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在執導的電影《后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從小聽了很多大道理,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還有一個版本:“聽了很多道理,可我依舊還是很迷茫。”類似的話一度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網絡簽名,為什么它能直擊人心呢,知道到做到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最近對這句話有特別深的感觸,因為疫情不得不居家辦公,但是和學生的談心談話并不能少,當年輕人帶著問題來咨詢我的時候,聊到最后總能聽到這樣的話:“老師您說的都對,慢慢來吧,我會一點點改變的?!睂嶋H上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您說的都對,可惜我就是做不到(不想做)?!?/p>
如果是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聊天,我內心還是有很強挫敗感的,一來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又陷入了說教模式;二來思考到底要如何去幫助他們提升行動力。人人都知道行動力是破解迷茫的法寶,可如何跨越知道到做到之間的鴻溝呢?下面這本書給了一份詳細的答案。
《一億贊》這本書由知乎炙手可熱的百萬大V作者曾加、程毅南等匯集了近十位優秀職場提升領域作者的文章,顧名思義,這些文章在全網的學習人次均超過一億次,獲得了千萬知乎用戶的點贊認證。整本書從職業規劃、深度學習、自我驅動、角色融入、高效執行五個方面的35種思考維度,為職場人提供了提升自我的方法,對初入職場的人特別具有指導意義。
作者風墟在他的文章里先是分析了我們理解的道理反映出了我們怎樣的認知水平,然后給出了從“道理都懂”到“高效執行”的方法。
在大眾通常的認知里,仿佛“懂得”了就一定等于能“做到”。
當我們試圖使另一個人有所改變的時候,幾乎所有人用的方法都是——勸說。仿佛只要把對方說通了,說明白了,他就能夠做出改變了。
但事實上,對相當一部分說出“道理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這句話的人而言,他們說出這句話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為了傳達這樣的意思:“你看,道理我都明白了,但對我沒有什么用,所以不要再試圖令我改變了?!背酥?,若人們總是將“懂得”與“執行”掛鉤,甚至還有可能會在“知道但做不到”的現實情況下引發一定程度的焦慮心理。此時“懂得”之于執行層面,非但沒有助益,甚至某種程度上形成了阻礙。
和我談心的學生,在我指出來他的問題時特別贊同,說:“老師您太懂我了!”他是因為興趣愛好特別廣泛,所以不能專注于一項或者重要的事情上,導致進步速度比較慢而產生了自責,但在我忍不住給他建議之后,他反而猶豫了,最終甩給我一句:“我會慢慢改變的?!闭Z氣和決心并沒有傳達出來很強烈的感覺,他犯了多少關于“懂得”的誤區呢?我又犯了多少不理解他的錯誤呢?
如果按照作者給出的方法,可以這樣做一番分析:
一、分辨真實的動機。我們了解的道理可能會帶來的結果,并不一定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換句話說,有些理想是他人強加我們頭上的,所以行動力跟不上。
二、分清“理解”的兩種層次:理智型領悟和感性領悟。而最能促進我們行動力的其實是感性領悟,也就是說依靠情緒、情感、憧憬這些因素才可以刺激到行動,而理性地“知道”僅僅就是知道。
三、認清大腦本能。改變意味著從過去舒適區里出來,會伴隨著痛苦和喪失,所以這也是我們的大腦會用幻想滿足自己來緩解焦慮,而行動上很難付出有效努力,而人類還有一種本能是“短視”,只關注眼前快樂與否,忽視未來因完不成任務而帶來的痛苦。
四、識別自身的認知系統和思維習慣。如果有人說,你說的都對但是我并不認同你,這時意味著他的認知系統和外界或他人是不兼容的,所以說改變的痛苦會讓認知下意識覺得不可能或者很難實現,而這些內心沖突帶來的矛盾和掙扎,更會讓我們無法做出決定和行動。
分析過這些原理之后,就可以清晰地辨別出當人們說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的具體原因了,每個人的情況都會有所不同,再去聊起相關話題就不會陷入說教的模式里了。
所以歸根結底,什么才是真正能令你成長、令你改變、令你
成熟的方法呢?
我想只有一樣東西——經歷。
唯有你自身的經歷才能夠給予你最真實、最全面的感受,唯有經歷才能夠令你真正理解和體會到什么是生活。你會明白所有的道理、所有的經驗之于我們只不過是對復雜生活的一個不準確的總結,沒有任何道理能夠真切地反映出生活的真諦。唯有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生活。
那知道了我們說這些托詞背后的原因,如何能幫助自己或他人真正地改變現狀提升行動力呢?作者總結出了幾種切實有效的方法:
一、清除掉自身攜帶的和真理、經驗不兼容的阻礙因素。比如懶惰、悲觀、短視、依賴別人、極端等等,也就是和普適道理相違背的特質,改變是要從審視自我開始,以行動結尾。
二、保持開放性的心態,主動進行大量的學習和積累,擴大視野強化洞察力,。讀書、學習他人優秀的經驗都會使我們的大腦不會僵化,也不會陷入人云亦云缺乏主見的局面,看待世界、他人也會更加客觀。
三、培養讓理智成為行動主導的習慣。這點是一個很重要的點,特別是在職場種,如果因為工作或人際關系問題失去理智,讓“情緒”先于理智控制了大腦,我們就會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或行為,給自己造成不好的影響。調整自己的理智和情緒的交互方式,會幫助提升駕馭情感的能力。
四、制定可執行性的計劃。這一步對于熟悉拆書幫的小伙伴來說,運用地簡直是如魚得水,如何利用Smart原則寫一份完整的A2行動計劃,是提升行動力的制勝法寶之一。
五、持續練習促進思維和行動的提升。學習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思維提升促進行動力的提升,而行動力的改變又會促進認知水平的提升,這樣一個交替的過程,讓我們的學習進入正循環模式。有了這樣的循環,就要一個學習接著一個學習進行下去,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的經驗,去體驗這個世界。
任何方法有可能都是我們認為的“道理”,如果不親自去實踐,只讓想法停留在大腦里,那我們的行動力是永遠無法提升的,而他人和自己的期待會讓我們產生自責,從而進入一種“喪”的思維模式,我們恐怕并不是沒有過好一生的能力,而是從認知的開始就錯了,面對身邊人的關心和說教,只是心生反感和逃避,又不去好好反思自己的話,久而久之真的會抱憾終身了。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既了解了什么叫“知道”,又掌握了“做到”的方法,改變就在眼前,你還不去抓住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