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孟子
1.
《禮記》:“德者,得也。” 大德者,大得。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多做好事,福澤綿長。
中國文化中關于行善一直是很重要的內容,孟子講惻隱之心。
講的是看到鄰居家的小孩掉到井里了,你會不自覺地去營救,而不會先想我把小孩救上來后,小孩的父母是否會回報我。
幫助他人是人類一種自覺的行為,遠古時代的祖先如果不學會互幫互助,只靠單打獨斗很難生存下來。
助人助己,是一種愛的循環,是一種能量的傳遞。
2.
話說19世紀末,一名英國貴族少年在鄉下玩耍,落到了糞坑里,一位農夫看到了,展開施救得以生還。
被救少年的父親帶著厚禮登門拜謝,農夫拒絕了,說救人只是出于良心,不是為了得到回報。
父親被農夫的高尚品德感動,這時剛好農夫的兒子經過,父親臨機一動,決定資助農夫的兒子到倫敦接受高等教育。
后來,我們知道農夫的兒子名叫,亞歷山大?·弗萊明,畢業于倫敦圣瑪麗醫學院。
多年后,弗萊明發明了青霉素,并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貴族少年也長大了,可惜在二戰中患上了肺炎,好在依靠青霉素得以痊愈。
這名貴族就是大名鼎鼎的丘吉爾,后來成為英國首相。
農夫無意中一個舉動,兜兜轉轉,種善因終得善果。
3.
助人助己,還可以從心理學上得到解釋。
心理學家想知道學校學生做好事與找樂子(感官愉悅),哪一個更容易帶來幸福感?
學生被要求分別去做一件找樂子的事情,和一件好事,然后把這兩件事后的感受寫成報告交上來。
很多學生說,這份作業改變了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對幸福的理解。
找樂子,如飲酒、看電影或玩撲克與做好事相比,事后的愉悅感覺不可同日而語。
找樂子的愉悅感是短暫的、被動的,而做好事的愉悅感自豪感是持久的、主動的。
當我們自發地去幫助別人時,不禁發現一天的狀態可能都很好。
做好事產生的幸福感,不同于一般的感官愉悅,當你有能力去幫助別人時,你會有價值感和自豪感,她能激發你的積極情緒,從而影響一天的行動。
在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艾麗絲●伊森進行了一次典型實驗:艾麗絲在一個電話亭的投幣口偷偷放置了幾枚硬幣,實驗發現,那些打電話時發現這些硬幣的人,他們隨后幫助身邊的人的可能性更大。
這些打電話的人剛好碰上研究人員預先安排人搬書或撿起掉在地上的紙,他們會主動提供幫助。
做好事會產生愉悅感,同樣人在心情愉悅的時候也更容易去幫助他人。
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