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蕩秋千,想必大多數人都有此樂趣。
我小時候也非常喜歡這項娛樂活動。
在秋千上由于繩子被甩出去的慣性的作用下,秋千前后大搖大擺著,可能因為這個大搖大擺對于長期站立或者躺臥的人們來說,從肢體上享受到了一種超常的快感。于是坐在秋千上的人無不高興得合不攏嘴。
蕩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
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采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
至于后來繩索懸掛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
在《藝文類聚》本書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當時拴秋千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制成。
自正月初十搭秋千架開始,蕩秋千的高潮卻是在正月 十四、十五兩日。
每逢元霄佳節前后,邯鄲西部一帶的百姓便家家產戶搭起秋千架,老老少少的人們與青壯年人一同蕩秋千。
每年元宵節期間,武安、涉縣、磁縣一帶的城鄉群眾有蕩秋千的習慣。
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蕩一陣子,其中十四、十五兩天是高潮。
至此時,每個村鎮還將自行或與相鄰村鎮舉行蕩秋千比賽,這個習俗倒頗有些象朝鮮民族的習俗。
蕩秋千有單人蕩、雙人蕩、坐蕩、立蕩等幾種形式。平常的蕩法比較簡便,但此地還有比較特殊的秋千,一是蕩木驢,一是過梁悠,一是板不煞。過梁悠和板不煞比較復雜,可蕩出花樣,秋千的架法也與平常不同。
由于蕩秋千既可鍛煉身體,又能增添娛樂氣氛,所以,邯鄲一帶的蕩秋千活動持續傳到如今,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蕩秋千可以使人心曠神恰,鍛煉身體和意志。無疑,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游藝活動。一些地方的群眾認為,蕩秋千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蕩秋千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
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過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別人的扶持下蕩上幾下。青少年男女和壯年人就更不用說了。
這個習俗反映的是人們在春節期間追求娛樂輕松心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