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我很有趣
雖然知道人的命運由比如社會、時代、家庭等因素的控制和左右,個體能力微乎其微,但能在這些被動的生長的前提下主動地認識自己,也很有意思。
童年陰影
把“童年陰影”看成中性詞,童年發生的事件以及周圍人的反應和你自己的解讀,構成了你后來行事風格的基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古老智慧不是商業陰謀論。小孩那么柔弱,要求生存,可是大腦發育還沒有那么全面充分,所以自己就編一套防御機制以來應對復雜的童年人生。很多人,被稱為巨嬰的,大概就是用小時候的模式一直生活著,從來不更新認知和思考,這也可以從周圍的很多中老年朋友那兒得到驗證。有時候也覺得無奈,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幸運或者不幸去改變自己的。
情緒是個好工具
觀察情緒
如果你還想活得不一樣,那么看看自己的情緒,這是認識自我的好工具。刻意觀察一下自己一天的情緒:在什么情形下,你會生氣?興奮?抑郁?有負罪感?有羞恥感?尷尬?難過?無聊?孤獨?惡心?嫉妒?然后用本子記錄下來,或者在腦子里快速過一下。比如,當眾放屁,感到輕度興奮、中度尷尬、高度內急等等。記錄或者頭腦描述是一種情緒確認,明確定義化、敢于表達是認知和了解情緒的基礎。接下來,找相關資料去科學化每種情緒的生物和社會心理學解釋,尋找認知療法。
情緒是怎么形成的?
理解情緒
舉個例子:內疚。
當你相信自己的行為在身體上、情感上或者道德上傷害了別人,你有可能會感到內疚。內疚感會讓你產生自責或者如鯁在喉的感覺,會讓你擔心別人對你的態度。
小時候的大腦發育不夠完全,所以想問題的辦法簡單: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用非好即壞、非對即錯的處理事情的辦法來適應父母、老師、親朋好友以及周圍的鄰居定義的一個社會規范。遵守和依附這些規則是和父母、老師建立鏈結并被欣賞和接納的簡單速成的好辦法,在這個過程中你內化了父母或者那些重要的人對你設置的標準,繼而形成了自己的良心——一種對正確錯誤的感覺。良心是你頭腦中的法官,是你行為是否達到期望標準的尺子。比如,在你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中,撒謊是不被接納的,你就很有可能因為不誠實而產生內疚感。
情緒的作用
?
內疚感有時候會保護你,比如,你想加入一群朋友的游戲,但這種游戲又違背你的良心標準,曾經的內疚感提醒你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雖然有時候你也會冒險,而且編很多理由以欺騙自己大腦中的法官,但是在做出選擇前還是聽聽自己的良心,對自己真誠一些。
消解情緒的折磨
利用情緒
我覺得很多情緒是“自我”派出來巡邏的小兵,受制于“自我”;有時候,當你覺得受夠了“自我”,那就問問每個小兵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遇到名叫“尷尬”的情緒小兵,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1. 別人真的關注我的行為嗎?
2. 我會關心別人做了什么奇怪的事嗎?
3. 你能控制別人怎么看你嗎?
4. 你有勇氣對自己二的行為大笑幾聲嗎?
問題可以幫助自己很好的思考,理性地思考能平衡情緒。
另外,關于童年陰影對生活的指導原則,盡量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和情緒穩定的人相處,遠離道德感太強的人(容易讓孩子內化后對他人苛求),當你發現某個人明顯的負面特質,一定要毫不客氣地走開。讓孩子慢慢適應比較復雜的人的環境,當孩子的認知日趨成熟,暴露在各種情形下也是有力量應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