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
許多年前,一個10歲的意大利男孩在那波里的一家工廠做工。
他一直想當一個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師卻說:
“你不能唱歌,五音不全,你的歌簡直就像是風在吹百葉窗一樣。”
回到家里后,他很傷心,并向他的母親——一位貧窮的農婦哭訴這一切。
母親用手摟著他,輕輕地說:“孩子,其實你很有音樂才能。聽一聽吧,你今天的歌聲比起昨天的樂感好多了,媽媽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的……”
聽了這些話,孩子的心情好多了。
后來,這個孩子成了那個時代著名的歌劇演唱家。
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
卡羅素的那位老師給予他的是負面評價,差點摧毀了一位未來歌劇演唱家的夢想;
幸運的是,他的媽媽一直用積極的正面反饋激勵他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
我看完這個故事后,對“反饋”這個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為什么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竟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它的背后到底藏著什么樣的“神奇密碼”?
《認知覺醒》這本書給出了答案:“有反饋,并形成回路,就可能使任何系統開始自我進化。”
也就是說,任何系統要開始進化,都必須要有持續正反饋。
人的改變亦是。
一、什么是反饋?
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
心理學借用這一概念,用來說明一件事情的發生、發展受到了另一件事情的刺激,促進了其正向發展。
比如用“反饋”來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了解,而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所謂的正反饋就是某人做了符合他人價值觀,讓他人感到高興的、興奮的事情,并受到夸獎、鼓勵,進而當事人就會繼續努力地把這件事情做好,而且會越做越好。
簡而言之,反饋是一種溝通和信息交流的方式,用來指代對某個事物或行為的評價、回應或感受。
比如生活中常見的表揚和認可是一種欣賞性反饋,這種反饋代表著我們對某個人行為和努力的肯定:
“你干得太出色了,怎么能做到這么優秀呢!”
試問,誰不希望經常得到這樣的認可呢?
比如父母經常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說“你這一次考得不太好”,傳達的是“不太滿意”的態度,這代表一種評價性反饋。
它是我們周圍的“老熟人”,既可征對人也可征對事。
比如在工作中,我們和同事對某個項目的細節問題產生分歧,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選擇說服對方:
“你這份PPT總體上做得不錯,但正文的字體格式不對,把字體改為三號字,好嗎?”
這種方式就是一種指導性反饋,目的是幫助他人適應、轉變、學習或成長。
顯然,最有價值的是指導性反饋——雖然它也包含評價的內容,但是一定跟隨著具體的或者有建設性的建議。
二、反饋為何如此有效?
《好好學習》書上有句話我特別喜歡:
“人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往往源自反饋。P86”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會有動力持續改變,是因為得到了正向反饋帶來的激勵。
有個案例很好地驗證了這句話——
2008年夏,北京奧運會10米氣手槍決賽現場,中國射擊女運動員郭文珺一改預賽表現不佳的狀態,越戰越勇,最后拿到冠軍。
當時記者采訪她是什么原因讓她決賽獲勝的。
她說教練和我對話,后來就贏了!
是什么對話這么神奇?
她當時問了教練兩個問題:
1、我的預賽打得怎么樣?2、我在決賽中應該改進哪些問題呢?
這兩個問題很普通,但是教練的回答不普通!
教練首先問她:
“你覺得在預賽中什么地方你打得好,讓你覺得有成就感的?”
她說:“我覺得第三槍和第六槍我打得挺好的。”
教練肯定了她的話,“我都記錄了,你當時打第三槍和第六槍的時候手勢是這樣的,呼吸是這樣的……”
這讓郭文珺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和優勢。
教練又說:“決賽中你只要按照第三槍和第六槍的狀態去打就可以了!”
教練沒有和她說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而說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她的思維自然而然會聯想到她的優勢和成就感方面。
在這個案例中,教練通過指出郭文珺在比賽中的卓越表現,鼓勵她保持這種狀態,使她重新發現了自己的實力。
這樣的正面反饋讓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決賽中,最終獲得了勝利。
那么反饋為何會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呢?
