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心情:
周一高效工作的一天,中午晚上都跟朋友一起吃飯,熱量不低,之前自己會因為攝入太多高熱量而焦慮。這次沒有了。
合理飲食是為了讓自己健康,而不是焦慮。晚上回家堅持運動30分鐘,出出汗,身體也沒有想象中不舒服。
之前我沒見過長成心形的荔枝,今天看到了火山荔枝王才覺得哇,原來水果可以長得這么走心啊。
生長在堅硬的火山巖石縫里,卻努力長成了一顆顆柔軟的心。
莫名有點兒戳。
無論經歷過什么,還能懷有一顆柔軟的心。
嗯,向荔枝王學習~
早起讀書第442天
閱讀書籍:《復雜之美》
作者:【美】約翰·H·米勒
翻譯:潘麗君
閱讀范圍:P043——P069
腦子是個好東西,前提是你得有?
沒腦子就沒智能么?
未必
沒腦子的細菌也能趨利避害
作者開篇第一句話就好戳:“大腦的作用被那些擁有它的人高估了。”
生物學家發現,某些類型的細胞和生物會根據環境中的化學信號來指揮自己的行動,這種現象稱為化學趨向性。
書中舉了一種低等生物——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由于自身特點,會以線性和翻滾運行兩者隨機交替,直線性前進比翻滾所花的時間要長。
看似很不高級,但足以讓它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假設我們往細菌的世界滴入化學物,化學物形成一個化學梯度,即滴入的點濃度最高,然后離點越遠濃度越低。如果這個化學物是糖類的食物,我們會發現細菌在朝著這個點前進時線性運動要比翻轉時間長哦;如果是滴入又該的化學物,那么細菌就會頻繁地做翻滾動作,以讓自己快速離開。
細菌并沒有神經學或可以構成大腦的物質,可還是做到了趨利避害,在這種情況下,分子取代了大腦的作用 。
那些連神經元都沒有的存在物,做的決定正確性比我們有時候要高多了。那是不是說,我們有時候還不如一個單細胞細菌?好扎心.......
細菌有思維么?
如果同時將營養物質和有害物質滴入細菌壞境,細菌會如何選擇呢?
1888年生物學家威廉·普菲佛探索了這個問題,他發現細菌如何運動取決于兩個化學梯度的強度:如果吸引分子比排斥分子強,細菌前進,反之則后退。
為了增加細菌行為的復雜性,生物學家們通過觀察黏液菌來研究。
粘液菌喜歡事物但討厭光。于是科學家創建了一個補丁式的環境,包括了黑暗高密度食物區、明亮高密度食物區,結果發現黏液菌傾向于選擇黑暗高密度食物區;但如果在明亮高密度食物區和黑暗中密度食物區,它們又傾向于選擇前者。
如果吃飽了的黏液菌選擇又會跟饑餓的不一樣,明亮高密度食物區和黑暗中密度食物區,它會傾向于選擇黑暗中密度區。
所以,通過實驗我們會發現,細菌如何做選擇,取決于當時的內部狀態:饑餓時,它愿意承受額外的風險來換取更多的事物。這些細菌雖然沒有神經元,但還是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抉擇。
想想看,我們人類在做選擇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像粘液菌一樣呢?改變行為的能力取決于它們在既定環境中遇到的情況,以及為了生存而做出的權衡。
所以,人類大腦除了比其他生物擁有更多的神經元,組成更大的規模,但系統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既然系統有相似性,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才剛剛開始?
蜂巢里的蜜蜂,組織中的人類都可能表現出類似的思維行為。未來想要更了解系統,也許需要更多的跨界思考。
以上,是我今天讀書所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