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的東西馬上就忘了,該怎么辦?
前幾天知乎出了這樣一個熱榜問題。既然能成為熱榜問題,相信這絕對不是個例。
事實上,這不僅不是個例,這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困擾。在所有前來咨詢我學習方法的人中,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也是這個。
所以我覺得是時候來講講學習的底層原理了。
不論是還處在中學、大學階段的學生,還是已經畢業開始工作的職場人士,這篇文章都將幫你們的努力放大100%以上,助你們登往絕巔。
學習的底層框架?
9月14號的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心理表征》。但是由于很多讀者之前沒有相關的心理表征,所以沒有看懂,今天我們將再次走進心理表征。
人類的整個學習過程,其實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個步驟:外部表征——心理表征——外部表征。
其中外部表征到心理表征的過程,就叫做編碼;心理表征到外部表征的過程就叫做檢索。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輸入與輸出。
只是輸入的過程,不是把某種信息直接儲存在大腦,而是需要先把外部表征轉化為某種電信號、生物信號,才能儲存在大腦中,所以叫做編碼;然后輸出的時候,需要先在大腦中檢索相應的電信號、生物信號,然后再進行解碼,所以叫做檢索或者解碼。
比如此刻,你在看我的文字,這些文字就是外部表征;但是你的大腦會把這些文字轉化為生物電信號,儲存在你的大腦里,這個過程就是編碼,儲存在你大腦里的知識就叫做心理表征;然后等你把這些知識講給別人聽的時候,這些心理表征又會被解碼,再次轉化為文字,變成外部表征。
但是在大腦內部,認知心理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還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之分,所以心理表征還可以被拆分成兩個部分:短期記憶——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
1、內存小,只能記憶7±2個組塊。
2、時間短,只能保存約15~30秒。
長期記憶:
1、內存大,可以記憶無限個組塊。
2、時間長,可以保存幾分鐘~很多年。
這是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兩大特點,懂了這個,就可以洞悉學習的底層原理了。
比如那個千古難題“為什么我們會讀完就忘?”
因為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大部分的知識并未走到長期記憶,僅僅只是短期記憶而已,所以基本上一合上書就忘得七七八八了。
那怎么辦呢?鞏固!不斷鞏固。
短期記憶是神經連接的暫時性強化,通過鞏固后可變為長期記憶。——百度百科
鞏固,加上前面的編碼和檢索,就構成了我們整個學習過程的底層框架。最終簡化出來,用一張抽象的圖來表示就是:
看懂這張圖,就看懂了人類的整個學習過程。
從此以后,你學習任何學習方法,都可以拿它去套,看看它是屬于提升哪個環節的學習方法。
我的整個學習體系就是這樣搭建起來的。舉個例子,我之前在知乎、公眾號、經典書籍上看了大量的學習方法,比如:
功利學習
建模欲望
費曼學習
分類思維
結構思維
記憶宮殿
刻意練習
思維模型
思維導圖
做中學習
聯想記憶
檢索練習
……
等等,還有非常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看到這么多學習方法,你是不是懵了,這么多學習方法,難道每一個都很重要?每一個都需要掌握?
肯定不是,它們之中,很多學習方法都很雞肋,而且很多都是重復的,我們只需要幾個最有效的就夠了。
接下來,我將為你推導,什么才是最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如何才能提升我們的記憶效率,做到“所有知識,一經我手,永不再忘”。
學習的兩大方向
整個學習的過程,我們還可以簡化,把它簡化為兩個大方向:記憶和檢索。
大多數人一提到學習,第一反應就是記憶。的確,記憶確實很重要,沒有記憶我們將無從檢索。
但是,我們學知識,最終其實是為了檢索。
吳伯凡說過一句話,我特別喜歡:
這個時代出現了一大批偽學習者,他們總是有一種錯覺,以為不斷增加知識的輸入,就能掌握大量的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其實他們誤解了學習的本質:學習的本質不是一種儲存,而是一種輸出活動。
記憶是手段,但是檢索才是目的。
所以,我們需要把整個學習過程再次簡化成“記憶”和“檢索”兩個大方向。從這個大方向出發,我們就有了一個清晰的目標——所謂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能夠提高記憶效率和檢索速度。
如何解決記憶問題
記憶是過程,檢索是目的,但是如果沒有知識被記憶,我們就無從檢索。所以,第一步我們需要先解決記憶的問題。
那么如何才能解決“學完就忘”這個千古難題呢?
