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視覺型學習者,最早被引導所吸引完全是受那些花花綠綠的工具包、海報墻、視覺引導圖等各種成果呈現利器的誘惑。而體驗其中,除了有形的部分,更吸引我的是無形的部分,包括頭腦激蕩、群策群力的氛圍,很多時候整個流程由理性和感性交織、行和神的結合,對于引導者而言,至始至終有一根主線貫穿其中。
慢慢發現,無論做培訓、教練還是OD項目,甚至于一場會議、沙龍,引導的理念讓做這些事兒本身的同時增添新的體會和領悟。
本文重點不在于交流引導心得,我亦不是此領域絕頂高手,so,咱們還是捋捋工具吧。所有工具來源如下,有興趣的親們可以自己閱讀理論并實踐,書目進一步擴充中。
1. 欣賞式探詢(AI)
1.發現:是什么使生命生機盎然?優勢/價值
動員整個系統,使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參與進來,找出各種優勢和最佳實踐及其相互關系。確定“我們過去與現在最為成功的要素”;
2.夢想:我們期待發生什么?期待什么
結合發現的潛能和更高的目標,諸如“我們存在于世所欲為何”,創造一個清晰的結果導向的愿景;
3.設計:理想的狀態是什么?共同構建理想
理清理想中的組織所需具備的各種條件,進行組織設計,以使人們可以利用并放大“積極的變革核心”,實現全新的夢想;
4.實現:如何授權、學習和調整?采取行動增強整個系統“肯定能力”,使其樹立希望,維持持續進行積極變革和改善績效的動力。
2. 創建愿景 方式一
發散過程的步驟:
1.引導師提出激發思考的問題,比如運用“魔法棒”式問題;
2.參與者各自寫下自己對未來狀態的描述,回應提出的問題;
3.參與者兩兩分享他們關于未來狀態的描述;
4.繼續兩兩分享,直到大部分參與者都互相之間進行了兩兩分享;
收斂過程的步驟:
5.請全體參與者找出他們對未來狀態描述中的共同點,這樣最終就得出一組眾人都認同的對未來狀態的描述。
3. 創建愿景 方式二
1.設計一系列關于未來某個時間點的成果(目標)的問題,并張貼出來,這些探索愿景的問題會根據具體情境有不同的表述;
2.請每位參加者寫下自己對每個問題的回應,要求大家各自獨立思考、靜靜地寫,不互相交流,至少5分鐘;
3.請每位參加者找另一個伙伴(最好是不熟悉的),其中一個先分享自己關于愿景探索的答案,另一個人聆聽和澄清,需要3-5分鐘。之后角色交換;
4.讓大家再重新選擇另一個新伙伴,重復第3步內容,時間短些。鼓勵大家把剛才交流中認為對方不錯的點子“偷過來”,整合成自己新的愿景描述,分享給新伙伴;
5.重復第四步,再找新伙伴,這次交流縮短到1-3分鐘,鼓勵大家挑出最重要的關鍵點;
6.請大家回到自己原來的座位,引導大家把各自想法拼接起來,你會發現在這個時候,大家的想法趨于一致。
4. 遞進式提問
1.分析工作坊的整體目標,并根據之前對參加者的訪談內容,設計5-10個問題供大家回答,問題次序是從宏觀到微觀。都是封閉式問題或評分式問題。提問時盡量給對方一些壓力,保證回答是相對誠實的;
2.把這些問題寫在白板紙上,每張白紙最上方寫一個問題,先給大家看第一個問題,討論完畢后再向大家展示下一個問題。問題被公布后,向大家讀出這個問題,請每個人輪流回答,在白板紙的空白處記錄每個人的反饋;
3.接下來請大家就問題補充想法,花點時間討論彼此的理由,直到記錄所有評語。不必每次都達成共識,但最好得出總結性描述。
5. 頭腦風暴
發散過程的步驟:
1.使用白板紙、白板或帶投影的電子記錄設備;
2.在呈現和記錄觀點時,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看到;
3.記得要記錄那些動賓結構的句子,記錄有意義、可操作的表述;
4.避免只使用一個詞語來記錄觀點;
5.使用白板紙時,用深色馬克筆記錄。在右側留出一欄空白,方便后續對觀點進行投票或修改;
6.收集到大量觀點(或既定時間到了)之后,就停下來。
收斂步驟:
1.幾組同時進行頭腦風暴,互相分享觀點,找共同點,評選最受歡迎觀點;
2.召開討論,澄清想法,互相激發和補充觀點;
3.獨立想法單列,再收斂最受歡迎最高優先級的觀點。
6. 交換式頭腦風暴
1.設計焦點議題;
2.請參與者獨立思考并寫下自己的答案;
3.請參與者組合成2-3人一組,分享、傾聽,并把交流中認為對方很不錯的點子“偷過來”一一記錄下來;
4.請參與者另與新伙伴重新組合成2-3人一組,重復上一步驟,鼓勵大家結合“偷來”的好想法,整合成自己新的答案,分享給新伙伴;
5.重復上一步驟,結束時鼓勵大家挑選出最重要的關鍵點;
