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媽媽,這本《四姐弟的星期六》挺好的。”
? ? ??“好的,那你看吧!”
? ? ??“媽媽,四姐弟的書還有續集,也挺好的。”
? ? ??“好的,那你慢慢看吧!”
? ? ??當孩子隔三差五地向我推薦“梅倫迪四姐弟”這套叢書時,明亮的眼神兒中有種按捺不住的興奮。這個小孩兒跟在我屁股后面不停地念叨書中的情節,她流露出的歡喜讓我覺得有時間可以看看這套書,但是當時我正在寫另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對小孩子急于分享的熱情有些敷衍。
? ? ??“媽媽,你知道嗎?這套書的后記里說梅倫迪是作家喜歡的姓氏,所以寫故事的時候就借用了。書里面的四個人物既是虛構的又有真實的成分。”
? ? ??“媽媽,為什么作家寫書時一開頭就寫對話,而我的故事的開頭是‘從前有一只大牛精,它喜歡吃小鳥。’”
? ? ??這個8歲的小孩兒竟然連作者的后記都仔細看了,而且還注意到了故事開頭的與眾不同。究竟是一套什么樣的書讓小孩子如此癡迷,帶著疑問和好奇,我開始重視這套書并跟隨孩子的腳步進行閱讀。
? ? ??“梅倫迪四姐弟”系列叢書一共四本《四姐弟的星期六》《四姐弟的新家》《四姐弟的新兄弟》《四姐弟連環解謎》,著者是美國作家伊麗莎白·恩賴特,王亦兵、張振成翻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4年出版。
? ? ??這套書主要圍繞梅倫迪家的四姐弟蒙娜(13歲女孩)、拉什(12歲男孩)、蘭蒂(10歲女孩)、奧利弗(6歲男孩)的故事展開。這四個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愛好,每個人都知道自己長大以后要做什么,都有自己的夢想。
? ? ??《四姐弟的星期六》講述了四姐弟成立了一個“星期六下午獨立探險俱樂部”,周六的時候把大家的零花錢集中在一起,每個人可以獨自一人去干一件自己最想干的事。蘭蒂去美術館看了畫展,拉什去歌劇院聽了歌劇,蒙娜去理發店做了頭發,就連最小的孩子奧利弗都獨自一個人去馬戲團看了表演。當然,故事中有很多的驚險和波折,也有小意外和小驚喜。故事的敘述完全是孩子的視角,很多心理描寫都拿捏地非常準確,怪不得小孩子會看得津津有味。
? ? ??看完這本書后小朋友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她想獨自一個人去買自己喜歡的卡片。“一定注意行人和車輛,過馬路要看紅綠燈,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我像書中的卡菲(女管家)一樣絮絮叨叨。目送小孩子下了電梯后,我趕緊跑到陽臺上,趴在窗戶上盯著那個小小的身影。這個小孩兒第一次自己上街買東西還是有些緊張,她一路小跑著奔向了商店。等她滿頭大汗的回到家,她詳細地敘述了自己的經歷,遇到了一輛藍色的車正在倒車,遇到了兩只兇巴巴的狗等等。這個小朋友覺得自己像四姐弟一樣,完成了一次獨立的探險,非常興奮。優秀的童書就是這樣,它不僅啟迪孩子的心智、滋潤孩子的心靈,很多時候還具有榜樣和示范的作用。
? ? ??《四姐弟的新家》敘述了梅倫迪一家從大城市搬到了鄉下一棟古老的“四層錯”小樓后的故事。森林、瀑布、山谷,鄉下的生活處處充滿美麗的自然風光,游泳、爬樹、探險,四姐弟的生活真是令人著迷。小朋友太羨慕四姐弟多姿多彩的生活了,她會望著天花板感嘆“和四姐弟相比我的生活太平淡無奇了”,“四姐弟太幸福了,能養那么多的寵物,而我連一只貓都不讓養”。這個小孩一遍一遍地和我討論書中的細節,那條小溪呀,那個樹屋哇,那個閣樓啊等等!這本書帶給孩子的是一種親近自然的愿望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 ? ??當我讀這本書時,除了被作者描述的鄉村生活深深感染之外,同時還聯想到了另一本書,約瑟夫·克奈爾的《與孩子共享自然》。記得當時讀這本書時,深深地被其共享自然的理念觸動,但是也有遺憾,書中只是提供了一些指導性的游戲方法,缺少生動鮮活的例子,書的可讀性也不太強。而這套“四姐弟”故事童書正好彌補了這種缺憾,則為我們提供了與孩子共享自然的鮮活范本,它真真切切地向我們展示了梅倫迪家的孩子是如何在自然中生活和游戲,這里面有成長的磨難,有探索的樂趣,更有無拘無束的快樂。
? ? ??《四姐弟的新兄弟》讓我們看到了梅倫迪家的孩子是多么的勇敢、善良、真誠和友善。《四姐弟連環解謎》中有很多的謎團,小讀者們會跟隨主人公去猜謎解謎,樂此不疲地沉浸在尋找的樂趣之中。
? ? ??“梅倫迪四姐弟”這套叢書具備了優秀童書的諸多品質,它故事緊湊、情節曲折,打動人心。在語言上也非常生動。“爐子蹲在墻邊,像迷宮里的牛頭怪,旁邊的那些管道就是它的觸須。”“水面上停泊著空無一人的平底小船和船頭很窄的游艇,看上去就像巨人隨意丟棄的拖鞋。”“草坪綠得像翡翠,柔軟的像小馬駒的鼻子。”這些精彩的比喻散落在書中,就像美味的甜點一樣,讓人有驚喜和愉悅之感。
? ? ??這套書創作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時代的印痕若隱若現,比如故事中有孩子們“為戰爭(二戰)籌款”的情節,另外書中涉及的詩歌、音樂、繪畫等具有明顯的異域文化特色。但是這些都不影響孩子們對這套書的喜愛,書中傳遞的自由探索的精神、親近自然的態度以及昂揚向上的生活氣息,都令孩子們著迷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