我提供給你以下三大學習方法:
1、知識樹:直接解決記憶問題,一勞永逸。
2、意義編碼:提升記憶效率。
3、科學鞏固:提高記憶效率。
這是從記憶原理推理出來的三大底層學習方法,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東西叫做組塊思維,這也是一個記憶大殺器,我以后再寫。
說一下我是怎么推理這三大學習方法的,我首先找到問題根源——短期記憶的兩大缺陷 “內存小”和“時間短”。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記憶能力再好,我們總會忘記很多知識。
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東西來克服短期記憶的遺忘問題,這個工具就是外接大腦。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人類的第二個大腦,它可以替你把知識永久儲存,這樣你就不必擔心學完就忘的問題。
但是呢?外接大腦畢竟是外接的,它所儲存的知識并不真正屬于你,你仍然需要花時間去記憶外接大腦里的知識。
于是整個記憶方案的問題,就誕生了兩個大方向:
1、先把知識永久地儲存在外接大腦里。
2、再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記憶。
關于如何更科學的把知識儲存在外接大腦里,其實就是我們的知識樹學習法,大家可以去看我過去的文章,這里就不再贅述。
那如何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把外接大腦里的知識,徹底內化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呢?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記憶原理。
我們的記憶過程一共有兩步:
1、編碼
2、鞏固
所以記憶的過程,其實就是如何提升編碼效率,以及如何提升鞏固效率的過程。
一、編碼:盡可能意義編碼
認知科學家發現,我們的短期記憶跟長期記憶,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編碼方式。短期記憶主要是聲碼,長期記憶主要是意碼。
所謂意碼,就是意義編碼的簡寫。
什么是意義編碼?你可以理解為,一個知識能否被轉為長期記憶,主要是取決于這個知識對我們的意義有多大。如果大腦識別出這個知識對我們很有意義,就會對其進行意義編碼,把它轉入長期記憶。
舉個例子,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會做各種事情,產生大量的記憶。但是現在我讓你回憶一下,你這一生都做了些什么?你能回憶起來的,都是那些對你來說特別重要的時刻,而每天枯燥的重復,比如吃飯、睡覺,你是不會記得的。
大腦用這個方式來保護我們,這樣我們就不必被瑣事所擾,能記得的都是最重要的信息。
這就是意義編碼,有意義的信息,才會被我們轉為長期記憶。那如何增加知識的意義,從而讓更多知識被我們所記住呢?
方法有很多:
①聯想掛鉤法
②記憶宮殿法
③比喻法
④故事法
⑤新舊知識的聯系
方法有很多,我最推崇的是新舊知識的聯系,也就是結網式學習,這是最實用的學習方法。
我為什么不推崇聯想掛鉤法和記憶宮殿法呢?
因為不實用,記憶的成本太高。比如記憶宮殿法和聯想記憶法,我看某精品課有教,它需要你開動想象力,然后把某些數字想象你熟悉的事物,然后再把這些事物串一個故事;或者把某些數字想象成某個房間里,你熟悉的事物,然后根據整個房間的布置來回憶與之對應的數字。
你可以想象,這個過程需要耗費多少時間。
假設要記憶100個數字,給每個2個數字編成一個事物,并且把它們串成一個動態的故事需要30秒,100個數字就是1500秒,然后還要花時間去復述,假設時間是30分鐘,總共需要55分鐘,大約是1個小時。
1個小時記憶100個數字,wc,好牛逼!
可是有什么卵用???
買菜需要你記憶圓周率小數點后100位還是怎么滴?
