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我對過年是非常期盼的:
一,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可以去撿別人家沒有爆炸的鞭炮,收集起來可以留著慢慢放;
二,能穿上一雙新的解放鞋,換上一身新外套,盡管里面穿的還是舊衣服;
三,能吃到比平時好吃的飯菜;
四,走親戚,有好的還能得紅包;
五,在姑姑家跟表弟玩,到元宵節我爸才接我回去……
隨著年歲稍長,沒有了紅包,也不愛走親戚了,對好吃的飯菜也沒有那么渴望了。
過年也只是初二去舅舅家吃個中午飯就回來了,其它的時候基本無聊地一個人玩,也不好意思去別人家玩,因為別人家有客人,玩伴也去走親戚了。
于是感覺特無聊,對過年也不那么渴望了。
再大點就結婚了,有小孩了,要忙活操心過年的事情,該買什么去誰家,誰家小孩要給壓歲錢,今天該去哪,明天該去哪里,都得好好安排,忙碌下來反而覺得過年有味道了。
于是幾年下來基本形成了一個模式,由于我們家親戚都比較近,在年前就商量好,把日程定了下來。一圖個熱鬧,過年不就得熱鬧嘛,一大家子親人今天去你家,明天去他家,后天來我家,搞得熱火朝天;二,人多了就好搞娛樂活動呀!于是,小孩們圍堆看電視、打游戲,大人最好的游戲當然是打牌了??赡苡泻芏嗳朔磳Υ蚺瀑€錢這事,如果不是沉迷于賭博,過年親戚聚聚,打打牌還是很開心的。
到了初七八,親戚家基本上就走過了。于是,當喧囂過后,冷寂下來,人就覺得不適應,有點失落感。
年到此時也就基本過完了。
于是,該工作的工作了,該出去打工的也在找門路了,沒走的,也就等到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后也就基本出去了,于是過年便塵埃落定。
現在很多人感覺過年沒有以前的年味了。
或許是過年的儀式感沒有以前那么隆重了,也或許是年歲大了,發覺不了那么多的歡樂了,又或許自己本來就有抵觸……
甚至有人說過年就是累贅,生活都不應該有過年這么個東東了……
唉呀呀!情緒不好發泄一下沒有錯,但不要犯以個人為中心的錯誤,什么你不想別人就不能、就不應該之類的錯誤,甚至還嘲諷,就沒這個必要了。
生命的過程有些儀式感,對我們還是有好處的,讓我們有了渴望,有了念想,有了追求,有了意義……
其實,過年不單是正月的那么幾天半月。有年前的期盼,期盼親人相聚一堂的歡樂;有為過年的準備,為回家的準備,過年所需的準備;還有分享,其實不管分享快樂與不快樂,都能帶來快樂;有過年大家伙相聚一堂說說笑笑的幸?!?/p>
人嘛!天生就喜歡群居,沒有一個人離開了群體,Ta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為什么我自己也感覺年味沒以前或許小時候那么重了呢?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
一,物質豐富了,平時也能體驗到美味、新衣服帶來的快樂,于是少了一些期盼,和期盼得到滿足的幸福感;
二,從壓歲錢的受益者變成了付出者(有為這事犯愁的吧,呵呵?。?/p>
三,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壓力變大,大家都不要再像以前那么有閑余的時間,等到過完元宵節,導致年味提前結束;
四,儀式感潰乏,許多傳統文化丟失,新的文化沒有出現,減少了人們的期望值和幸福感。
…………
但有一群人,我發覺Ta們基本上還是很開心的,那就我們的孩子們,因為Ta們都有了自己的小金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