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沉淪 心灰意冷

他曾經仕途通暢,被皇帝賞識;他曾經心懷天下,想要救民于水火;他曾經一身傲骨,不事權貴。他本想達則兼濟天下,卻不想大唐早已經不是他心中的大唐

與陳氏所料不差的是白居易新婚沒多久,就再次被晉升了。這次,白居易被皇帝直接任命為左拾遺。

左拾遺其實并不是什么特別高的職位,因為它只有八品。它主要負責供奉和進諫等事務,但遇到朝廷大事,左拾遺可以直抒己見,參政議政,還可以直接向皇帝進諫,分析利弊。

被皇帝授予左拾遺之后,白居易的內心是十分激動的,因為這是他第一次直接接觸到中央政權的權力中心。他滿腔熱血,想要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負。

不得不說,白居易此時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相對開明的君主唐憲宗。

便早就聽聞過白居易的詩名。因此他繼位第三年,便把白居易調回了京城。公元808年4月,白居易被提升為左拾遺時,正是唐憲宗最為勵精圖治的時候。

為了表達自己對唐憲宗的知遇之恩,白居易在被授官的第十日,還給唐憲宗寫了一封感謝信:

臣所以授官以來,僅經十日,食不知味,寢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但未獲粉身之所耳。今陛下肇臨皇極,初受鴻名,夙夜憂勤,以求致理。每施一政,舉一事,無不合于道、便于時者。萬一事有不便于時者,陛下豈不欲聞之乎?萬一政有不合于道者,陛下豈不欲知之乎?倘陛下言動之際,詔令之間,小有闕遺,稍關損益,臣必密陳所見,潛獻所聞,但在圣心裁斷而已。臣又職在禁中,不同外司,欲竭愚誠,合先陳露。伏希天鑒,深察赤誠……

唐憲宗看到白居易的忠誠,對他更加賞識,白居易也更加盡心盡力地上書針砭時弊,向皇帝發表己見。

該年,唐憲宗舉行科考,準備借此選拔人才,為己所用。在此次科舉考試中,翰林學士牛僧孺、皇甫湜等在對策中主張休養生息,反對肆意用兵藩鎮,言詞激切。當時的考官楊于陵、韋貫之非常認同幾人的觀點將他們招為上第錄取。

裴垍對此次選拔沒有其他異議,而極力主張用兵藩鎮的李吉甫卻對幾人非常不滿。由于皇甫湜正好是考官王涯的外甥。李吉甫馬上抓住了這個小辮子不放,在唐憲宗面前,極盡讒言。

“陛下,此時考試太不公平了!您可知道,那皇甫湜正是王涯的親外甥!他們覺得您不知道,竟然任人唯親,徇私舞弊,為自己家的親戚廣開門路,這樣一來,朝廷官員以后都會官官相護,哪里還有什么清明可言!”李吉甫對著唐憲宗義憤填膺地說道。

“豈有此理!朕如此看重他們,把選舉人才的大事都交給他們,他們竟然如此欺君罔上!豈有此理!豈有此理!”唐憲宗大怒地說道。

“陛下,王涯徇私舞弊包庇其外甥皇甫湜,楊于陵、韋貫之、裴垍卻都知而不報,此舉乃徇私舞弊,不可不罰啊!”李吉甫見皇帝大怒,馬上火上澆油道。

“哼!朕一定要嚴肅處理,看誰還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徇私舞弊!”唐憲宗也狠聲說道。

在李吉甫的挑唆下,唐憲宗不久便罷黜了裴垍、王涯的翰林學士,降王涯為都官員外郎,裴垍為戶部侍郎,韋貫之則被貶為果州刺史。數日之后,韋貫之再被貶為巴州刺史,王涯被貶為虢州司馬,楊于陵也被貶為樂嶺南節度使。一舉高中的牛僧孺等人則久久不得升遷,只能從辟于藩鎮幕府。

白居易知道此事后,對李吉甫的猖狂十分不滿,便寫了一篇《論制科人狀》,力諫牛僧孺等人不當貶黜:

