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晴
我多次寫過大人要謹慎給孩子玩手機,對于自控力好的孩子可以適度給玩,對于自控力差的孩子真的要少玩或者不玩。我是主張孩子高中畢業前不給配備手機的,有時學習啥的需要用,要在大人的監督之下使用。
上次石頭生日,姐姐家的小貝也來了,到了后沒有著急玩,而是先忙乎作業,我瞄了一眼,正寫作文呢。再一看,爺爺的手機給她搜到了一篇作文,我笑著說:可以參考,但不能直接抄作文喲。只見小貝看一眼手機,然后刷刷在本上寫一句,我不知那篇作文到底是她寫的還是直接抄的,看樣子不是第一次如此作文:)
而另一邊,文子的倆娃忙著在平板上看動畫片,小貝寫完作業也加入,她們三個擠在沙發上專注地看著,最小的那個去上個衛生間都是快速地沖、沖,我叮囑慢點別摔倒了,笑說:這咋比我們還忙乎?小妹在旁邊笑的不行。
有時回老家,大人飯后有的組牌局,小孩子就是看動畫片或玩手機,看動畫片我還是比較認可的,畢竟相對來說對眼睛好點,但是長時間玩手機我是真不贊同,我感覺小貝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手機癮,只要有機會就拿著大人的手機玩,具體玩啥我不知,人家有自己的喜歡。
好的是小貝在爺爺奶奶這邊時間不多,不然更是有恃無恐的玩手機呢,爺爺基本管不住,奶奶有時還會控制下她玩的時間,如果不管控,小貝可以一直玩好幾個小時,眼睛可以一直盯著手機,似乎手機里有無數的“寶藏”吸引她。
如今的孩子很多“非小孩”的思想也多是從手機里學的。啥叫非小孩的思想呢?這是我自己說的,就是指超出正常孩子的一些思維和想法,比如13歲的孩子可以通過玩手機游戲去和網友網戀,然后因為要分手而被17歲的網友殘忍殺害,網友說她的媽媽講述這個事件時似乎居然波瀾不驚,似乎在講述鄰居孩子的故事。
這是昨天看到的一個真實案例,H·N13歲少女通過玩手機游戲,和一個17歲的少年在游戲里組成情侶關系,他倆從網游的情侶發展到線下見面,后來女孩發現那少年其實有個女友,于是更換了手機,提出和少年分手。
女孩母親講述,女孩換的新手機被少年搶走,4月4日,女孩被少年以還手機為借口約到賓館,趁女孩熟睡之際采取勒脖子再刀刺而sha·害,女孩當場si·亡。女孩父母發現女兒失·聯就報了制服,很快將那少年抓·獲。具體怎么pan,得看以后的審理,這么殘·忍而故意的傷人,希望能直接bi了。
這個案例讓我再次呼吁,大人要監管好孩子玩手機之類的電子產品,從小就管控,不管肯定不行,完全堵住不讓玩似乎也不行,這個問題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成為大人管教孩子的一道難題。上述案例的父母似乎是完全放開孩子玩手機的,不僅給未成年的孩子買手機,讓其玩游記,還買一個又一個,最后導致如此慘劇。那少年家庭也是如此,孩子不僅沉迷游戲,還任由其早戀,最后sha人,我不相信那少年的監護人毫無覺察?
這少女被hai,xiong 手肯定要負fa·律之責,毫無疑問,少年是罪魁禍·首;但是孩子們的監護人是不是也沒盡到應有的責任呢?我們的社會又該如何科學有效地管控那些為了利益而泛濫成·災、肆虐孩子們并不成熟身心的各類游戲呢?
有人說,游戲就是現今社會的ya··pian,是精·神之du,不僅未成年的孩子,就連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很多都沉迷其中,深陷其中,說它是du,我覺得真不為過,這精·神之du不禁、不解決,如何談生存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