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走在命運為自己安排的時區里,一切都非常準時。——題記
? ? ? ? 今天陰。上午在博覽局和出入境的同事開會,下午臨時接通知又跑回博覽局開另一個會,會后出來看天色尚早,于是回到指揮部和同事一起琢磨這周的工作簡報,一直干到七點然后回家。吃完飯,我看到朋友在群里發了五十部她認為最好看的電影,我趕緊將之收藏起來。我一直認為人看電影是為了時間:為了已經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擁有的時間。確實,好的電影就像美食,可以長時間保留在口腔的那種余味,可以反復咀嚼,想象。只是現在的自己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看電影,于是只好先收藏起一些經典片,等若干年后自己有閑有心情的時候再看。
? ? ? ? ? 同樣在當下,我看書甚過看電影。今晩我在看古典雕塑圖冊,想選幾款讓人雕出來放在花園里。因為是周末,我終于可以定定心心地看點閑書了。恩格斯曾說:“沒有希臘、羅馬奠定的基礎,就不可能有現代的歐洲。”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源頭,在歐洲這片土地上經歷過很多次文藝復興,都是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這足以見古希臘文化對于歐洲的影響。 “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noble simplicity and quiet grandeur)是溫克爾曼對古希臘藝術的評價。我們如何來理解“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呢?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那大概就是“和諧”這個詞。溫克爾曼非常推崇古希臘藝術,認為它們“就像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靜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的狂濤洶涌”。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寂靜與洶涌的和諧,恰是溫克爾曼所推崇的。古希臘雕塑造型藝術所表現的最高的美的境界就是“單純,靜穆”,單純到像沒有味道的清水,靜穆到沒有表情,但是卻顯示出無上的高貴與偉大。這種高貴與偉大,是屬于神的氣質,所以,古希臘的雕塑是不能點上眼睛的,一點眼睛,人們就會習慣地關注雕塑的眼睛,而忽視了線條和輪廓所表達的神圣莊重。眼睛所反映出更多的是人的特點,而古希臘雕塑的題材幾乎全部是希臘眾神。在整個西方美術傳統中,古希臘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術崇尚的典范模式,莊重的藝術品格和嚴謹的寫實精神,可以說都是從古希臘開始的。多年來,這種藝術精髓曾滋潤著西方美術生生不息。古希臘悠久的神話傳說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源泉。希臘神話是希臘人對自然與社會的美麗幻想,他們相信神與人具有同樣的形體與性格,因此,古希臘雕塑參照人的形象來塑造神的形象,并賦予其更為理想更為完美的藝術形式。所以,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樸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致的,如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 ? ? 我曾見過巴特農神廟的東面人字形山墻上全部雕像中的一組雕像殘片,是三位女神,她們的任務是紡制人間的命運之線,同時按順序剪斷生命之線,人們從三女神的姿態神情中看到的不是神,而是人間姐妹之間親密動人之情,從坐躺姿態中隱現出各人的個性氣質。古希臘雕刻十分重視形象的整體不可分割性,人體各部分都充分發揮出造型特性,力求表現形象的內在生命。所以盡管形體殘缺,但每一個部分都蘊含著生命不息的精神,就是說,雕像的殘片也是有生命的活物,觀賞者可以通過可視部分的動作姿態聯想殘缺的部分,從而獲得完美的審美感受。雕刻家運用高超的雕刻語言,真實而細膩地刻畫了透過女神衣褶隱現出來的豐滿、柔美的肉體。雕刻采用不同的曲線變化造型:坐立女神,松軟的連衣裙由于肉體的起伏而形成橫豎疏密的變化,束腰向下揉褶繁復,從整體看疏密變化有致;躺臥的女神顯出優美的體形和波浪式的衣紋曲線疏密節奏的流動,既平穩又柔和。
? ? ? ? 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還有一個作品就是《拉奧孔》,從雕像的臉上可以感覺到他致命的痛苦,但藝術家為了避免描繪慘痛悲吼而出現嘴巴孔洞,只用了"一聲畏怯的斂住氣的嘆息"。他那肉體痛苦和心靈偉大集中體現在忍受力上,這種精神的強度深深地震撼著觀眾的心?!办o穆”藝術品的價值不在情感的發作而在激情的凝煉,不是火山的爆發,而是海底的靜溢。人類特有的靜穆將心胸里情感的風浪、意欲的波濤、外部世界的災難統統攝進寧靜和雅的境界。在拉奧孔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可動搖的人的偉大,正是這些內心的寧靜戰勝了世界的磨難??偠灾?,我們可以感受到高貴的單純所帶來的欣悅,同時也會深深為這種靜穆的偉大所震撼。
? ? ? 為此我又想到了尼采,他曾在一本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即用藝術家的透鏡來看待科學,用生命的透鏡來看待藝術?!彼J為生命是一個過往,一段路程。我們不僅要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自我的生命,更要以哲學、甚至形而上學的眼光去理解我們的人生,通過悲劇意識和對人生悲苦的理解、升華,我們最終獲得一種美學意義上的“達觀”和“喜悅”,達到古希臘悲劇中的那種“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尼采反對過于簡單的“明朗”和無知的“樂天”,他指出,科學的樂觀主義完全脫離了希臘藝術文化的真相,更歪曲了人生此在的本質。藝術理想、悲苦人生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明朗”或“樂天”,而是二元緊張和沖突,人的一生無論如何看,都不是單純明快,其樂融融的,而是悲喜交加、充滿著痛苦和矛盾的交織體,生命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經歷并承受悲苦是一種必然。要想解決文化和人生的根本問題(即活著就會悲苦),就必須借助“夢”和“醉”這兩種本能。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講的是古希臘時期的國王問西勒尼:對于人來說,什么是最妙的東西?西勒尼剛開始默不作聲,后來在國王的逼迫下,只好道出了下面這番驚人之語:“可憐的人呀,無常憂苦之子呀,你為何要強迫我說出你最不想聽的話呢?那最妙的東西你根本就得不到,不要生下來,不要存在,要成為虛無??炜焖廊?,就是我們作為人最妙的事情。我告訴你,人生來就是一副‘苦相’,人所經歷的生老病死都是苦。對人來說,最糟、最壞的事就是活著”。借助這個故事,尼采其實是想說出隱藏在他內心很久的一個沉重無比的哲學命題:活著是如此痛苦,人生是如此慘淡,我們將何以承受“此在”的巨大壓力?在存在的永恒沙漏面前,我們該如何做才不至于使自己變得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該如何承受各自悲苦的人生?
? ? ? 今天的微信日歷上說:“走在命運為自己安排的時區里,一切都非常準時?!笔堑模磺卸紕倓偤?,人生最好的幾種狀態無非是不期而遇,不言而喻,如約而至,來日可期。村上春樹的《且聽風吟》里說:“曾以為走不出去的日子,現在都回不去了?!?也許,人生就是不斷得將生活變成回憶,錯了是經歷,對了是幸運。網上說人老了才會不斷回憶過去。我覺得不是,回憶都是我曾憧憬著現在而付出的努力,可能現在過著曾經渴望的生活所以才會想要回憶那些苦后甘來的日子,亦可能現在讓過去的自己失望了才會回憶過去那些美好的天真。只是當下,看見山時,你在山之外??匆姾恿鲿r,你在河之外。如果你能觀照你的痛,你便開始自痛中解脫。此刻,如果夜太涼,你可以焚香,煮茶,或者思念…是的,總有一種暖,掛滿你我回憶的老墻,不要輕易去倚靠,當心會有時光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