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荷
常聽人說,遇到個對你“如此這般好”的男人,就嫁了吧。
更俗一點的版本,是“XX歲了,也該嫁了?!被蛘摺岸颊劻撕脦啄炅耍苍摷蘖??!?/p>
到底什么時候該嫁呢?這個問題,和尋找真愛既有相關性,卻又是兩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從什么是真愛說起。
有人做過調查,夫妻有四種:同質型、沖突型、朋友型、愛人型。請看坐標圖:
在這個坐標圖中,若男女雙方坐標處于同一象限,則屬于“同質型”夫妻。這一型夫妻數量最少,因為兩個人太像,比較不容易擦出火花,也就很難走到結婚那一步。
數量次少的是沖突型,也即夫妻二人的價值取向、性格氣質、能力愛好彼此沖突,或貌合神離。夫妻二人的坐標處于對角象限,則屬于這一型。
按理說,毫無共同語言之人,本不該組成伴侶。然而不幸的是,處在荷爾蒙旺盛期的青春男女,最容易“異性相吸”,這一相吸可不得了,往往連價值取向方面的差異都容易忽略,不顧一切走到了一起,直至歲月消磨了青春,才追悔莫及。例如:
也正因如此,“沖突型”夫妻雖然貌合神離,但仍占據一定比例。就算是刨除那些已經離婚的,仍比“同質型”夫妻數量多些。
剩下兩類就是朋友型和愛人型了。所謂朋友型,指的是能力愛好相似,但價值取向、審美觀念卻有較大出入;而愛人型則是反過來,價值取向相同或相似,能力愛好則互補。因此,坐標處于Y軸的同一方向、X軸的異側(A、D象限或B、C象限),屬于“朋友型”夫妻。只有處在X軸同一方向、Y軸異側(A、B象限或C、D象限)的,才屬于“愛人型”夫妻。其中,價值觀越趨同,能力互補程度越好,親密關系越容易長久。例如:
一般來說,愛人型夫妻關系最穩定,朋友型次之。當然,也有人認為“朋友型”夫妻的穩定程度不如“同質型”,畢竟價值取向的一致比能力愛好的互補更重要。
以上就是“真愛”或曰“Soul Mate”的理論模型。一般來說,只要你還夠年輕,還耗得起,還有選擇機會時,應努力尋找“愛人型”的伴侶。即便條件不具備,也應盡量避免“沖突型”的伴侶。
然而,現實生活很難模型化,愛情選擇中的信息不對稱,往往使每一位身處情場中人都陷入了囚徒困境。我們都聽過那個著名的“摘蘋果”故事:
哲人把年輕人帶到一片蘋果樹林,要求大家從樹林的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挑選一只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不許走回頭路,不許選擇兩次。在穿過蘋果林的過程中,人們認真細致地挑選自己認為最好的果實。可等到了蘋果林的另一端,大家又不約而同地請求再選擇一次。因為有的人摘早了,發現好的在后面;有的人抱著太大期待值,結果好的卻在前面,摘晚了。
哲人告訴大家:這就是人生。
這個故事想表達:最大最好的蘋果出現在人生路不同時間點的概率完全未知,所以無法模型化。
但是仔細想想,用摘蘋果來比喻挑選伴侶并不完全合適。因為,在你挑選別人的同時,你也在被別人挑選。
既然“挑選”的過程無法模型化,我們何不換個思考角度,看看“被挑選”的過程呢?
這是一個充分體現性別差異的、可惡的思路。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一般規律是這樣的:
公平嗎?不公平。然而,這就叫性、別。
盡管個體差異很大,但有的數據一旦具備了統計學上的價值,也就擁有社會學意義。只要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當中,這些數據就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我們。
因而,嫁娶時間,粗線條說來,女不宜晚,男不宜早。與其說女人“選婿”的黃金時間是24-28歲,不如說女人在這段時間的性魅力最足,因而婚戀中“被選擇”的幾率最大。
不要小瞧這個“被選擇”幾率。它意味著你在這一時間段,可能擁有更多的追求者。樣本數多了,從樣本中挑出“愛人型”對象的幾率也就增大了。
因此,如果你處在24-28歲,又有幸遇到了“愛人型”的對象,而他也中意你的話,建議:盡量不要錯過。
然而,難道錯過了24-28歲,或者找不到合適的“愛人型”伴侶,就不嫁了么?
或者,難道處在24-28歲,或找到了“愛人型”伴侶,嫁了就一定能幸福?