我在《福格行為模型》一書中找到一個參考答案——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有一個“獎勵系統”,當反饋帶來積極的體驗和感受時,它就會“評估”,刺激大腦神經元分泌一種名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幫助我們記住那些可以產生良好反饋的行為,從而激發我們產生強烈的動機,繼續執行那種行為。
上面這個案例中,教練的指導性反饋對郭文珺起到了巨大的激勵作用,刺激她大腦的“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使決賽中的郭文珺保持了良好的競技狀態和必勝的信念,最后創造了奇跡。
三、怎么用好反饋?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反饋”的作用:
提升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我想我能做到!”
也就是說,征對特定任務,相信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目標——通過“反饋”實現!
那么怎么做呢?
我從《認知覺醒》和《認知覺醒》青少版兩本書中找到了具體做法:
1、情緒反饋——讓我們愿意做得更好
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書中指出:“持續的正向反饋才能真正激發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強大行動力。”P133
如果我們因為做某件事受到了肯定和表揚,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欣賞性反饋”,讓我們感到非常愉悅,那么我們大概率會做并且會做得更好,動力越來越足。
這背后的原理就在于這種方式讓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它們就會展現出強大的行動力,帶著我們一路朝著目標狂奔。
①心理暗示:用積極的語言“自我反饋”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會下意識地說“我做不到”,這種絕對化的語言表達常常會無意間關閉大腦的能動性;
當我們把這句話換成“我怎樣才能做到”時,這樣的開放性語言就會讓大腦積極動起來!
同樣,我們在給別人反饋時也要注意語言的表達方式,有時候不同的幾個字傳遞的是不一樣的意思,帶來的是不一樣的效果!
②成功日記:開啟大腦的“亮點模式”
這個方法是在《小狗錢錢》一書中學來的,“記錄自己每天所有做成功的事情,任何小事都可以,每天至少寫5條”。
可不要小瞧這種做法的威力,它的背后也是有門道的!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習得性成功”,意思是當一件事件發生后,能看到自己的有效行為,給予自己正向反饋,強化自己的動機,呈現出力量感!
換句話說,相信“小的成功可以帶來大的成功”,在每日記錄的過程中積累起“我可以”的自信!
以下是我寫的一則“成功日記”:
①每一天早晨起床后踐行“毛伊習慣”——今天又是多么美好的一天!
②堅持吃營養早餐,補充碳水給大腦提供能量,清淡飲食形成習慣,繼續加油哦!
③中午按時吃飯午休做冥想,自由深呼吸的感覺多么美好!
④我踐行極簡主義,下午把布拖鞋送到街上修好了!省米又環保,我好棒棒哦!
⑤晚上我堅持11:00之前上床睡覺,早睡早起身體好吃飯香!
2、認知反饋——讓我們知道怎么做得更好
《刻意練習》書中明確指出:“不論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么會存在這些不足。P36
如果沒有反饋(要么是你自己給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給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還需提高,或者你現在離實現你的目標有多遠。”
①外部反饋:教練&同伴
比如上文中郭文珺取得好成績就離不開教練的指導和激勵,而我們在剛剛開始學習一項新技能時,得到有效反饋是必不可少的。
來自別人的反饋有兩個好處:
一是讓我們知道哪些方面真正掌握,可以在實踐中加以練習;
二是讓我們知道往哪個方向改進、怎么改進,避免停留在“我知道了”的淺層認知層面,少走彎路。
這背后的科學原理是:在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經過大量練習、不斷得到正反饋,大腦的相關神經元才能形成強關聯,完成“從知道到做到”的反饋閉環。
②內部反饋:反思日記
反思日記是周嶺老師極力推崇的一種自我審視的方式,他說是每日反思幫助他開啟了元認知。
“元認知的要義在于審視自己的感受和思維,進而發現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以最低的成本糾正自己的認識偏差。”《認知覺醒》P249
最簡單的方法是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觸動自己的點,從身體、情緒和思維三個層面不斷優化和改進自己。
以下是我個人寫的一則反思日記:
1“我今天學到了什么?”