一本書大約是10萬字,按照100個數字/小時的速度來讀書,你需要1000小時才能記住一本書。
1000個小時記憶一本書,這個記憶成本很明顯不靠譜。我們平常讀一本書最多是5~10個小時,這才是合適的讀書節奏。
所以聯想記憶法和記憶宮殿法很明顯不適合用來學習,什么時候有用呢?記憶數字的時候有用,比如記某個人的生日,記你新辦的電話號碼。
比喻法和故事法也有用,你可以把某個知識點作一個形象的比喻,或者用一個故事聯系起來。
不過這個方法,同樣不實用,要把每個知識點作一個比喻,或者講個故事,估計一本書讀下來也得耗費個千把小時不可。
什么時候有用呢?記憶某些核心概念的時候,比如《如何高效學習》就把他的整體性學習法比作城市結構、摩天大樓、高速公路,這樣讀者一看就立馬記住了。
但是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多數知識都是龐雜而碎片的,既不適合記憶宮殿法,又不適合比喻法,那怎么辦呢?
這就要回到意義編碼的底層原理了,你會發現,不論是聯想掛鉤法和記憶宮殿法,還是比喻法和故事法,它們的本質,就是把一些不那么好記的知識與一些比較熟悉的、更好記憶的東西聯系起來,然后達到更容易記憶的效果。
所以,意義編碼的核心,就是新舊知識的聯系。
舊知識是你已經很熟悉的知識,把新知識跟舊知識聯系起來,就能夠達到意義編碼的效果,并不需要那么多幺蛾子。
只有領會新知識本身的意義,并把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才能把它保留在記憶中。這種識記的優點是容易記住,保持時間長久,而且易于提取。——百度百科
要想獲得很高的記憶技能,新信息應該在意義層面上加工,即把新信息和舊知識聯系起來。——《刻意練習》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理解了為什么死記硬背最容易忘記了。
因為這種記憶方式是孤立的,它沒有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而如果不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就無法達到意義編碼的效果,也就很難被轉化為長期記憶。
那么如何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呢?
我的方法是用知識樹做主題閱讀。
做主題閱讀的時候,我會把每個知識點提煉成一個思維模型,然后把屬于同一個思維模型的知識點放在同一個文檔里,如此不斷的重復、重復、重復,就實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
具體操作辦法,可以看我曾經寫的《存量思維》和《知識樹》,我就是用這個方法,實現了認知的野蠻生長。
二、鞏固:用更科學的方式鞏固
除了編碼,還有沒有其他方式能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呢?
有,這個方法就是鞏固。什么是鞏固?
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需要在大腦內部發生一些改變,來保護記憶免受競爭性刺激的干擾。這種依賴于時間,借此在我們的記憶中獲得一種永久性記錄的過程,被稱為鞏固。——百度百科
這個解釋有點學術化,其實你可以理解為復習。我們日常所說的,一定要去復習,其實就去鞏固去了,通過鞏固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鞏固的方法被認知心理學家稱為復述。
復述指個體通過重復以前識記過的材料,以達到鞏固記憶的操作過程。——百度百科
用人話來說,就是不斷重復某些知識的過程。
比如我們小時候上課之前的晨讀,大家哇哇的讀課文,這就是在復述;再比如考試之前,我們把之前做過的筆記,考過的卷子拿出來看,這也是復述。
一切重復某些知識的過程,都是復述。
看到這里估計就有人開始美滋滋了,既然重復某些知識就能達到記憶的過程,那么也就是說,只要我足夠努力,是不是就一定可以考出好成績?
我用血的教訓告訴你,足夠努力只能做到不墊底,你會比從來不學習的人更優秀,但是那絕對不能代表你能成為卓越。
高中三年我可以說是整個班上最勤奮的人,每天第一個到教室開門,最后一個離開教室,但是我的成績連進班上前50%都困難,高考的時候以7分之差無緣重點大學。
后來我復讀的時候,并沒有以前刻苦,成績卻一日千里,這究竟是為什么?
