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講的是一個平凡的送繭工的一生,體現了一個小人物的偉大與卑微。讀余華的作品總能給人一種悲傷感,通過精巧的文字透露著人性的可愛與可悲。
讀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許三觀帶一樂去吃面條。因為是災荒年,許三觀靠賣血掙來了一些錢,準備帶全家人去吃飯,但想到一樂不是自己親生的,便留他一人在家吃紅薯。但后來一樂心生委屈并離家出走。許三觀找了一天,并找到了一樂。一樂爬到了許三觀的背上,許三觀背著他往東走去,先是走過了自己的家門口,然后走進了一條巷子,走完了巷子,就走到了大街上,也就是走在那天穿過小河的河流旁。許三觀嘴里不停地罵著一樂:“你這小崽子,小王八蛋,小混蛋,我總有一天要被你活活氣死。你他媽說走就走,見了人就說,全城人都以為我欺負你了,都以為我這個后爹天天揍你,天天罵你。我養了你十一年,到頭來我是個后爹,那個王八蛋何小勇一分錢沒出,反倒是你親爹。誰倒霉也不如我倒霉,下輩子我死也不做你爹了,一輩子你做我的后爹吧。你等著吧,到了下輩子,我要把你折騰的死去活來……”
一樂看到了勝利飯店明亮的燈光,他小心翼翼的問許三觀:“你是不是帶我去吃面條?”
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了,他突然溫柔的說道:“是的。”
通過這段簡短的文字,反應出了一個小人物內心的變化,反應出了許三觀內心的掙扎,那種憤怒,不甘和無奈,但同時也體現出了那種跨血緣的愛,許三觀的刀子嘴豆腐心,以及他的溫柔,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書的作者余華說,這是一本關于平等的書,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書中的愛。不是因為愛,許三觀不會為許玉蘭的米飯下藏紅燒肉。不是因為愛,許三觀不會賣血后陪二樂隊長喝那么多酒,不會一路為一樂治病賣血。不是因為愛,二樂也不會在風雪交加的夜晚把一樂送回家,自己也染上病。這一切文字的背后都隱藏著作者賦予他們的愛,在這種愛的包圍下,生活不再顯得那般艱辛。
藝術源自生活,小說中描寫的愛再生活中更是處處可見。記得一次和女友吃飯,點了幾個菜,其中有一個烤肉,我們兩個都甚是喜愛,因為是兩個吃貨,自然都喜歡吃好吃的,尤其是肉。憑著記憶回想,盤子上還有三塊了,我這么愛吃,當然想吃,但是看著對面那個可愛的小女孩好像更喜歡,我繼續吃別的菜,她也沒有注意,然后看著她一片一片的都吃了進入,內心覺得,小丫頭甚是可愛,這大概是一個吃貨對另一個吃貨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