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淚點,一戳便淚流滿面。感人的小小說,就是那一戳的瞬間。
這些年讀過的小小說當中,名篇佳作比比皆是,有些過后也就淡忘了,畢競長江后浪推前浪,龐大的小小說隊伍里,有太多的新秀新作涌現,有點讓人眼花繚亂。唯有王奎山老師的《紅繡鞋》,讓我百讀不厭,每讀每悟。
記得上過小小說大講堂回來的路上,夜暮閉合,一個人,偎著車窗讀手機上的《紅繡鞋》,一邊想象著我那犧牲在反越南自衛還擊戰場上的老爹。想象著照片上他那紅樸樸的,稚嫩可愛的圓臉,記憶又隨之回到童年。又恍若記起,爺爺得知噩耗后,在床上翻來滾去,拍胸捶腿嚎啕大哭的場面;又記起爸爸媽媽的眼晴全變得血紅,好像隨時都可以淌出一條血河;又記起年幼的自己好奇地看著這一幕幕,競開心地笑了起來,因此被哥哥氣憤地敲了好幾記“爆栗子”,導致我疼得放聲大哭……那一路,我就這樣默默地想,默默地憶,默默地哭。又辛酸,又幸福。
今早讀過候德云的《海神》,鼻子又開始發酸,淚水又模糊了視線。
126粒黃豆,代表著村里漁民出海捕魚的126天,也代表村里留守老人孩子牽心扯肺的126天,也代表著老生產隊長許茂山外憂內煎的126天。都知道出海就生死未卜,漁民祭海,求海神保護,又理智地留下七個中年人,以防萬一,免得遭難時全村男人就此絕種。有了這種心理準備,十幾條船上的漁民,能在村人等得絕望時活著回來,己屬天大的驚喜。許茂山,也出色地譜寫了自身的老人與海的驚濤駭浪。他祭海神,漁民把他當海神拜,籍此完成了人神的高度統一。又滄涼,又悲壯,讀來波瀾起伏,讀后引人瑕想:,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人,向來都休戚相關生死相依的關系。
莜面秸窩里……包裹著渴望。愛的渴望,性的渴望,金錢的渴望,幸福的渴望。但是因為只有糧食才賴以生存。在這活命的糧食的味道里,所有的渴望,只能化著月光靜靜流淌。依舊是:月在天上,人在秸窩里,彼此遙望。我讀過曹乃謙的小說集《到黑夜想你沒辦法》,通篇的氛圍跟這篇相似,農民的悲滄無奈和對幸福簡單的渴望,化作一種生活節奏,撥動著心弦。
國有國法,行有行規。因為對自身醫術的篤定,他定下七塊大洋看病的規矩,即使被人諞稱蘇七塊,也無所謂。遇到窮苦人看病,亦不破例,有人資助后,他看完病又退回了七塊大洋,由此證明不為錢財,只為固守行規。這種固守,有對行業的敬重,和對自身的認同。一葉知秋。讀此人言行非凡,亦知其醫術精湛。俗世奇人,奇就奇在平凡之中的那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