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一生之中的扛鼎之作——《作為意志及其表象的世界》,是極其經典的巨著,但這本書對于不太有哲學基礎的人來說,是非常枯燥非常難接近的,我是看了十幾頁就看不進去了。但是在2月份的水星課程中,我獲得了一個近距離了解這本書的機會,經由老T對于叔本華《作為意志及其表象的世界》的講解,得以一瞥意志世界,表象世界是為何物?
雖然老T為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哲學大餐,但是鑒于我的知識經驗基礎,也只能抓起桌上的牛奶喝幾口了~(此典故源于課上小陳同學的一個比喻,他說哲學就像干巴巴的餅干,而老T的講解就像一杯牛奶,讓這干巴巴的餅干不再難以下咽)
整理課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幾個點如下:
1.對于人類共性無奈時的靜默
近來對一句話比較有感觸“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難去怪別人了!”(當然我不認同只以年齡增長作為前提)
因為每個人都有他們的苦衷、無奈和那塊難以逾越的表象世界的天花板。
老T在課上提到叔本華將表象世界分為四個層級:礦石的世界、植物的世界、動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
而把這種層級劃分折到如何看待一個人的視角上,特別是一個咨詢師的視角上也是很有意思的,讓我們更加深刻的認知到邊界與空間。處于植物世界的人,他們平鋪直敘的扁平敘事中,只有抱怨,他們痛苦難受卻又動彈不得。處在動物世界的人,他們開始有了改變的意愿,但總是不著方法策略,用力過頭,無法停下來思考反思一下自己。來到“人的世界”的人,他們與人之間是不隔絕的,他們能與你探討,但同時可以很好的分清,你是你,我是我。他們敘述的過程中可以停下來,聽聽你的想法,然后站在第三維的角度開始反思。這像極了一個好咨詢師的狀態——有邊界和空間感,沒有過度的渴求。
而處在礦物世界的人,他們麻木遲鈍,不動情感,因為他們害怕建立關系,所以他們甚至來不到咨詢室中。
當我們具備了這樣的視角再來看周圍的人,我們不再怪他們這樣那樣,因為我看到了頂在他們頭上的那塊他所處的表象世界的天花板,并且明白,那是難以逾越的。想要穿越,那得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同時我們也看到自己頭上的那塊天花板,對自己也是萬般無奈。
于是面對人類共性的無奈時,我們不再怪罪任何人,我們選擇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