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來幾天在聽一個懷舊的精選集時,無意中聽到了達明一派的《石頭記》,作為一個偽紅迷,猛的一下就被歌詞給吸引了。
曾經看過南方都市報關于這首歌的一篇樂評文章,文中把《石頭記》稱為香港流行樂中的極少數的“逸品”,還稱“如果一定要為“石頭記”找缺點,我只能說:它太短了。”。
《石頭記》歌作短短144個字濃縮了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以我現在的這點淺薄的認知,我自當是寫的黛玉、寶玉、寶釵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字字句句從黛玉的感情世界出發,把書里的那種由夢成空的情緒描寫得入木三分。
看遍了冷冷清風吹飄雪漸厚
鞋踏破路濕透
再看遍遠遠青山吹飛絮弱柳
曾獨醉病消瘦
聽遍那渺渺世間輕飄送樂韻
人獨舞亂衣鬢
一心把思緒拋卻似虛如真
深院內舊夢復浮沉
一心把生關死結與酒同飲
焉知那笑黡藏淚印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戀戀變掛
真真假假
悉悲歡恩怨原是詐
花色香皆看化
《紅樓夢》自我初中始,就成為大家積累文學常識必不可少的一個素材,除了背誦作者、主人公以及此書的時代意義外,當時處于青春期懵懂的我們,好像更愿意去了解書里的愛恨糾纏,于是對于黛玉、寶釵、寶玉三人的情感問題特別重視,他們三人關系,也讓如此一部曠世巨著成為了我們人生中的第一部三角戀的小說。正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對《石頭記》歌詞表達的情緒才那么敏感吧。
二
在網上看到了許多高度評價達明一派《石頭記》的言語。不管是歌還曲,似乎都被大家捧上了天。不可置否,我也很喜歡它的詞它的曲,可是對于網友們神化的評價,我還是持保留態度。
達明一派是劉以達與黃耀明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的二人流行音樂組合。1985年,黃耀明看到劉以達在現已??摹稉u擺雙周刊》上刊登廣告尋找音樂合作伴侶,前往應征,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組建了達明一派,并由朋友推薦進入了寶麗金。
組合里,黃耀明負責主唱,劉以達負責作曲、編曲,有人說劉以達是達明的肉,黃耀明是達明的精神,我卻持相反的觀點。不過,不管是肉和精神二者是分不開的,肉體與精神的結合才能成就一個傳奇。
一個組合里,兩個人的能力都很強不一定是好事。達明一派自成軍以來,分分合合數次,更是被眾多媒體說是有“恩怨情仇”,這期中的糾葛也被眾多歌迷們猜來猜去,也傳出了一點相愛相殺的意味。
其實這種分分合合未必不好,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就應該去做某個階段的事,不能被一個身份,一個組合禁錮住,時間也會改變我們的想法,之前認同的,今天不一定就認可。組合太久,難免出現分歧,不一定有恩怨情仇,但是就是有堅持不下去的那一天,就像戀人一樣,不一定相愛就能天長地久。
當年達明一派與BEYOND樂隊齊名,在音樂上也很有造詣,可不知道為什么卻沒有BEYOND的名氣大?可能是他們中的主場或者靈魂人物沒死,沒有給大眾一個緬懷亡人的機會。不合時宜的開個玩笑罷了!
三
香港流行音樂一開始是追隨國際流行音樂的潮流的,后來才慢慢回歸本港化和中國化。達明一派的許多音樂作品也正是如此,他們年少受到許多國外音樂形式的影響,于是在這個特定的轉型期,恰好寫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傷逝》《離》《馬路天使》,而《石頭記》恰好成為了轉型期最優秀的作品。
他們的音樂作品和同時代的音樂相比較,有許多戲劇與文學的結合,有一種美、冷、艷的氣質,更有一種超脫的境界。他們的作品中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就如他們的組合名“達明”二字一樣,練達明銳。
達明一派特別適合懷舊,適合回味當年粵語歌曲的黃金時代,還尤為深刻。從他們筆下的世俗看當年冷暖,似乎早已經成為當時的約定俗成。
作為90后,很多人可能對達明是陌生的,似乎我們這個年紀,口味都變得浮躁了,盡是看顏值了,其實看看80年代的達明也還是挺有小鮮肉的模樣的。
劉以達也是靠“顏值”撐起了人生新天地的搞笑演員,他在很多部電影里跑龍套,自96年開始,前前后后參與了四十多部電影的拍攝,其中不泛成龍、周星馳等大牌的電影,例如《大內密探零零發》《食神》《算死草》《千王之王2000》《玻璃樽》《新警察故事》等等。
較于劉以達的多棲發展,黃耀明一直在沉淀在歌壇里,不管達明是分還是合,都全身心投入在自己的歌手生涯里。先后加入了羅大佑的音樂工廠、正東唱片等公司,后來自己創建了香港人山人海音樂制作公司,負責出版唱片和書刊。
曾看過一個他們的一個采訪,劉以達看起來明顯練達許多,而黃耀明卻是憤青一枚,不難看出這和他們多年的經歷相關,難怪一個成為了“達叔”,另一個卻成為了“明哥”。
達明二人三分三合后,2013年8月31日,“達明一派兜兜轉轉演演唱唱會”在廣州體育館舉行,自成立以來二人風風雨雨這么多年,終究還是在成軍28年給了歌迷們一個新的念想,也算是唯一一支還沒有完全解散的80年代香港樂團。
四
忽的想到他們的《那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里的一句歌詞“如水一般日子淌過/如風的呼吸記憶于我/面對舊時看歲月燃燒”。知道達明一派的人也越來越少,但我相信在心里深深懷念他們的那個時代的人肯定不算少數。
達叔偶爾給電影配點樂,偶爾客串一些電影角色,也算是退居到了半地下狀態的,而明哥依舊堅持在創作的前線,這幾年的事業不能算是大紅大紫,但終究也算是沒有被埋沒,還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尤其是近兩年的翻唱作品。
前幾年他們的演唱會上,依舊是前衛十足。說不清楚好不好,但總是有點心酸的感覺。最懷念的還是當年的達明一派,文藝青年的派頭,朦朧迷離的唱片封面,超前卻不隨波逐流,傳統而又不復古,當年那個好音樂不斷的年代,正如我們的青春飛逝而過,“如水一般的日子”早在激情燃燒后一去不復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