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兒女過來的我們,深知被嘮叨的痛苦,然而當我們反駁或抱怨的時候,就有一個站在道德至高點的聲音對你說:“嘮叨都是為你好哇!”一句話頓時讓你語塞。可是這個“為你好”我們真的能舒服地接受嗎?“為你好”到底好到哪里去了呢?
寶寶在兩個月的時候出現拉粑粑困難的情況,三五天拉不出,七八天用肥皂頭捅,慶幸拉出來的時候也總是讓寶寶疼得撕心裂肺,如此循環。
每到第三天寶寶沒有拉粑粑,一家人的焦慮就爬上來了。每天早上,婆婆問我:“寶寶早上有沒有拉粑粑?”我說沒有,婆婆就一臉愁云:“怎么高低(婆婆的方言)拉不出粑粑啊!唉!”成功地搶占了這一天最佳情緒基調控制時間點,讓我們一整天都布上了焦慮濃云。
到中午,她繼續補刀,回來進門第一個表情不是微笑,第一句話不是打招呼,而是皺著眉頭,憂心忡忡地問:“寶寶有沒有拉粑粑?”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若答,她便是“怎么高低不拉粑粑啊!”沖擊著我內心微弱的信心,若不答,很有可能會引來意見。我頂著內心的防線,低聲答復:“沒有。”她那句擊人名句如約而至:“怎么高低不拉粑粑啊!唉!”我一整個下午又將在焦慮中掙扎。
晚上,她自然是不會放過的,她晚上沒有事情,喜歡坐在我房間里浸泡式渲染,一個勁重復:“這可怎么辦好呢?這只吃不拉,肚子要漲破吧!這怎么得了呢……”
除了婆婆,爸爸媽媽也是嘮叨的主力軍,他們一有空便在我耳邊同樣“問候”,仿佛他們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寶寶了,而且是寶寶不拉粑粑這件事,再看不見別的。他們是長輩,一說話便可以輻射全家,我性格軟弱,不善反駁,活活被重重焦慮圍攻。
因為我不愿再帶孩子跑醫院,他們就背著我一起商議:“這樣不行啊,要出事了怎么辦啊!”我被孤立于敵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