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整個關中地區有句歇后語:“外甥打燈籠——照舅(著舊),過年了,舅舅要給外甥買一個新燈籠。無論是多窮的人家,年禮可以沒有,但外甥的燈沒有是不行的,這叫娘家人給閨女“抬點兒”,婆家也會怪這個理兒。
? ? ? 長安自古帝王都,民風純樸厚重,禮儀繁縟講究,關中地區的民俗自然受到皇家習俗的影響。一般正月初四開始,娘家開始給出門的姑娘追節,過去用手提、擔子挑各式燈籠;現在自行車、汽車、摩托車掛著燈籠,平添了許多節日的歡樂。
? ? ? 每年正月初七,我們兄弟姐妹要給遠嫁給興平豆馬村的小姑拜年追節,上午十年多在豆馬村遇見一對中午夫妻給女兒送燈籠引起注意,隨打招呼拍照,記錄下這一厚重的民俗。夫妻倆就一個女兒,自然就只能他們親自給姑娘送燈籠;他們也比較現代,沒有開摩托,也沒有騎自行車來,而是駕車送燈籠,他們從車上拿出四個大一點的宮燈、兩個小一點的燈籠,還有兩個小紙燈籠,夫妻倆極為小心的把沒一盞燈點著,女婿和親家一家人早早等著接燈,個個樂的合不攏嘴,男主人告訴,今年是女兒結婚的第一年,也趕上添孫子,一定要早送,送宮燈,寄望女兒和女婿過的紅紅火火,祝愿外孫健康;娘家還會送兩根甘蔗,期盼女兒的生活就像甘蔗節節甜。
習俗講究,舅家給外甥送燈,寄希望于外甥平安健康、百病全無、前途光明、幸福美好。燈籠代表了喜慶、紅火和祥和,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征。
現如今,物質文明不斷豐富多彩,加之住家屬樓、居高層,孩童們的活動空間在縮小,過年時節打燈籠的少了,紙糊的燈籠也被各種新穎造型的玻璃、塑料燈籠取代,蠟燭也換成了電池燈泡,昔時少兒過年打燈籠的傳統習俗慢慢成為人們的記憶或傳說,成為歷史。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在城市,打燈籠的習俗將成為人們的追憶和民謠。
古老的關中民間習俗-----孩子12歲的完燈禮
說起完燈,估計不是陜西人大多數都不知,完燈也叫全燈,完燈是關中一帶古老的特有的民間傳統習俗,這里的孩子長到12歲,不管貧富,家里都要給孩子舉行隆重的完燈儀式,標志著孩子由童年進入少年時期,在這之前,孩子自出生起,每年春節正月十五前都由外婆家給孩子送一個燈籠,而能擔此光榮艱巨偉大任務的,也非舅舅家莫屬了,當然舅舅越多燈也就越多啦,舅舅送燈要一直送到孩子年滿12歲為止,中間是絕對不能空燈的,孩子滿12歲這年,孩子家庭要給孩子舉行隆重的盛大的完燈儀式來感謝孩子舅舅家,主家也會邀請親朋好友參加儀式,當然,舅舅家一定是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邀請對象了,孩子的家庭會非常重視,舅舅也會按照當地習俗,給孩子最后再送一年燈,因為孩子大了,一般就不送燈籠了,多數人會給孩子送手電臺燈之類的,比較實用,現在多數人還會另送孩子一輛自行車或者一臺電腦,孩子家庭也會按照當地習俗給舅舅家回贈禮物以表謝意,完燈儀式舉行完以后,舅舅的送燈任務也就圓滿結束,方可退休,送燈、完燈也就到此終止,所以稱為“完燈禮”,以前舉行完燈禮時只有孩子和外婆舅舅家的主要親戚來參加,而現在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公開的社交活動,同事、朋友、同學、熟人能通知到的一個不落,能夠到場參加的朋友當然也不能空手而來,需要獻上一份心意一份禮金以表心意。
我想歇后語外甥打燈籠-----照舅(舊)的來歷,可能就和這習俗有關吧。
從正月初八開始,婆家要給未過門的媳婦送燈,表示婆家對未來兒媳的關系和期望;舅舅要給外甥送燈,一直要送到十二歲,最后一年的送燈叫做“完燈”表示舅家對外甥的親情和關愛。在送燈的禮俗中,“躲燈”十分有趣,新媳婦嫁過來的第一個元宵節,既不在婆家過,又不回去娘家,而是要到丈夫的舅家或姑家住上幾天,一般是正月十二去,正月十六返回,這就叫“躲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燈節。一般從正月十四開始,十六結束,是花燈游賞的高潮。燈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內懸天燈,門上掛門燈,住在樓房里的人家,要掛陽臺燈。孩子們則成群結隊挑燈走街串巷,戲?!坝螣簟保笕藗兲嵘匣鸸逕?、到墳上“祖塋掛燈”祭拜祖先。白天熱鬧的燈市,紅紅火火,繁花似錦;晚上萬家燈火,晶瑩閃爍,尤其是縣城條條街道掌燈掛彩,爆竹聲聲,一派火樹銀花,流光溢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