答:我今天學到了“順便習慣”和“珍珠習慣”。
前者是利用碎片時間做為錨點培養微小習慣,比如等紅燈的一分鐘時做幾個深呼吸,洗澡等熱水的30秒可以感恩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當頭枕到枕頭上感恩今天去公園玩得很愉快;
后者幫助管理壓力和情緒,把令人厭煩的事情轉化為美好的提示。感覺糟糕的時候,把不好的行為作為提示,讓自己去做取悅自己的事情,比如和家人發生矛盾時,獨自一人去星巴克點杯飲料、去電影院看場電影,用積極情緒替代負面影響。
2“我有沒有犯錯,從錯誤中學到了什么?”
答:背景——今天去菜場,菜販子說我上次買菜掃碼支付,他未收到錢
錯誤——我當時走得匆忙沒有核對一下
感受——事雖小但也有點尷尬
原因——沒有注意細節,上次手機欠費后網絡信號不好
改進——今天我積極主動,先打招呼后付現金
賦能——我平常善解人意,買菜時經常和菜販子拉家常,所以得到對方包容,今天還送了我一大把韭菜芽,要牢記“事雖小但要防微杜漸”
3“我今天努力嘗試做什么事了嗎?”
答:我努力控制情緒,不和娃計較睡得太晚的事兒,而是用情緒ABCD模型改變自己的想法——不盯著問題本身,而是想一想自己問題背后的看法和解釋:
A——娃睡得晚
B——我有負面情緒,因為影響我睡眠
C——昨晚娃回家也晚,和娃商量盡可能早點回家
D——從我做起,管理好精力,晚上要按時上床睡覺
3、行動反饋——盯著改變量主動建模
《認知覺醒》上提到:
“清晰力才是行動力!”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反饋最終都要落實于行動,而且只有在行動中得到真真切切的改變才算是有效反饋。
不僅如此,真的發生改變后,還要能給別人二次反饋:“教才是最好的學!”
我得到的一個經驗教訓——以前別人常常問我:
“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不上來就代表我沒有真正內化遷移。
我在脫不花所著的《溝通的方法》一書中看到一個“行為建模+反饋閉環”的方法,特別喜歡!
行為建模就是一個人從他的行為中找出那些最值得保持的部分,用簡單的邏輯整理一下,把這些行為變成一種可復制的方法論。
而反饋閉環這個動作就是實際行動把自己或別人的建模“夯實”——
告訴對方我是怎么看待、怎么實踐這個行為模型的,它對我有什么影響。
比如我看到《福格行為模型》書上的“即時慶祝”非常喜歡,就自我總結了一個模型:
“啊哈一刻”!
每次在完成一個新習慣的最小動作后,我就會想象自己站在哈哈鏡面前,整個人都處于變形的狀態!(想象)
周圍都是和我一樣玩得不亦樂乎的“啊啊……”尖叫聲!(聲音)
我對著哈哈鏡握緊拳頭,大聲來打call(動作):
“啊哈,今天多么美妙!我的表現又達到了十倍‘好’!”(言語)
然后我會想像一下哈哈鏡里飛出一根巨無霸的彩虹棒棒糖(想象),這是給我的最高獎賞!
生活中沒有這樣的離奇場景,但我可以顱內高潮迭起,感受多巴胺帶給我強烈的愉悅感,而后再繼續刻意練習新動作時,大腦就明顯減少抗拒的情緒!
而后的一段時間,我教別人用這個方法時,會從言語、聲音、動作三個方面進行拆解,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力,讓別人也學會享受多巴胺帶來的強大行動力!
最后的話
周嶺說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最后的一點點行動上。”
反饋是否有效、是否持續有用、是否創造奇跡,最終取決于我們自己如何對待它、如何運用它!
如果我說“反饋”是自我成長的“加速器”,是自我進化的“催化劑”,你愿意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