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軼可今日微博發文道歉,承認自己前兩天言行失當,愿向當事警官道歉。并愿以個人最大能力承擔后果。
6月17日下午,曾軼可在邊檢入境現場,辦理入境手續時,與工作人員發生摩擦。曾軼可言行激烈,爆粗口,又在當日微博上發文,披露當事民警個人信息,造成負面影響。
此事引起網絡熱議,北京邊檢發布曾軼可事件情況通報。
我們從6月17日曾軼可發布的微博,可以感受的出她的憤怒。可見曾軼可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定情緒更激動,才導致出言不遜。
我想,她不是不知道,作為公眾人物,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還是在公共場合。
我們看今天她的發文“難以相信自己當時竟如此情緒化”。她當時只是一股熱氣沖上頭,就是想要一吐為快。那還顧得上其他。
其實這樣的事情經常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比如日常生活里我們一生氣,就會摔東西,會罵孩子,等氣頭一過就追悔莫及。
有些事情可以挽回,而有些事情卻一失足成千古恨。
震驚全國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就是因為某乘客情緒失控,因一時之氣而賠上性命。但我想這絕不是這位乘客的初衷。
當我們被某種負面情緒包裹時,就會進入到行為退行狀態,就是智商一下子退回到小孩子時期,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今天我來復盤張德芬老師修心課——練習成為自己的觀察者。
經常練習可以讓你不再被自己綁架。
這個修心大法就是——抽離。
什么是抽離呢?
我認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大家看《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當發生他處理不了的緊急事件。就會讓假身定在那里,把自己抽離出去,離開是非之地,尋求幫助。
我們非神仙,又怎么能做到抽離呢?
其實就是讓我們成為自己的一個觀察者。
能夠暫時把自己和自己的情緒,想法,念頭,分開。能夠把我們和自己所認為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些想法暫時分開,從而讓我們進入到一個理性客觀的狀態。
怎么做功課呢?
首先在你日常生活中,找到一個你想要處理的情緒問題。當你陷在情緒當中覺得不舒服,不開心。或者你被某種想法某種念頭困住了。
這個時候,你讓自己停下來,然后大踏步往后退,退的時候想象著,前面那個位置還站著陷入困境的你。
當你往后退一步,把自己變成那個觀察者。用一種理智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那個你。然后問問自己,那個困住你的念頭正常嗎?你有什么樣的話要給他說呢?
經常做這樣的抽離練習,可以使自己不被情緒帶走,成為它的奴隸。不再做出使自己后悔的事情。
請記得喊停,然后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