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設計一個真實、開放、包容和富有成果的對話容器,這段系辭提供了四個原則供我們考慮:
·原則一:“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即根據對話目的(高)和實施(卑)的需要設置和利用空間場域(陳),以便于每一個高貴的聲音都能夠被聽見。
“位”最平等的形式就是圓,圍圈而坐。每個位置都是講者席,每個位置也是聽者席;要凸顯講者就需要一個講臺;要方便互動就設置為U型或島形。這個空間也包括室內的每一個角落,也包括室外的動線、一個區域甚至整個城市。
·原則二:“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即讓場域的能量流動。對話是流動的。有時嘈雜喧囂,有時安靜得能夠聽見樹葉掉落的聲音。嘈雜時不必煩躁,安靜時也不必尷尬。動和靜就像一呼一吸那樣平常。發聲發問謂之剛;探詢聆聽謂之柔。剛和柔是相輔相成的力量,想要多剛就得多柔;你能多柔就能多剛。觸及有力無力的中心,綻放出的力量會大到你無法想象。
·原則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即根據場域的能量狀態調整聚與分的策略。
所有的運動只有兩種狀態:即向內收斂(聚)或向外發散(分)。但正因為是“運動”的,所以局部看這兩種狀態是“分開”的,但整體上看它們其實是“糾纏”在一起的。例如,當存在多個議題時,我們可以“分”議題和小組,讓一部分人“聚”在一起討論某個議題。
在聚與分的過程中,各種觀點和聲音就會出現。這些觀點和聲音沒有好壞優劣之別,只有“吉兇”之分。有解謂之吉,無解而陷入困境則謂之兇。
·原則四:“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即以轉化成果為導向,收獲的原則。所有的對話,都需要圍繞收獲或成果來進行。系辭指出了對話的三大成果:
(1)視覺化成果,包括內在的覺察、深層洞見和愿景畫面;
(2)創意的結晶、切實可行的原型;
(3)看見變化或轉化的成果。
當我們的對話讓參與者看到事物發展的未來趨勢(天象),也對現狀有一個深入的認知(地形),獲得轉化的成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