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一則帖子火了
一個10歲的小男孩,奧數圍棋輪滑口語成績樣樣優秀,卻說:父母不配擁有他這么優秀的兒子!
帖子一出,頓時引發熱議,有人噴小孩不知孝順父母,有人說小孩說的很有道理,有人說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有人噴當前功利教育……各種觀點,眾說紛紜。
那么,說父母不配自己,這個孩子到底是在表達什么?
現在,我想更深入地挖掘一下這背后的心理因素,分析一下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關系,下面是我的四個方面:
一、孩子說父母窮,只開得起十幾萬的車,同學有iPhone7,而自己只有兒童手表。如果坐上豪車,用上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了嗎?
二、媽媽總是做好吃的,爸爸在朋友圈曬他的成績,曬他吃飯的照片,這些是愛嗎?為什么總是覺得自己不受尊重?
三、“父母不容易,你要爭氣,你要聽話……”這些話有什么問題?
四、到底怎樣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一、對物質的追求是對愛的渴望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小孩的幾個觀點:
1.父母窮,為什么呢?因為自己只能戴兒童手表,坐的是十幾萬元的日本車,而自己的同學用的是iPhone 7。
2.父母不該生二胎,因為生二胎需要投入許多,父母連他一個人都不能滿足,再生一個是不負責任、自私的行為。
3.父母個子不高,所以自己要鍛煉身體長高個,要出國留學,要鍛煉大腦,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看上去這個小孩是有點早熟,眼光也很長遠,他看到了很多存在的問題,并給自己的未來做出了一個合理的規劃。
但是,他家真的窮嗎?未必,奧數班,圍棋班,輪滑班,口語班,這些都需要花錢。相信很多家長同感,現在孩子的培訓班都挺貴,而且孩子還不是一個培訓班,前幾天不是有人感嘆嗎?現在沒有3萬都過不好孩子的暑假。在學校,他看到了自己家庭與其他孩子家庭的差距,所以覺得自己家窮。
還有很多不如他有錢的家庭,就沒有聽到孩子有這樣的抱怨。很多貧窮家庭的孩子,依然覺得幸福。不禁要問,如果坐上豪車,用上最新款的蘋果手機,這個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了嗎?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我認為這個小孩是缺愛,因為“對物質的追求其實是對愛的渴望”。
經常聽到這樣的新聞,某高中男生為買iPad2而賣腎,有90后女生在微博上留下個人信息,愿以初夜換iPhone4......之前我對這種行為一直不解,難以想象為什么一個手機對這些孩子有著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現在我明白了。
一個心理醫生在微博上解釋說:“iPhone、iPad都是過渡客體,在他們眼中是愛的象征,對物質的追求是對愛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著喪失愛,就要摧毀剝奪了他們被愛感覺的那個客體,這些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是非常低的,蘋果產品在他們心中等同于幼兒睡覺時離不開的泰迪熊,只不過生理年齡決定了他們的力量遠大于幼兒。”
資深心理咨詢師武志紅這樣解釋的:對于每個人而言,媽媽都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重要客體,而承載母愛的其他客體即是過渡客體。比如,孩子哭了,母親用乳房去喂他,母愛借乳房傳遞,乳房就成了過渡客體。孩子哭了,媽媽用奶瓶喂水,母愛借奶瓶傳遞,奶瓶就成了過渡客體。
這樣的情形重復很多遍,量變引起質變,有一天孩子就會突然領悟到,母愛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或其他,母愛是無形無質的。有了這些領悟,孩子就會放下對這些過渡客體的追求。相反,母愛獲得太少的孩子,就會執著于母愛載體。
因此,我認為,這個小男孩羨慕別人的手機、汽車,一方面是家里確實沒有提供給他,但更重要的一層原因是他缺愛。既然母親表達愛的方式是給孩子買東西,而不是陪伴與細膩的關愛,那么孩子就沒辦法發展到靈魂層面的愛,就會執著于這些東西。
這樣就很好理解了他反對生二胎的計劃了,因為他缺乏愛,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他也不能接受,因此老是覺得得不到滿足,所以才會說出你們連我的需求都沒法滿足,生二胎就是自私、不負責任的行為了。
二、孩子是個獨立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不禁想到阿貍的一個故事:阿貍說,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后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么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后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孩子說,“他不想每天他媽媽搞一大堆各種吃的給他,寧愿省錢給他買無人機,也討厭他爸和人炫耀他圍棋下的多好,倒希望他爸安靜點,多帶出去看看。”
顯然,孩子的需求和爸媽的給予發生了沖突,就像阿貍說的,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父母自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在孩子眼中卻不是他最想要的。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每天變著花樣做各種美味給他吃,買各種漂亮的衣服給他穿,去各種好玩的游樂場,可是孩子為什么還是不喜歡我呢?其實,家長看似對孩子好,只是用了他們認為好的方式,并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甚至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感覺和想法,他們只把小孩塑造成他們心目中小孩的形象,而這會讓真實的孩子喪失自我。
最后,就像這個孩子說的,"愛就是朋友圈曬他的成績,曬他吃飯照片嗎?也沒問他愿不愿意。父母沒有尊重他的想法。什么想法都沒有尊重,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思來。那不是愛,是一種道德綁架!"對于這樣的孩子,愛是一種枷鎖。
這也提醒我們,要多傾聽,了解孩子的真實需要,而不是以愛的名義摧毀孩子的感受。
三、“父母不容易,你要爭氣,你要聽話……”這些話有什么問題?
孩子抱怨,“不喜歡父母養他的方式。灌輸的都是父母不容易,你要爭氣,你必須聽話這樣的。”
父母不容易嗎?確實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要發展,也要拼命讓孩子過上最好的生活,受到最好的教育,的確不容易。
孩子要爭氣嗎?要!這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為未來考慮。這個孩子挺爭氣的,各種技能全面發展,成績還是第一。所以單純地說你要爭氣,似乎很乏味,因為,我已經很爭氣了呀!難道你沒有看到?
你必須聽話?這是個什么邏輯什么理?怎樣才叫聽話?為什么要聽話?
武志紅解釋說,中國父母夸孩子時,基本都會用到這個詞——聽話。因為不強調感情的中國人,既缺乏心靈層面的鏈接能力,也不習慣身體的碰觸,而只追求干巴巴的語言鏈接。
父母的力量遠強過孩子,于是語言層面的鏈接,很容易就成為父母發出語言的指令,而孩子要遵從父母的語言,這就是“聽話”。若有情感方面的鏈接,我們就會覺得,聽話不重要。因為,不管你是否聽話,我都能感覺到和你在一起。
所以,父母和孩子相處時,不能只進行語言層面的交流,需要建立真切的情感鏈接。
四、到底怎樣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一句話概括:尊重孩子的獨立,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并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便是真愛。
最后,我們可以來回答題目中的那個問題了,當一個10歲孩子說:爸媽不配有我這么好的兒子!其實他想說什么?
答:他想表達,我需要真愛,我需要被尊重,我需要你們了解我的感受,而不是把我當作你們的附屬品!
文中大部分觀點,是我看了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之后的反映。我很喜歡這本書,它從心理學的角度解答了很多關于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以及其他關系的各種問題,不僅對于我了解自身很有幫助,還使我了解家庭關系、教育子女受益匪淺,在這里也想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