限,比如對錯、是非、誠實、愛心等這些品格是什么。沒有界限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也優柔寡斷,遇事似是而非,長大容易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孩子還是小寶寶的時候,他需要知道什么是不能碰的,什么是可以碰的,只有這樣他才能免受傷害;懂事以后他就要知道什么是有愛心、誠實、分享這些品格了;青少年時期他需要知道該如何交朋友、如何辨別是非等。
在孩子需要知道的界線十律中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他做錯事了后,有什么后果!“當一個人的行為導致他必須面對現實的結果,如痛苦、損失時間、金錢、購物、喜愛的東西、看重的人……時,他才會有真正的改變?!蓖ǔN覀兗议L在孩子犯錯時,都會氣的跳腳,不是大吼一針了事就是氣急了動手打孩子。書中說父母要避免給出情緒化的后果,要實施現實的后果。比如出去玩之前沒準備好,就可能去不了;如果遲遲不上桌吃飯,就可能失去晚餐。這樣“看得見”的后果會讓孩子明白他那樣做,需要承擔什么。
我們雖要立界限,教導孩子為他自己的事情負責,但同時必須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
你不只是在“教”孩子界限,口頭的教導永遠是不夠的,你要“作出”界限的榜樣,你自己要成為孩子的界線。
重要的是我們家長也需要在“界線”中成長,從始至終把界線貫徹到底,而不是朝令夕改,讓孩子不知所措,覺得家長不誠實。如果一對父母不讓孩子玩手機,自己卻整天抱著手機,那他的孩子無論如何都不會學會不看手機的。
“為孩子立界限”關鍵的是家長需要事先明確界限,并在界限中學習,才能更好地去教導孩子。教孩子之前我們需要自己先學習,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