6.引導大家歸納總結,形成最后的產出和達成初步共識。
7. 匿名頭腦風暴
1.設計焦點議題;
2.請參與者圍繞圓圈就坐或圍繞大桌而坐;
3.闡述背景和目的,推出焦點議題,介紹活動流程;
4.請參與者獨立思考并將答案書寫在卡片上,注意:
a.用記號筆或書寫筆書寫(讓所有人的卡片和筆都完全一樣);
b.一卡一條;
c.匿名;
d.答案越多越好;
5.等所有參與者都完成后,請大家將完成的卡片折疊后置于圓圈中心或桌子中間;
6.混合所有卡片后,請參與者隨機抽取,抽取的數量與自己的卡片數量相同,拿到自己的卡片就放回去重新抽取;
7.參與者對拿到的卡片內容進行書面回應——例如自己的理解、補充和評價等;
8.重復56756;
9.請每人大聲讀出自己手上卡片的內容;
10.交流這些內容,逐一記錄與掛圖紙上;
11.采用投票或2*2決策矩陣來產出一份答案清單。
8. 書寫式頭腦風暴
1.每位參與者人手一張A4空白紙(或表格紙);
2.在紙的最上方寫上題目或標題;
3.在紙上寫下一個觀點(并標上序號1);
4.寫下的內容要用動賓結構的句子,要有意義、可操作;
5.要符合SMART原則;
6.避免寫下單個詞語;
7.把紙放在桌子中間(稱為“交換區”);
8.每個人從交換區拿走一張其他人的紙;
9.貢獻新觀點時,重復第3-8步;
10.從此前的觀點中獲取靈感,相互補充或寫下新想法;
11.參與者偶爾拿到自己的那張紙是可以的;
12.收集到大量的想法后(或到既定時間)就停下來;
在收斂過程中,打破安靜狀態,通過討論,找出共同觀點或選出最受歡迎的想法;
13.然后與會場的其他小組分享最受歡迎的想法;
14.召開討論,來澄清并相互激發想法;
15.整合每個小組最受歡迎的觀點,并通過評估過程,挑選出最優的想法。
9. 引導式聆聽
1.向大家告知接下來將采用引導式聆聽,大家將會各自選一個對話伙伴,聆聽規則宣布如下:
1)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表達自己對所選主題的想法和觀點。
2)聽者不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能按以下要求做回應:
? 保持中立,不論你聽到對方的想法后有什么感受,都要保持中立。
? 積極聆聽,保持和對方的眼神接觸,肢體語言表示出對對方的關注和開放的態度。
? 使用問題探詢。在對方講完一個觀點的時候,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信息。
? 復述。把對方講的要點復述出來,澄清自己的理解是否準確。
? 總結。把對方的話總結一下,確保被自己正確理解了。
2.向大家公布要討論的主題,請大家各自找一個交談伙伴,最好能找一個持不同意見的人。兩兩一組,分散坐在會議室的不同位置,盡可能彼此不互相打攪。
3.確定合適該主題的討論時長,設一個定時器。10-15分鐘后兩人小組互換角色,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做另一個人的引導者。
4.第一輪之后,請大家各自再找一個交談伙伴,用同樣的方法與對方分享自己從上一輪對話中的收獲。這輪交談完成后可停下來,也可繼續再來一輪,使談話深入下去。
5.如果引導者是和兩個人工作,請他們各自問對方陳述對對方想法的總結,引導者要核對一方的總結能被另一方認可。
6.如果引導者是和一群人工作,如果小團體(20人以內),就直接收集大家的觀點;如超過20人,使用畫廊瀏覽的方法收集大家的想法。
10. 點投法
1.說明投票的標準是什么(例如是最重要的、或者是最有效的,或者其他標準);
2.說明每人/組的投票數是幾票;
3.說明投票的形式是什么(是用圓點投票,還是劃正字,或者其他形式);
4.說明每個項目只能投一票;
5.解釋其他規則(例如領導最后投票,劃正字的話用什么顏色的筆等);
6.開始投票;
7.統計票數并公布投票結果。
11. 多點投票法
1.準備好投票點(多點投票法需要2-3種不同顏色的投票點);
2.說明投票的標準是什么(可以同時設定2個或3個標準,標準可以由參與者討論決定);
3.說明每人/組 每個標準的投票數是幾票;
4.說明投票的形式是什么(多點投票法是用圓點投票,不建議劃正字。需要說明每個標準對應的投票點是什么顏色的);
5.說明每個項目只能投一票;
6.解釋其他規則(例如領導最后投票等);
7.開始投票;
8.統計票數并公布投票結果。
12. 差距分析GAP
1.列舉未來狀態(宏觀/結果)、目前狀態、發現差距(量化)或障礙;
你可以問:“是什么阻礙著你達到未來狀態?”或“要達到未來狀態,你現在還缺什么?”
