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個好東西,它能讓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當真正走出自己的偏見,也就真的開始理解別人。當真正能夠理解別人,也就會發現,一切指責,都不再那么容易說出口。
一直以來,都以為自己踏實把事情辦好,會不會說話,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后來的自己漸漸發現,這樣的想法是不是顯得太過天真和簡單了呢?身處在這個群居型社會,你即使再孤高自賞,依舊擺脫不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止一次地問自己,不愛說話,真的成為一種過錯了嗎?尋覓了好久,仍然找不到答案,但是卻在矛盾的漩渦里越陷越深。
看到跨界歌王的第一期,當時的巴圖初來乍到,對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舞臺,燈光,賽制,評委,他自己本身也好像是慢熱的性格,沒有其他幾位前輩來的自在。面對老師的提問,也是有一說一,一板一眼;反觀其他參賽的明星,各種插科打諢,談笑風生,相比之下,巴圖就顯得稚嫩許多。再加上當時不知道為什么,穿了一件劇中的戲服來,多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很遺憾的,第一期的巴圖沒有成功升到二層舞臺為大家表演。不能說是因為不善言辭是阻礙其登臺的決定因素,但在我看來,肯定也占了一部分的原因。
有的時候,不想理會所謂的喧囂浮華,只是想安安靜靜地呆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看著學生會中的有些人,眼睛里只有那些位高權重的學長學姐,一口一個“姐,哥”地叫著,對于無關緊要的別人,則又變成了另一番面孔,變臉的技術堪稱一流。還有一些人,天天圍著專業課老師打轉,嘴上功夫確實了得,說一千道一萬,只是為了學期末,可以安安穩穩的及格線飄過,而不是又多一門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的學科。就連暑期兼職地方的姐姐也告訴我,做人光是實誠是沒用的,學會溝通交際才是王道。
這樣的本事,自己好像真的學不來。活到這么大,仍舊不愛說話和交際,也沒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我以為,只要自己努力,干好了自己份內的事情,就足夠了。因為,努力,付出,是有人會看到的。漂亮的話誰都會說,但不如安心做事來的實在。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嘗試改變過。盡量在親友面前表現得有多么善談;逢年過節,硬著頭皮去走親串友,客套寒暄;應邀參加聚會,學著慢慢融入別人的生活,盡管自己并不開心快樂。 時間久了,真的發現這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虛偽地迎合和交際,真的是自己苦苦追求的嗎?既然嘗試無果,不如安心地做自己就好。不理會外界的目光,自己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精彩 。
我還是喜歡一個人看書,寫字的時光,沒有無謂的打擾和刻意的迎合,這才是自己最真實舒服的狀態。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無法做到口若懸河,但這并不影響我在相熟的人面前談笑風生,嬉笑玩樂。我也可以放聲笑,大聲哭,引古論今,說學逗唱。但不好意思,不是在你--僅僅走過一面之緣的陌生人面前。我沒有令人艷羨的朋友數量,但卻有著真真正正的三五摯友。數量不多,但都是以心相交。這樣的感情和那些憑借著自來熟的功力,得到的上百甚至上千個“朋友”,到底哪種是真情誼呢?我想答案已經了然于心。我們一起走過春夏,走過秋冬,見證了彼此的成長與努力。青春路上,我們一起走過,留下了五彩的記憶,以后的日子,也將攜手同行,創造更多屬于我們的回憶。
是否愛說話,其實在我看來,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問題。每個人的個性生而不同,選擇也會不盡相同。不要讓不愛說話,成為一種千夫所指的過錯。借用一個大神曾經寫過的一句話:“不是高冷,只是不需要太多泛濫的情感…”說話,我們是認真的,更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