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的時候看了一個小品,是北京衛(wèi)視播放的,由林志玲和宋小寶演的《相親》。
節(jié)目中他們之所以相識,是來源于“大數(shù)據(jù)”。“大數(shù)據(jù)”會根據(jù)你的各方面條件,比如身高、體重、膚色、收入、職業(yè)等等方面為你匹配一個相親對象。然而大數(shù)據(jù)分析不了人類的情感。它不知道人類有“一見鐘情”這樣的事。
最近在樊登讀書會APP得知一本書,叫《AI·未來》,書的作者是著名的博士李開復先生。
人工智能離我們有多遠?現(xiàn)在仔細想一想,人工智能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經常在網(wǎng)上點外賣,它是需要人工智能在后臺運算大數(shù)據(jù),然后匹配相應的騎手來取完成取件配件,這樣的工作。
再比如,我們經常在淘寶、京東這樣的購物平臺買東西,這也是屬于人工智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再比如,我現(xiàn)在正在使用的訊飛語音輸入法,這也是一種人工智能。語音輸入在各個方面,現(xiàn)在應用得非常廣泛廣泛,比如說在手機里面蘋果手機里的Siri,小米手機里面的小愛,喜馬拉雅出品的小雅智能音箱。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很多的方便。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會有兩面性的,在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你有想過?或許有一天你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嗎?
你的工作未來會被AI取代嗎?AI浪潮勢不可擋,人類該何去何從?著名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開復博士,深度解析了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十年大趨勢,解密真正的人工智能危機,探索人類與AI共存的藍圖。
如想要坦然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zhàn),或許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找到提升自己競爭力的方法,避免被淘汰。
像張萌萌姐所說的,我們要不斷的修煉自己的硬本領,只有讓自己變得獨一無二,只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才可以在任何時代中立于不敗之地?,F(xiàn)在已是未來,我們要理解人工智能,善加利用人工智能,做好準備迎接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zhàn)。雖然人工智能會導致失業(yè)的情況,但同時也讓我們明白,重復工作不是人生的意義。
2.讀懂全球人工智能未來版圖
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們不可避免的需要接觸到這些。我們唯有面對不能逃避,只有把人工智能合理的應用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這樣才可以它變成一件利器,為我們所用。但是在這其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一件利器,再用它的時候千萬注意不要傷到了自己。
人工智能的勝利引發(fā)了全世界范圍內的討論,人工智能會帶來新一輪的產業(yè)革命嗎?會戰(zhàn)勝人類嗎?面對勢不可擋的人工智能浪潮,許多國家都加大了對人工智能的研發(fā)和投資力度,我國在這一數(shù)據(jù)上首次超越了美國,全球范圍內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也力圖在這個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3.理解科技對全人類的顛覆式影響
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的數(shù)個世紀里,工作不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一種自我認可以及生活意義的源泉。工作讓我們過得充實,給人一種規(guī)律感,讓我們和其他人聯(lián)結。切斷這些聯(lián)系,或者說迫使人們從事低于過去社會地位的工作,影響的不只是收入,還會直接傷害到我們的認同感和價值感。
2014年的《紐約時報》采訪了下崗電工弗蘭克·沃爾什,他描述了失業(yè)帶來的心理影響:“我失去了價值感,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之前有人問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會回答:‘我是一名電工?!F(xiàn)在我卻答不上來了。我不再是一名電工了。”
人工智能導致的失業(yè),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非常大。人們可能永久性地被經濟體系拒之門外,隨之產生的壓倒性的無力感,會讓人感覺自己的存在沒有了意義。這不得不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工作、價值和人的意義之間的關系。
4.學會應對創(chuàng)造與破壞并存的人工智能革命
正如書里所說,未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工智能會導致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擴大。作者認為,要迎接這些挑戰(zhàn),不能只做被動反應,必須主動利用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重構經濟體系,重寫社會契約。同時宣揚人性,重建經濟激勵機制,激勵造福社會的行為;促使全方位的經濟和社會轉型。
我們必須想辦法利用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同時更加重視我們與機器之間的本質區(qū)別,那就是愛的能力。
機器沒有情感,而愛與被愛的能力則構成了我們生命的意義。
在人工智能的時代里,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該怎樣的合理的處理。親人和親人之間的情感,我們應該更要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