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學校安排,我們在本學期安排了名師課堂。這些短短的時間了,讓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教學經驗,從中領略到了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這些名師不但關注學生,關愛學生,同時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李華老師關于“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李華老師在課上講到,閱讀擴大教師的專業視野,視野決定人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敬業、自律。讀書就如同行路。讀的越多,境界就越高。在課后閱讀了吳非老師所著《致青年教師》后,我深刻體會到以下幾點:1.做有胸襟的老師。要理解學生在成長階段的不成熟,并用合理、恰當且易接受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2.不要著急。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因此不要要求學生的學習成果很快顯現出來,而是鼓勵學生踏踏實實地做學問;3.教師的心中要裝滿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要做到關愛學生,只有心中裝滿學生,才能更好的與學生溝通交流,從而推進教學的有效進行;4.要尊重常識。5.不放棄理想。既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也不能放棄自我提升的機會。人無完人,需要不斷的學習來完善自己,使教學更具科學性和專業性;6.老師要將自己的善良通過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
二、張鋒老師以一名教研員的身份通過“另眼看教研”來闡述教育觀:關于專業態度。態度決定高度,一個教師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教學效果。首先,對待學生的態度:1. 關愛學生,重視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教師應對其困惑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地疏導;2.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諷刺、挖苦和歧視中學生,不體罰學生。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的意識是存在于教師頭腦之外的,因此教師應該理解學生,感同身受,真誠的為學生解決問題。3.尊重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學生的發展具有個性化,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大相徑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到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要盡可能滿足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超前的學習。既要使大部分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也要幫助部分同學擴大的學習深度和廣度;4.信任學生,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新課改后的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自主發展,教師應為學生的發展積極的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待教育教學的態度:1.教學過程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2.要有多種評價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不能僅是某一方面的評價,評價方式應是多元的、豐富的,能夠考察到學生的各方面能力;3.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對待自己的態度應該是不斷學習和進取。
三、馮彥老師關于二十余年教學經驗的心得分享:1.教師的職業原則:愛心和規范。作為一名教師,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高尚師德的真諦。它要求從業者對“教師”職業抱定一顆熱情之心,崇敬之心,純粹之心!要以學生的美好未來為目標,把它作為從業的最高理想,以求靈魂深處的那份安寧。而對于學生的愛,絕不是溺愛,應在規范的約束下,對學生進行教育,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應給學生制定必要的規定,并嚴格落實,使學生在一定規范下自由的成長,充分展現學生發展的個性;2.教師的專業素養:學識和技能。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在專業知識上精益求精,更要具備優異的教學技能。通過不斷學習、研究、聽課來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3.教師的專業精神:磨練、積累和研究。教材是死的,教師的教學不是備一次課就一勞永逸的,應該對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理解,把教材教活,教精彩。
名師課堂心得體會
根據學校安排,我們在本學期安排了名師課堂。這些短短的時間了,讓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教學經驗,從中領略到了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這些名師不但關注學生,關愛學生,同時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李華老師關于“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李華老師在課上講到,閱讀擴大教師的專業視野,視野決定人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敬業、自律。讀書就如同行路。讀的越多,境界就越高。在課后閱讀了吳非老師所著《致青年教師》后,我深刻體會到以下幾點:1.做有胸襟的老師。要理解學生在成長階段的不成熟,并用合理、恰當且易接受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2.不要著急。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因此不要要求學生的學習成果很快顯現出來,而是鼓勵學生踏踏實實地做學問;3.教師的心中要裝滿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要做到關愛學生,只有心中裝滿學生,才能更好的與學生溝通交流,從而推進教學的有效進行;4.要尊重常識。5.不放棄理想。既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也不能放棄自我提升的機會。人無完人,需要不斷的學習來完善自己,使教學更具科學性和專業性;6.老師要將自己的善良通過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
二、張鋒老師以一名教研員的身份通過“另眼看教研”來闡述教育觀:關于專業態度。態度決定高度,一個教師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教學效果。首先,對待學生的態度:1. 關愛學生,重視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教師應對其困惑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地疏導;2.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諷刺、挖苦和歧視中學生,不體罰學生。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的意識是存在于教師頭腦之外的,因此教師應該理解學生,感同身受,真誠的為學生解決問題。3.尊重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學生的發展具有個性化,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大相徑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到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要盡可能滿足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超前的學習。既要使大部分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也要幫助部分同學擴大的學習深度和廣度;4.信任學生,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新課改后的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自主發展,教師應為學生的發展積極的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待教育教學的態度:1.教學過程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2.要有多種評價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不能僅是某一方面的評價,評價方式應是多元的、豐富的,能夠考察到學生的各方面能力;3.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對待自己的態度應該是不斷學習和進取。
三、馮彥老師關于二十余年教學經驗的心得分享:1.教師的職業原則:愛心和規范。作為一名教師,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高尚師德的真諦。它要求從業者對“教師”職業抱定一顆熱情之心,崇敬之心,純粹之心!要以學生的美好未來為目標,把它作為從業的最高理想,以求靈魂深處的那份安寧。而對于學生的愛,絕不是溺愛,應在規范的約束下,對學生進行教育,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應給學生制定必要的規定,并嚴格落實,使學生在一定規范下自由的成長,充分展現學生發展的個性;2.教師的專業素養:學識和技能。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在專業知識上精益求精,更要具備優異的教學技能。通過不斷學習、研究、聽課來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3.教師的專業精神:磨練、積累和研究。教材是死的,教師的教學不是備一次課就一勞永逸的,應該對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理解,把教材教活,教精彩。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后的教學中,本著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采眾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淀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