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期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中,黃圣依的一個行為,被網友們罵慘了。
當時,她所在的《艾瑞巴迪》七人組練歌的時候,因為丁當實力最強,被大家推選為組長。
丁當讓大家分歌詞,可是她話還沒說完,黃圣依就打斷她,說后面有一句歌詞比較難,建議由丁當來唱。
丁當說要不要先把歌的前一部分分完,黃圣依又打斷她,說后面這一句比前面更重要,應該由丁當來唱。
除了黃圣依外,張萌和劉蕓也老是打斷丁當說話,丁當每次說話都被人打斷,她后來干脆就不說了,結果這一組表現最差。節目播出后,黃圣依等人被觀眾罵,說她沒有禮貌,老是打斷別人,話太多,老說個不停,生怕別人沒注意她。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說:“只愿說而不愿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
《請停止無效社交》這本書里提到,傾聽有著和說話同等重要的力量,在人際交往中,溝通高手不一定是表達的高手,但一定是傾聽高手。很多人際關系矛盾的產生不在于說得不夠,而是聽得不夠。
本書一反傳統社交書的思維,既指出了傳統社交的弊病和不足,也指出了如何實踐真正高質量的社交,從而幫讀者達到社交事半功倍的目的。
本書作者李小墨,曾任《海南特區報》記者、“廈門頭條”主編,自媒體“深夜書桌”創立人,她的文章曾被多個自媒體轉載,深受讀者喜愛。
作者在書中列出了七種糟糕的傾聽習慣,本文主要分享其中重要的三種。
冒犯他人的三種傾聽習慣
首先,在傾聽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打斷。
當然并非所有打斷都是讓人反感的,如果打斷是為了讓對方解釋或表示贊同,這意味著傾聽者對說話內容是感興趣的,談話依然可以進行下去。
可是如果是粗暴地打斷,為了反駁和轉移話題,把焦點從說話者那邊轉移到自己身上來,這種打斷就很不禮貌了,這一類型的傾聽者被稱為“自戀型傾聽者”。
就像黃圣依總是打斷丁當說話,把焦點和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就讓人很反感了。
其次是傾聽時心不在焉。
有些人,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在聽別人說話,但其實注意力不集中,根本沒聽清對方在說什么,說話者需要回應的時候也是不置可否,傾聽中,最傷人的就是心不在焉。
當傾聽者說“你說過嗎”、“我不記得了”時,就說明他聽的時候心不在焉。
最后是習慣性唱反調。
有些人雖然聽你說話了,但是他們總是習慣性唱反調,習慣性拆臺。你得意的時候,踩你一腳;你失意的時候,諷刺挖苦你。
例如,你想去報個培訓班,他會說:你堅持不了三天就會放棄的。你買了件漂亮的衣服,他會說:你太胖了,穿這件衣服不好看。在這些人的字典里,沒有鼓勵、贊同、支持等字眼,只有冷言冷語,時間久了,讓人覺得話不投機。
無論是打斷別人、傾聽時心不在焉,還是習慣性唱反調,都是不好的傾聽習慣,都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否則就會惹人討厭,引發人際沖突。
傾聽的力量不可思議
為什么很多人沒耐心傾聽別人說話呢?因為大家都喜歡說,不喜歡聽,認為說話是影響別人,而傾聽則是被別人影響。
其實我們都低估了傾聽的力量。
在英國皇家歷史上,愛德華八世曾經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就是放棄王位,娶了離過兩次婚的辛普森夫人。
世人不明白,辛普森夫人不具備出眾的美貌,顯赫的家世和驚人的才華,為什么愛德華八世敢為她冒天下之大不韙呢?
原來辛普森夫人征服愛德華八世的秘密就是傾聽。每次愛德華說話的時候,她都會全身心去聆聽,就像是在聽一個無比動人的故事,她臉上的每一份表情都隨著他的話語而動容變化,讓愛德華感受到,每次和她談話,都很自由、暢快,甚至陶醉,他被辛普森夫人深深吸引住了。
沒有想到,傾聽的力量竟如此不可思議,可以給人帶來巨大的愉悅、鼓勵,還可以影響別人,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日本女作家黑柳徹子撰寫的童書《窗邊的小豆豆》,講述了發生在她小時候的真實故事。因為淘氣被退學的小豆豆,到了一所新的學校,在小林校長的幫助下,成為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為什么熊孩子小豆豆能有那么大的轉變呢?因為第一次和小林校長見面的時候,校長耐心聽小豆豆說了整整四個小時的話,直到小豆豆沒有要說的了,小豆豆覺得長這么大,還沒有人用這么長時間聽自己講話。于是小豆豆死心塌地把校長當朋友,因為喜歡校長而熱切期待上學。
由此可見,有的時候,聽比說更有影響力。
那么,對于情商高的人來說,他們是如何傾聽的呢?
情商高的人是如何傾聽的?
對于聽者來說,我們到底要傾聽什么,無非就是兩個目的:弄清楚對方說話的意思,給予恰當的反饋。
首先是弄清楚對方說話的意思。
我們在傾聽過程中,先要了解對方在說什么,不能還沒理解對方的意思就表示同意或反對。怎樣知道自己已經了解對方說的話呢?需要三個步驟:提問、復述、確認。
在傾聽過程中,我們可以多問幾個“為什么”、“是這樣的嗎”、“真的嗎”等問題,從而對事情的細節有更多了解。得到對方的回答后,再重復確認一下對方說的話,尤其是確認時間、地點或傳達任務上。例如:
“你說的下午兩點開會,是今天下午,是嗎?”
“下午三點去火車站接人,是火車北站對嗎”
尤其在面對有爭議的問題時,我們在提出反對意見前,一定要通過提問、復述、確認等方式了解足夠的細節,從而減少彼此之間的誤解。
當我們弄清楚對方的意思之后,接下來就是給予恰當的反饋。反饋也有三個步驟,分別是:贊同、補充、比較。
通常我們聽明白對方說什么之后,有時候是給予支持、贊同,或提出建議、評價等。
最難的是出現分歧的時候,怎樣做才能立場堅定,又不太過直白呢?
當大家觀點出現分歧的時候,首先要找到共識,即使是意見不統一,但多少也能找到共識,對雙方看法一致的部分先表示贊同。
接著是補充,對對方意見中不夠完善、有遺漏的地方,做出適當的補充,再客觀地把雙方意見放在一起比較,一起找到更好的方案。
當雙方意見存在分歧時,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去挑對方的錯,而是承認彼此看法不同,通過贊同一致之處,對于疏漏之處作出補充,再將雙方觀點進行比較,從而避免爭執,并達成共識。
總之,在人際交往中,學會正確的傾聽,我們就能化解沖突,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從而營造更和諧有效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