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總是容易將人蠱惑,這兩天看到一句話——“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采)”
從來不會跳舞,所以也不能起舞,但是好像這樣天氣晴好的周末不應該、也不能被辜負。一周都在辦公室,平時出院子也就是周圍的2公里之內,有了上次鳳凰嶺爬山的愉悅做基礎,索性再出去走走吧。
與大自然接觸接觸,總是有意思的,換換視野、換換環境,可以暫時把手機、電腦、文件、還有久坐不動的身體放在一邊,去走一走、看一看。
選擇總是一件困難的事,昨天晚上有了這樣的想法,便在手機上看周圍可以爬的山,但是推薦太多反而又沒法一時間決定。早上起床后,想到上次和小南、旭麗去的是鳳凰嶺,順便也提到了百望山,那我就先獨自去看看這座百望山吧。
一旦有了決定之后,后面的出行就變得簡單了。吃完早飯,看好了地鐵出行的路線,簡單一個包,帶一點干糧和水,多裝一件外套,就可以了。
一路上天氣都不錯,不過既然已經立冬,北方的寒冷便領略的更加容易和直接了。出了地鐵還有一段2公里的路程才能到山下,騎行吧。雖然不趕時間,但是爬山的心情已經被藍天和陽光照在黃綠相間的葉子上的柔和調動起來了。
時間還早,路上沒有往日的擁擠,只是那輛摩拜卻在半路掉鏈子了。無傷大雅,走著去吧,就當是提前熱身了。
百望山,屬太行山余脈,是太行山延伸到華北平原最東端的山峰,故有“太行前哨第一峰”的美稱,是太行山余脈進入京城的最后一道山梁。
叫百望山,其實還是有原因的,說“百里猶見其峰,故稱百望山”??梢娚絼葜疇蠲溃沧阋哉f明當時自然環境很好啊,如果遇到現在的霧霾天,怕是十里也看不到了吧。不過今天天氣不錯,現在已經沒有辦法體會百里見其峰的景致,但是在山頂遙望京城,似乎也能看到百里之外的高樓林立。
說到百望山,免不了還有一部民間傳說故事,那就是佘太君登山觀戰為楊六郎助威的故事。所以,百望山也被稱作“望兒山”,故山頂有一處景觀叫”佘太君廟”。
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故事所包含的寓意,說到這楊家將的故事,那就完全可以用忠君愛國來概括了,熟悉宋朝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那時的國土邊境是一種怎樣的內憂外患,卻也孕育了一系列的忠君愛國之人,時勢造英雄、民族存脊梁。這里面雖然有演義的成分,可是,這卻是我們這個歷史不曾中斷的民族的一種精神屬性。
百望山海拔并不高,主峰也才210米,所以爬到山頂并不困難,甚至覺得略顯容易了。一路上游人多是老人和孩子,再就是一家幾口一同出來游玩的,年輕人并不多,可見這里缺了些熱鬧的成分。
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已經向山水之間行走了,尋求的便自然不是一時的熱鬧了,安安靜靜的走一走,看看樹葉漸漸又綠變黃,偶爾從樹上掉落一片,一葉知秋,看看這個自然的發展規律,總是在不經意間掌控著我們的社會。有時間去想想工作以外的事,想想生存之外的事,和自己說說話,和自然談談心,也有無限的美妙呢。
拾級而上,有一處景觀吸引不少人,多是老人家和孩子們。原來是公園內的碑林,全稱應該是首都綠色文化碑林管理處。碑刻都是一些書法大家的作品,作品內容卻是緊扣綠色文化的主題,有詩有聯,有真有草,頗值得一看。
學習書法的小朋友在給自己的家長念碑刻內容,也有抓住機會就給孩子教授知識的家長給孩子培養興趣,幾方石刻、幾百文字在蒼松綠柳間熱鬧不已。小朋友們總是隨心所欲一點,能念幾行字、背一首詩,等了父母的夸獎便想去別處玩,家長們則不滿足,還想要求再念一幅、再背一首,剛才的歡笑就在一瞬間消失了……
回來的路上,我在慢慢琢磨,旅行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東西?以前網友有總結——“所謂旅游,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看別人呆膩的地方”。我原本以為,這就是網友的總結,可在網上找找出處又說是郁達夫說的,是在《故都的秋》或者《故鄉之秋》。我接連在網上看了這兩篇文章,也沒有找到這句話,就先當作是網友說的吧。
出來走一走,爬個山、看個水似乎是算不上旅行的,旅行必定是要走一些路程的,在走路的過程中你看見什么、聽見什么,還有想到什么都是旅行的內容,所以我更愿意在山林之中或者一處景點徒步行走,這樣雖然來的慢一點,但是了解的卻又深入一點。
譬如與人交往,譬如品茶飲酒,譬如讀書寫字,譬如生活之中的林林總總。人總要去做一些“無用”的事情,來調節有用的生活和有限的生命。
最后分享一組照片吧,目前紅葉也還在,去看看還是不錯的。
若要再收拾心情出去走走,還是期待北京的一場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