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單身媽媽離婚三年多了,離婚時,孩子還不到半歲,這位媽媽除了要工作還要照顧孩子,她上班時,自己的母親就會來幫她照顧孩子,孩子長的很健康、活潑可愛。加上有自己的父母和兄妹經常到家里走動,來幫忙照顧孩子,這位單身媽媽,并不覺得離婚后有什么不快樂,所以很快就走出了離婚的陰影。離婚給她的生活并沒有帶來什么大的變化。
反而比之前,一家人看著寶寶,更覺得平和快樂。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有天孩子突然問她,為什么我沒有爸爸時!這位單親媽媽卻面露難色,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這個問題。
孩子馬上要上幼兒園了,更擔心孩子和小伙伴們到了一起,孩子們之間問起同樣的問題該怎么辦!
1、孩子問我:“為什么我沒有爸爸?”
孩子出生不久,我就和他爸爸離婚了,我從未向孩子談過他爸爸。如今孩子3歲了,問我:“為什么我沒有爸爸”,我應該怎樣回答孩子呢?
還有,孩子的小伙伴問起同樣的問題,我應該怎樣回答?
2、離婚以后,孩子從沒說過想見父親
離婚以后,孩子從沒說過想見父親,他是不是顧及我的感受才這樣的?怎樣才能讓他們父子比較自然地相見呢?
3、青春期孩子會不會更難適應父母離婚
兒子不僅失去了父親,而且生活環境也完全變了,他好像很迷茫。在青春期這個艱難時期里,我非常擔心孩子是否能適應這種變化。
以上問題都是單身父母所擔心的問題。也是《單親孩子也能幸福成長》中作者佐佐正美先生的在咨詢中問答過的。
本書作者簡介:
佐佐木正美【日】,兒童精神科醫生,川崎醫療福祉大學特聘教授,北卡羅萊納州大學醫學部精神科兼職教授。有45年兒童咨詢經驗,上萬家庭的心靈療愈者。
單親父母如何解決“三怕”
第一怕,離異后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教育問題。
1、首先明白父母是孩子的“保護者”,而不是“教育者”。
時下,我們隨處可見到愈來愈多的媽媽變得越來越強勢,她們身上的父性要素超過了母性要素。這類家庭在全球都在逐年增加。單親家庭的媽媽變的強勢也是有社會壓力倒逼所致。
從嬰幼兒早教到學童時的各種興趣培養班,孩子背負了父母太多的期待,而會減少天倫之樂的享受。父母過度對孩子要求有出息,我們也發現,這類孩子卻反到不成器。社會上還有很多問題少年,專家和社會往往都歸結為家庭教育的失敗,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小時候得到的母性之愛太少。
好多問題青少年的成長歷程,普遍發現,他們的母親都十分嚴格,從小要求他們遵守社會公德,努力學習,出人投地,諸如此類父性的東西,他們真實的自我沒有得到家人的認可,因此無法形成接受他人,融入社會的能力。天長日久,他們最終逐步走上了犯罪之路。
2、給孩子更多正確的愛,而不是溺愛。
作為父母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呵護、關愛。正確愛孩子。單身爸爸和單身媽媽一樣,要面對職場競爭壓力,面對繁瑣家務,面對孩子學習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存在。
有的媽媽覺得孩子失去了爸爸,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愛,給孩子更多、更豐富的物質生活。孩子要什么給什么。
小西的爸爸媽媽離婚后,他跟著爸爸生活,爸爸為了彌補孩子缺失媽媽的遺憾,盡可能滿足他的一切要求,吃穿用挑名牌,請家教周末到家里來輔導、假期帶孩子各地游玩,只要是小西提出的要求,爸爸基本都答應滿足。小西到了學校,同學們都覺得他太驕橫跋扈、為所欲為,都不愿意和他玩,老師也覺得這個孩子才14歲,眼里認為有錢就是一切,作業自己不寫,出小費讓同學幫代勞。
給孩子更多的愛沒錯,但愛不是溺愛,豐厚的物質滿足,換不來對孩子的心靈關愛,關注孩子心靈健康、人格的塑造才是關鍵。
3、既然選擇了單親,就勇敢去承擔一切。
偉偉8歲的時候,爸爸媽媽離婚了,他跟著媽媽生活,爸爸在外地打工,因為職業不固定,孩子的贍養費一年給不到一千塊錢,媽媽在酒店做服務員,工資也很低。生活在城市,各種生活成本偏高,壓力確實很大。媽媽才三十五歲,本來想著給偉偉找個經濟條件好的新爸爸,來改善下母子的生活狀況,但媽媽談過幾個男朋友,都無疾而終。慢慢的,媽媽對生活產生了消極情緒,見人便訴苦,仿佛自己成了最悲慘婚姻失敗的受害者。