2.評估并篩選需要處理的障礙清單;
3.針對選出的障礙,頭腦風暴出解決方案(SMART);
4.展開討論,澄清并互相滋養想法;
5.評估解決方案,按實施優先級排序;
8.評估解決方案,并按實施的優先級排序排列,可以使用(點投法、分投法、2*2矩陣或有評價指標的決策矩陣:)
6.借助WHO WHEN WHAT制定行動計劃。
13. 立場分析
發散過程的步驟:
1.寫下目標或期望達到的未來狀態;
2.通過頭腦風暴,列出那些可能幫助團隊實現目標的推動因素(支持力);
3.通過頭腦風暴,列出那些會阻礙團隊實現目標的障礙因素(反對力);
4.展開討論,澄清并互相滋養想法。
收斂過程的步驟:
5.運用投票法,評估各個力量因素的強度,既包括推動因素也包括阻礙因素;
6.用箭頭或橫線將投票的點數視覺化(線條越長,意味著投票點數越多);
7.在阻礙因素列表中,選出投票點數越多的項目,用頭腦風暴法列舉出克服這些障礙的方法;
8.如果時間允許,在推動因素中選出投票點數較少的項目,用頭腦風暴法列舉出克服這些障礙的方法;
9.如果時間允許,在推動因素中選出投票點數較少的項目,用頭腦風暴法列舉出強化這些因素的方法;
10.總結研討中的新發現,結束活動。
14. 問題根源分析
1.首先向大家解釋“根源”和“結果”的區別。如有個消聲設備總是發出噪聲,這個是個“根源”還是個“結果”?結果,我們沒辦法直接消除”結果“,但可以消除”根源“。
2.用兩種方法進行根源分析:故障-根源分析圖或魚骨圖。
1)故障-根源分析圖
a.在一張白板紙上從中間畫一條豎線,把“故障”寫在左欄,把“根源”寫在右欄,如:排氣管有噪聲。故障(當加速時,排氣管就會發出噪聲和煙霧);根源(生銹、夾子松了、有扎孔)
b.任何人提出他的分析時,問他“這是根源還是故障”,把它寫到對應的一欄里。對于每個“故障”,都探詢其產生的緣由“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故障?”不斷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所有根源被發掘出來。
2)魚骨圖
a.人、機(器)、(物)料、(方)法、環(境)。
3.無論采用以上哪種方式,當所有根源被識別出來后,采用多項投票的方法,識別出優先級最高、最需要解決的根源。
15. 供需對話
1.確定這個活動的對話雙方,可以是團隊成員和團隊的領導者,可以是同一個團隊里的兩個小組,可以是一個團隊和這個團隊的上級領導,也可以是兩個不相關的人。
2.解釋給予反饋和接受反饋的正向意義,以此建立一種和諧積極的氛圍。和大家約定合適的談話規則,鼓勵彼此坦誠表達。
3.向雙方介紹規則,先把雙方分開20-30分鐘,各自思考并寫下對對方有哪些期待和需求,如果這些需求被滿足,事情進展會更加有效。
4.當雙方都寫完自己的需求清單后,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當一方分享自己的需求時,另一方必須認真聆聽,聽的一方在聽完之后要總結需求方的需求。
5.當雙方都清楚聽到對方的需求并認可對方有這樣的需求,再次把他們分開20-30分鐘,請他們考慮他們可以為對方提供怎樣的支持。
6.再次把雙方召集在一起,分享各自能夠提供的支持,他們在這個環節可以討論和澄清。最后大家做一個總結,總結聽到的彼此的心聲,也明確自己承諾要采取的行動。
最后劃下重點,工具為引導者設計流程時所用,往往大工具中套小工具,一環扣一環,為目的和產出所服務。既關注大局,又覺察細節,清晰的指令,場域的調節,一切如何游刃有余,需要慢慢打磨修煉。
后繼我也會出第二輯工具匯總,實踐路上望一起切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