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指導心得五則
(鈿)
學法指導心得1:
梳理已學知識
常聽到一些學生說:同一類型的題目在平時做作業或小測時都會做,可到了正規考試,如半期考、期末考就做不出來了。越是大型的考試,對一些學生來說這種現象表現得越明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北京市豐臺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程忠智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學生在平時學習時,沒有很好地進行知識建構,而在需要從大腦提取知識時,提取的速度就會很慢。比如說,我們從書店買了兩本書,讓你從中找出要找的書,很容易,但如果買了一百本不同的書,雜亂地堆成一堆,讓你從中找出要找的書,就很困難;而如果我們把這一百本書分門別類地在書架擺放好,無論找哪本書,都會容易得多。大腦也一樣,如果想提取、運用知識時快速,就需要在學習時對知識進行加工,把知識在大腦分門別類地放好。
我們老師一味地寫教案、上課、批改作業、找學生談話,學生不一定就能學得好,總是有一些學生讓我們失望,甚至生氣。程忠智老師的觀點告訴我們,要提高學習成績,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們老師需要花精力指導學生怎么整理已學的知識,教學生像整理書一樣將所學知識進行分類,便于提取。指導學生做這項工作,最好進行示范,老師先做給學生看,整理一個單元的知識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為什么要這樣入手,要詳細講給學生聽。起初階段要將學生整理的筆記收上來批改,對寫得不好的學生找來談話,指出他做不好的地方,教他如何改正,再讓他重做后交給老師再批改,直到達到要求為止;對寫得較好的學生筆記要在班級進行展示,樹立榜樣。
只要學生學會了及時梳理所學知識的方法,并養成習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才能掌握扎實。
學法指導心得2:
像考試一樣做作業
做作業是學生每天必做的事,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做得好壞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許多學生卻不能認識完成作業的意義。這些學生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學生平時寫作業,做練習或在家做模擬題時,比較隨意,用的時間比較多,而且邊做題邊看書。這樣,在考試時,時間一緊,又不能看書、不能問同學,就會導致做題時間不夠,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有的題也不會做了。這類學生只要按這種方式完成作業一個階段后,形成習慣了,他做作業的效果就不高,學習成績一般不好,至多達個中等水平。第二類學生對每天老師布置的作業持應付態度,認為是為老師做作業,而不是為自己做作業,因為沒交作業怕被老師批評,所以每天的作業多以抄襲的方式來完成,或者抄同學的作業,或者抄參考書的答案,很少是自己獨立完成的。這類學生雖然每天都能完成作業,但收獲是零,他的學習成績肯定不好,不久便形成惡性循環,最后落為差生。
以上兩類學生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如果科任老師發現學生完成作業是按第一類或第二類的方式完成的,則要幫助學生及時糾正。有時僅僅讓個別學生糾正不正確的做作業形式是不夠的,還要進行一定時間的全班培訓。方法是要求學生每天做作業要像考試一樣來完成:定量、定時、定點、閉卷。
1、做好培訓前的宣傳教育工作,讓學生明確完成作業的意義和要求。
2、培訓的起始階段布置的作業內容要簡單、少量,在班級定時、閉卷完成,就像考試一樣進行,時間一到就收上來。
3、培訓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不急于求成,對于少數不定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在培訓時也一樣要讓他們上交作業,并找這些學生談話了解原因,必要時還應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幫助這些學生趕上其他同學。
4、在限定的時間內閉卷完成作業,如果碰到不會做的,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不能看書或問別的同學,必須自己再思考,再研究。限定的時間到了還沒想出來才能去看書或問同學。
5、科任老師布置作業要根據題目量及難易程度限定一個時間,要求學生必須在這個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如果完不成允許學生寫多少算多少,不必將作業做完整交上來。
像考試一樣做作業要讓學生從易到難,從粗到細,從無到有,只要學生嘗到小甜頭,這項工作就會成為習慣,做作業的價值就會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學生重視每一次模擬或者練習,以考試時的要求和狀態完成模擬試題。要以在學校測驗、考試時的要求和競技狀態完成作業,自覺參照考試中的題量與相應考試時間的比例自行規定做題時間。同時,必須獨立完成。解題中需要用到的公式、化學方程式或詞匯等,一概不能翻書照抄。
學法指導心得3:
要總結做錯的題,更要總結做對的題