背后的底層原理就是,復述也是有復述的區別的,具體可以分為機械復述和精細復述。
我復讀之前的鞏固方式就是機械復述,簡單來說就是死記硬背。這種復述方式很難形成長期記憶,所以同一個知識點,學霸花10分鐘就記住了,我需要花兩倍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勉強記住。
這一點我在《檢索練習》那篇文章里也提到了,死記硬背是最低效的學習方法,檢索練習才是更好的記憶方式,但是很多人不敢承認這個事實。
其實不用反駁,事實就是如此,死記硬背就是機械復述的典型案例。
機械復述能使記憶痕跡得到加強,但是不一定能進入長時記憶。——百度百科
那么什么才是更科學的復述方式呢?認知心理學家稱之為精細復述。
什么是精細復述呢?簡單來說就是,在重復的基礎上,還需要對知識進行加工。什么是加工,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解和思考。
我之前看到一句話,大意是說「很多時候你以為你記住了,其實你只是記住了知識的描述,知識本身幾乎是不需要怎么記憶的,只需要理解」。
這句話不全對,但是這個感覺是對的,那就是記憶其實是思考的殘留物。
這也是知識樹的學習方法,用知識樹去學習的時候,會促進你去思考事物的本質,促進你去深度的理解所有的知識點,并不需要你死記硬背。
那么如何去精細復述呢?《認知天性》中提到一種學習方法,叫做檢索練習,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做題、費曼、實操等方式來達到精細復述的效果。
實操就不必說了,在實操的時候,如果你沒有真正理解一個知識,你運用起來一定到處都是問題。
說說費曼學習,它之所以牛逼,就是因為它符合檢索練習,符合精細復述。在費曼的時候,你需要調動一切能為你所用的知識來解釋一個東西,這個過程會促使你去深入思考和理解。所以我們在費曼以后才會有種,哇,一下子就感覺對某個事物更通透了,而且好像記得更牢了。
這就是機械復述與精細復述的區別。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記憶效率指南了:
①機械復述:集中閱讀<間隔閱讀
②機械復述<精細復述:集中閱讀<間隔閱讀<檢索練習
所以,如果想盡可能提高記憶的效率,盡量多以檢索練習代替死記硬背,多做題、多費曼、多實操。
OK,提升記憶的兩大方法就講完了:一個是編碼要盡量做到意義編碼,也就是新舊知識的聯系;一個是鞏固要盡可能做到精細復述,比如檢索練習。
如何解決檢索問題
記憶問題解決了,現在我們有知識可檢索了,那么如何提升檢索的效率呢?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記住了≠能檢索”
比如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常常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考試的時候,某個知識點死活想不起來,結果一走出考場立馬就想起來了。。。
這就是“記住了≠能檢索”的典型案例。
那么如何解決這種尷尬的局面呢?給你分享一個極其強大的學習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結構思維。
通常,我們大腦中的知識是非常碎片而混亂的,所以大腦在抓取某些記憶的時候,就會手足無措,無法快速完成檢索。
但是一旦我們用一個結構,把某些知識連接在一起之后,就能立馬通過這個結構完成對所有知識的檢索。
可以看到,在結構化之前,如果我們要提取一個知識,需要一個個的檢索,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最要命的是,還有可能根本檢索不到;但是一旦知識形成結構之后,你只要碰到這個結構,就能立馬順藤摸瓜找到你要的知識。
其實所謂高手,有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慢慢地,他的知識形成了一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不管這種結構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但只要他的知識體系一旦形成,就能快速的完成檢索練習,具備眨眼判斷的能力。
舉個例子:
我很喜歡一部美劇,叫做《神探夏洛克》,劇中有個非常傳奇的場景就是:福爾摩斯·夏洛克跟華生初次見面的時候,僅僅看了一眼華生,就能立馬判斷出他是一個軍醫,而且在阿富汗服過兵役,有一個哥哥,但是兩人的關系并不好。
這就是結構思維或者說知識體系的強大之處,它能幫助我們迅速的完成檢索,然后對新信息做出眨眼判斷。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大殺器叫做組塊思維,它也能幫我們提高檢索的效率。但是組塊思維太牛逼,需要單獨拿一篇文章來寫,所以這次就留個懸念吧~
OK,以上就是整個學習方法的底層原理,從記憶到檢索,從編碼到鞏固到檢索,一切的起點都在這里面。
用一張思維導圖來表示就是:
我的知識樹學習法就是通過這些學習原理推理出來的,你們也可以根據這些學習原理自己去創造出最適合你們的學習方法。
比如中學生,你的任務是應試,那么記憶可能是你們的核心訴求,你能不能創造出一套記憶組合拳呢?
比如職場人,你的任務是解決問題,那么運用可能才是你們的核心訴求,你能不能創造出一個既能保證記憶,又能幫助你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法呢?
這是我留給你們的一道思考題。
還記得機械復述和精細復述嗎?如果讀一篇文章,只是機械式的閱讀,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那就無法形成長期記憶
所以,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