一邊怨恨前夫,一邊抱怨命運不公。回到家對孩子不是罵就是打,孩子變的越來越沉默,越來越膽小,老師反應了幾次,說孩子在學校太不合群,孤僻,自卑,有一次,因為一個同學無意中說了句離婚的大人都不是好家長。偉偉一下子暴跳如雷,撲過去抓住同學頭往地上按,還騎在人家身上狠打一通,同學們和老師都沒想到平時沉默寡言的偉偉一下變成一頭憤怒的獅子。
老師后來和偉偉的媽媽講,孩子的心靈已經受到了創傷,希望媽媽能多給孩子點正面積極的引導。孩子是無辜的,錯誤的婚姻也好,錯誤的選擇也罷,結果都不是應讓孩子去承擔的。
既然選擇了單親之路,就要勇敢去承擔,去積極面對。為了孩子的成長和未來,不要沉湎于過去的陰影之中。
第二怕,對孩子講述離婚真相或者死別。
1、可以告訴孩子事實真相,但不要表現出對另一方家長的負面情緒。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是,父母離婚后反目成仇,孩子也被撫養的一方教唆挑撥和另一方家長對立。把孩子當成“同盟軍”一起來“抗敵”。
朱朱8歲,爸爸媽媽要離婚了,她跟著媽媽生活,因為媽媽比爸爸能掙錢。離婚的時候協議談好,孩子平時住媽媽這邊,周末去爸爸那邊。開始孩子兩邊住覺得還挺新鮮,后來媽媽找到新爸爸了,孩子周末去了爸爸那邊,爸爸和奶奶就會給孩子灌輸一些媽媽的負面消息,說點媽媽的壞話。孩子回到媽媽家的時候,對新爸爸就產生不滿。說因為新爸爸,才讓她的親爸爸不能和她,還有媽媽生活在一起,于是哭鬧著要爸爸,要爸爸回來。
媽媽傷心又無奈,只好給朱朱解釋,說爸爸媽媽是如何離婚的,但在講述離婚事實真相的時候,說爸爸如何不管家,不務正業,如何不爭氣。把對前夫的不滿表露無遺。朱朱又覺得媽媽很可憐,那么辛苦掙錢養家,還得去養爸爸那個大混蛋。
慢慢孩子成了雙方大人的傳話筒,雙方大人積怨越來越深。媽媽干脆就不讓孩子再去見爸爸和奶奶了。剛剛經歷了離婚,又上演了一場搶奪孩子的大戰。
一場悲劇接著另一場悲劇的上演,實在是讓人可恨可嘆!
2、面對親人離逝世這一突如其來的災難,該怎樣對孩子說。
人生無常,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喪親之痛,還要擔憂孩子的幼小心靈受到打擊。
孩子太小的時候就不必要告訴孩子真相了,以免讓孩子從小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感。可以給孩子描繪一幅天堂里的美景,以一個動人的故事講給孩子。孩子長大后,慢慢會懂得。
文文的媽媽在他6歲的時候,不幸病逝了,幼小他不懂死是什么,奶奶告訴他,說媽媽因為身體不舒服,想好好休息下,睡著了。因為睡覺能讓人身體得到康復,還能美容,等有一天,他會看到媽媽還是那么年輕、漂亮。因為媽媽一直在睡美容覺。小文文聽了好像懂了,說那就不打擾媽媽了,讓她去安心的睡覺吧。等睡飽,睡夠了,就回來陪他玩了。
既然悲劇已經發生了,只有勇敢面對。展示給孩子的是美好、樂觀、積極、堅強的一面,這很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及今后的成長尤其重要。
第三怕,再婚組建新家庭,孩子會受委屈。
現在越來越多的單親父母都不愿意再婚了。這也是個比較現實的社會現象。
最大的一個因素,是為孩子考慮,怕新爸爸或媽媽和孩子相處不好。擔心孩子受了委屈。其實只要轉換思維認知。完全不必怕再婚。
同學的姐姐又結婚了,聽說新丈夫不僅高學歷、公務員,沒有自己的孩子。對他姐姐的女兒視為親生,到一起生活才一年時間,小女孩對新爸爸很依賴,父女關系相處的比母女關系還要好。同學全家人都高興的,慶幸他姐姐太幸運了。
三年前,同學姐姐離婚了,不久就認識了現在的老公,相處不到半年就結婚了,雙方的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般配,最主要的,新老公性格溫和、大度、善良,喜歡孩子。同學姐姐也經歷過一次失敗婚姻后,也改變了很多,變的更加成熟和理性,懂得謙讓、體貼,不像之前那么強勢霸道了。
把握好與新伴侶的平衡關系,再婚家庭一樣可以更幸福。
好婚姻是靠雙方精心經營出來的。經營婚姻和經營自己的事業、人生一樣重要,一樣更有意義。面對暫時的失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執迷不悟,不去改變成長。
決定孩子幸福與否的,并不是家庭是否完整,而是你給他的愛是否完整。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孩子只要依次、均衡地得到“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就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