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詠草》
默默無名草,悠然立八荒。
春來盈嫩綠,秋去遍枯黃。
瘦骨臨風傲,纖身沐雨芳。
但求歸寸土 ,歲歲復榮昌。
注釋:
讀文成詩,是在閱讀他人作品的過程中有感而發。通過閱讀,凝練思想,產生共鳴。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寫作方法。
請閱讀墨言之老師的《芳草賦》
草之久矣,亙古莽蒼。乾坤元始,跡侵八荒。蓋天地之靈韻,乃神農所試嘗;為五谷之鼻祖,亦六畜之口糧;獨一籽可萌發,連九天在遠方。彼芳草兮,謙卑惟德,俯身猶自軒昂。
爾乃三春非短,寸草心長;綠羅裙舞,絳珠情傷。人同草木,任其暖涼。或荏苒于野徑;或葳蕤于畫堂;或萋萋于江渚;或離離于遠疆。夏呈青翠,秋成金黃。冬見白首,春領花香。彼芳草兮,恣分時序,榮枯而鑒滄桑。
其紅塵也,承清涼之甘露,早晚之寒霜;其術業也,若先覺之謀士,凌云之兒郎;其安邦也,如勤奮之學子,資治之賢良。寰宇處處,盡顯芳草之綠意;山河上下,頻呈芳草之清揚。彼芳草兮,于斯為盛,德才兼備而堅強。
且夫來日悠永,切莫倘佯;纖微身軀,亦可遼罡。悟芳草之春秋,思來者之擔當。勁草自有人才輩出,風騷獨領古今流芳。彼芳草兮,遍野青翠,興榮大地而永昌。
?
楊老師筆下之草,被賦予了天地精華,垂人間之護佑,呈季節之枯榮,顯世情之良德,領今古之昌盛。
此賦層次分明,筆力強勁,表達透徹,芳香雋永,可謂佳作。
請大家在充分閱讀欣賞,理解的基礎上,凝練精句,采用尤詞,概括宗旨。構思完成一首律詩,或詠或嘆,五、七律皆可。
例詩: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詠草》北宋·俞紫芝
滿目芊芊野渡頭,不知若個解忘憂?
細隨綠水侵離館,遠帶斜陽過別洲。
金谷園中荒映月,石頭城下碧連秋。
行人悵望王孫去,買斷金釵十二愁。
兩首詩意請自行百度學習,在此不做敘述。
一般在古典詩歌中說到草時,要么與離別相聯系,要么與興亡有關。一般的詩歌中說到離情時,就不說興亡之感;說興亡之感時,就不說離情。以上兩首詩的特色是把與草相聯得最緊密的兩種感情——離情與興亡之感統一在一首詩中。特別是以草的連年繁茂反襯人世滄桑,使詩歌顯得別具一格。可作參考。重點意思提示:生命頑強,興衰有序,與世無爭,默默無聞,樸實無華,美化環境,隨風而倒等(墻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