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野火”是邵陽本地方言,百度了一下,很遺憾,沒有嚴謹的解釋。我們可以從構詞進行理解,所謂“野火”,是區別于“正火”而言,“正火”是“爐火”,過去打鐵,用“爐火”,有風箱拉,拉出的火藍藍的,火力集中,溫度高,是謂“爐火純青”。而“野火”有三種解釋,一是荒山野地燃燒的火,一是燃燒地里野草的火,一是鬼火。“燒野火”中“野火”理應取第一或第二種意義,都是爐外之火,都是移動的,并且難以持久,火力也不集中,熔斷不了鋼鐵之類堅硬的東西。所以“燒野火”是謂扯得寬,拉得遠,卻煨不熟。如此,“燒野火”是語文課堂之大忌。
然而邵東一中盧正雄老師在執教《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鑒賞古典詩詞的表達技巧》一課時,卻大燒“野火”,遍地“滾”火,課上得輕松、風趣、生動,真正做到了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這讓我對“燒野火”有了新認識。
“燒野火”易于激趣,課堂有趣味。盧老師在講學生面對詩歌復習如何選擇時,他燒了一把“野火”。有一個家長問他,中國有多少詩人,他回答,你遙望星空,天上有多少星星,就有多少詩人,家長又問,中國有多少詩歌,他回答,你俯瞰大海,大海有多少水滴就有多少詩歌,不然怎么叫做詩歌的海洋。他講了之后,很自然講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回到詩歌的典型選題上。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學生露出了輕松的微笑。
“燒野火”便于釋疑,課堂有新知識。盧老師在講對比修辭手法時,舉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又燒起野火,解釋起“朱門”的意思,他說朱門并不是紅色的門,因為紅色在唐時并不是權貴的象征,這個朱門出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指的是房屋的布局,借以指代權貴。全新的解讀一下吸引住了學生,于無意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燒野火”有益啟迪思維,課堂才靈動。講直接抒情時,盧老師舉到了《夢游天姥吟留別》,他又燒起了“野火”,突然發問,這首詩的主旨句是什么?學生自然回答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馬上進行了糾偏,認真分析,得出“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句。他從主題的角度切入,啟發思維,學生思維一下流動起來。
“燒野火”有助難點突破,課堂才高效。在講?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修辭手法時,盧老師分析了擬人的表現后,總結了“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后,又燒起了“野火”,由校園的林蔭道說到清華的荷塘,又分析起了《荷塘月色》中有關荷塘的描寫,再情感比照林徵因。盧老師在講荷塘的月色的景物描寫,即興背育誦、點解,老師講得繪聲繪色,學生聽得有滋有味,笑聲連連。學生也更有好的理解了詩歌“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特點。
從這里,我們也看到了“燒野火”是一項的技術活,而且是高難度。一要廣聞博志,知識淵博。二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樣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三要教有目標,這樣才能不枝不蔓,收得攏。
語文課堂需要大智慧,“燒野火”更是大境界。如果語文課堂只是就著教材講知識點,就著知識點講教材,缺乏聯想,缺乏拓展,那么課堂就不會生動,教師也缺乏“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