這是個太具爭議性的話題。先說后者。即使是“愛人型”伴侶,嫁了是否能幸福,仍取決于兩人的努力,以及這努力是否能形成有效合力。
至于,錯過了最好時間,或遇不到最好的人,還嫁不嫁的問題,實在爭議太大?,F僅從女性視角,談談幾個典型的誤區:
1、 不要相信“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層紗”
這句話,僅僅適合少男少女。因為那時候,女孩子處在最好的年齡,而男孩子也恰恰處在對異性又渴望又羞澀,最“毛頭小子”的年齡。這個時候如果他愛上了什么女孩,那的確是隔山隔水也要沖破阻撓的,即使沒愛上什么女孩,出于面子,他也是必然要以有女友為榮的。所以,在這個階段,女追男成功率高。
然而,如果男士年齡已經奔三或者超過三十,只要是好男人,都會迅速調整自己的角色,把重心放到事業上。這時候,男人的行為已經逐漸成熟,當然心底還浪漫猶存;隨著經濟基礎的積累,他們可選擇的女孩子增多。這些男人更想找“自己想要的”類型,挑長相,挑眼緣,挑感覺。這種時候,難道還是“女追男隔層紗”嗎?
別輕易嘗試女追男,耗不起。
當然,過了35歲的男士,往往又更成熟了,浪漫勁兒也消了些,不見得找“自己想要的”了,而是找“適合自己的”,這種時候,如果有緣,大概也就不分誰追誰了。
所以,姐妹們,盡快放下女孩子的優越感,同時也最大程度上利用這種優越感。好刀,要用在刃上。
2、 不要相信“不斷提升自己的才能,以便找到更理想的對象”
這句話很害人。別忘了,擇偶,永遠是性別差異語境下的擇偶。不能把我們對男性的期待加諸于男性,錯以為他們也強烈期待我們的進取。
總有一些姐妹,把期望寄托于未來。希望把自己武裝得優秀了,體型身段兒練好了,知識水平提高了,便能找到乘龍快婿。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
女孩子能找什么程度的對象,更多地還是取決于成年之前的品性和發展情況。這一方面是由于女孩子的人品性格成熟比較早,而婚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品性格;另一方面是由于男人這種動物的劣根性——基本上男人最看重的東西:年齡、身高、外貌、脾氣等等,都不是成年以后可以輕易改變的。
不是說女性提高自己不對,也不是說女子無才就是德。只不過,事實證明:才能與婚戀,二者相關系數遠比一般女性估計的小。
最近看到一篇非常棒的青春故事:《那些年,追不上的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為了能與男主角比翼雙飛,拼命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卻仍與男主角錯過。這雖是個案,卻也又一次反映出男女兩性在選擇異性方面的差異。姑娘們要記住:提升自己沒錯,但那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討好男票。好男人或許不會娶成績墊底的女生,但只要他足夠喜歡你,二三十名也夠用了。
比起才能,情商對婚戀的影響恐怕還更大些。
3、 不要相信“每個女孩都是天上的天使,因為自己愛的人,掉落人間”
有多少幸運兒,真的是因為自己的愛而“掉落人間”的呢?
更多的天使掉落人間,恐怕是因為男人的甜言蜜語,或是一時的情動,甚至現實需要。
其實,年齡夠了,再天使的人也會掉落人間,與愛情無關,與男人無關。那股子青春勁兒,消散起來是很快的。
現代社會男女平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既如此,也不該寄希望于旁人能全面理解。說到底,人的終極孤獨,不是婚戀能解決得了的,也不該寄希望于婚戀。婚戀并不是為了解決人生終極孤獨而存在的。
講到這里,或許可以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女人,什么時候你該嫁?
既然婚姻不見得能解決你的終極孤獨問題,反而有可能使你面臨陌生的環境、緊張的人際關系和雞毛蒜皮的麻煩事兒;既然婚姻不見得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質,反而有可能使你乳房下垂、體重增加、負擔增重;既然婚、姻兩個字都是“女”字旁,對女人的影響無論如何都比男人重——
姑娘們結婚的唯一理由,只有這幾個字:
你足夠需要他。
婚姻真正能解決的,是人的自然性需要,以及社會性需要。
到一定年齡,你會需要婚姻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最幸運的,并不是找到“愛人型”伴侶。要知道,金風玉露雖難得,但若稍稍放寬范圍,只求四個象限之一,那么,天涯何處無芳草,總不至于太難找。
人最幸運的,是你恰在需要婚姻時,遇到了同樣需要婚姻的那個人,而他的坐標,恰與你價值觀趨同,能力互補。
更幸運的,則是你們不忘初心,相容相敬,形成合力,舉案齊眉。
當然,最最幸運的,是你不論嫁誰,他和你都沒有遇上天災人禍,歲月靜好,一生平安。
作者的話:今天和才子李二在群里討論村上春樹與張愛玲。李二公子言道,早年不喜歡《傾城之戀》的設定。我卻對這個設定情有獨鐘,因為它道破了婚戀的終極本質:婚戀雙方來自“彼此需要”的驅動力,會高于“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