素質教育也需要應試,應試是當前學生學習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在當前的形式下,如果學生不會考試,那么他在學校學的知識很多、很好也很難升入好的大學深造。要會考試實際上就是要會解題,對所學的科目的各種題目都會做了,他對這個學科的考試就能取得好成績。可是許多學生對同一類型的題目剛學的時候會做,到了考試的時候就不會做了,或者是考試時做題很慢,一個題目想了老半天,考試時間總是不夠用。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學生還沒有很好地掌握分析做過的模擬題或練習題的方法。
實踐表明,多分析、總結自己做過的題,比多做幾套模擬題作用要更大。但當問到怎樣分析做過的模擬題或練習題時,學生會說,要總結錯題。總結錯題是有助于學習的,但這種做法主要功能在于糾錯,通過總結錯題防止犯過的錯誤重犯。其實,問題主要就出在這兒:就是只總結錯題,而不總結做對的題。如果只總結錯題,不總結做對的題,就可能出現,這個題上次做對了,下次就做錯了。因為上次雖然做對了,但掌握得不透,下次稍作變化,就可能出錯;即使好不容易做出來了,但因為不熟練而用時過多。學生如果能注意在總結錯題時,還總結做對的,不但能保證做題的準確率,使得成績穩定,而且會大大縮短做題的時間,就不會出現考試時會做的題沒有時間做的事了。
學法指導心得4:
回想復習比看書復習效果好
大腦具有遺忘的特性,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1850-1909)認為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他做了大量實驗,并繪制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實驗者記憶100個生單詞,時間間隔與記憶量有如下關系:剛剛記憶完畢100 %;20分鐘之后58.2%;1小時之后44.2%;8-9小時之后35.8%;1天后33.7%;2天后27.8%;8天后25.4%;1個月后21.1%。
實驗結果表明,我們學得的知識在1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所以及時復習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在復習時往往都是看書或看筆記復習,雖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遺忘的也較快。心理學專家研究,用不看書或筆記進行獨立地回想要復習的內容,這種方法會記得更久。做法是在復習某個內容之前先不看書或筆記,而是用回想的辦法,一點點地將要復習的內容回想出來。如果實在想不起來的,再翻開書或者筆記本看看,然后重新回憶剛才看過的內容。當要復習的內容都回想出來了,還要思考本次復習內容的重點、分析解題思路、注意問題。這樣,可以使人的大腦細胞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學習效率高,在大腦皮層留下更深的痕跡,使記憶牢固,而且提取迅速。
一個學生一旦會用這種回想的方法復習,那么他對知識的理解也一定更有頭緒,考試時就不心慌。
學法指導心得5:
養成預習的習慣
日本研究者龜口惠治將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記憶的效果做了一些比較后發現:教師滿堂灌,學生只能記住5%;學生自己閱讀,能記住10%;使用圖象,學生能記住20%;演示、試驗,學生能記住30%;課上討論,學生能記住50%;演示后,讓學生練習,學生可以記住75%;而學會了教別人,能記住90%的內容。這項研究成果表明,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己閱讀、演示、試驗、討論,盡可能把解釋材料的機會讓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逐步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地學會相關的知識,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最終形成終身學習能力。
洋思中學等名校的教學改革正是運用了上述研究成果,他們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課堂得到充分的表現,因此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這些道理很多老師也知道,也曾嘗試著學習洋思中學等名校的做法,但效果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知道要做什么,但不知道要怎么做。其中準備不足是主要原因,就是老師要學生做的事,學生的準備不充分,結果完成的效果大大打了折扣。如學生的課堂討論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就是因為學生沒有做好討論前的準備,不知道要怎么討論。
要讓學生做好課堂學習前的準備,最有效的做法是要培養學生及時預習的習慣。每天要上什么課,老師要提前布置學生進行預習。布置預習任務分口頭布置和書面布置兩種,不管是選擇哪種方式布置都應將預習的內容、范圍、要求交待清楚,以便學生在預習時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時還要進行示范教學生怎么預習,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學生通過預習對第二天要上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感知,知道自己哪些內容已理解了,哪些內容還存在問題,這樣在課堂上提問題、討論、回答就有了針對性。因為學生有了準備,老師在課堂上的各個環節設計實施起來就會提高效率。
作為學生要提高學習成績,就要學會預習,養成預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