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晚聽到隔壁鄰居在斥責她們姑娘,原因是姑娘考試的時候數學考了八十多分!我看的出來鄰居很生氣,她哭著說她一天遲睡早起,陪孩子讀書,給孩子做飯、洗衣服、接孩子,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姑娘,她全部都是為了孩子!我覺得這些話說的結果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負罪感,覺得我們考試就應該將別人家的孩子比下去,讓父母的“無私”付出有所回報,有所斬獲!
? ? 可是我覺得青春期的孩子總是處在父母的強壓之下,對孩子的人格養成是不利的!這樣環境下生存的孩子應對社會的能力比較弱!中國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一點苦,都想著讓孩子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成為自己的進化版、升級版。最終是苦了孩子,傷了自己,最后孩子、家長面臨著雙重的痛苦壓力。“父母之愛子,則為計之深遠!”我們為什么不在孩子付出的機會成本最小的時候,讓他自己去選擇,借以鍛煉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呢?孩子是獨立的,并不是你的所有物,你是在培養一個新的人,而不是復制一件產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而不是給孩子設一個方向,成為你預想的產品!孩子與我們的關系亦師亦友,我們要做引路人,使他們懂的如何去走,而不是做修路人,畢竟他們有天要遠離我們而去!從今天起,我們是要做一個引路人還是一個修路人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子非我,安知我之不樂也!”再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應該多一些理解與包容,積極的引導,而不是嚴格的控制,就像禹治水一樣,而不是像禹之父一樣治水,圍堵之后卻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