……臣伏以裴垍、王涯、盧坦、韋貫之等皆公忠正直,內外咸知,所宜授以要權,致之近地。故此來情私相謂曰:此數人者,皆人之望也。若數人進,則必君子道長;若數人退,則必小人之道行。故卜時事之否臧,在數人之進退也!……乞俯回圣覽,特示寬恩,僧儒等準往例與宮,裴垍等依舊職獎用,使內外人意歡然再安。若以臣此言理非允當,以臣覆責,事涉乖宜,則臣等見在四人,亦宜各加黜責,豈可六人同事,唯罪兩人?雖圣造優容,且過朝夕。在臣惕懼,豈可茍安。敢不自陳,以待罪戾……

白居易本是一片赤誠之心,怎奈唐憲宗的主意已定。這封《論制科人狀》不僅沒有取得大的效用,還得罪了李吉甫。自此之后,李吉甫便對白居易懷恨在心,一直想方設法地要唐憲宗罷免了白居易。唐憲宗也因為白居易的直諫而對他心生不滿,始終對白居易不冷不熱,沒有了當初的熱情。

白居易直到此時,才開始漸漸體會,君心難測。他以為自己的仕途就要如此中斷了,然而新的契機竟然降臨了!由于該科考事件后,李吉甫得罪了大量進士,眾人紛紛效仿白居易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唐憲宗只好把李吉甫貶官,決定重新任命宰相。

看到李吉甫被辭去了宰相一職,那些覬覦宰相寶座的人便開始大肆活躍起來。該年九月,淮南節度使王鍔進京,此人十分精于理財,頗有一些財產。他剛到京城,便到處結交達官貴人,還送了巨款給唐憲宗倚仗的宦官,想要獲得宰相一職。對唐憲宗,他更是百般奉承,奉上了大量的奇珍異寶。唐憲宗笑納了王鍔的好處,就想把宰相一職,授予王鍔。

白居易聽到風聲后,馬上寫了一篇《論王鍔欲除官事宜狀》直諫唐憲宗:

……王鍔在鎮日,不恤凋殘、惟務差稅,淮南百姓,日夜無繆,五年誅求,百計侵削,錢物既足,部領入朝……

憲宗看到此狀后,覺得白居易說得有道理,便馬上打消了任命王鍔為宰相的想法。

這年十二月,朝廷發生了新的變動,正直開明的裴垍被任命為宰相。裴垍被任命為宰相后,朝廷的局面開始重新洗牌。公元809年,裴垍啟用了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元稹自從被貶到洛陽后,母親就去世了,元稹為此傷心不已。白居易知道好友喪母,非常難過,便著手為元稹的母親撰寫《墓志銘》,以表達對好友的安慰。

如今,元稹的守孝期滿,同時又被裴垍重用,白居易自是為好友感到開心。元稹到京之后,二人暢所欲言,準備大干一場。

元稹在這期間辦了一件大事,就是查處了劍南東川節度的一系列貪污案。為了查處此案,元稹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虎穴,最終取得了重大的收獲。他回朝奏明此案后,龍顏大怒,皇帝馬上派人接手了此事,造福了一方百姓。

元稹在辦了如此大快人心的事之后,本以為會獲得皇帝的賞識。沒想到,元稹不僅沒有被升遷,還被發配到東臺。看到好友不升反降,白居易明白這是元稹得罪了朝中權貴,遭到了報復。

臨行偏逢露屋雨,七月,元稹的妻子韋叢去世了。元稹與妻子韋叢夫妻情深,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自此,他整天以酒消愁,喝醉了便到處尋找自己的妻子,正應了他的那句:“怪來醒后旁人泣,醉里時時錯問君。”

為了紀念自己的妻子,元稹寫下了大量想念妻子的句子,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便是《離思五首》: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對于元稹的遭遇,白居易感同身受,元稹被貶后,白居易曾去相送,在送別的路上,元稹對白居易感慨道:“白兄,你我本都對朝廷抱有一腔熱情,可是如今官宦當道,恐怕咱們的仕途都會十分不順啊!”

“元兄,不要因此氣餒。你這次雖然未被重用,卻造福了一方百姓。你我在朝為官,本就是為了造福百姓,只要能夠不愧對這個初衷,升升降降,又何必太在意呢!”白居易勸道。

聽了白居易的話,元稹的心稍見晴朗,便說道:“白兄,好胸懷啊!小弟自愧不如!只是小弟此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京與白兄再痛飲三杯啊!”

“元兄,此時朝局不穩,朝廷正是用人之際,我想不久朝廷就會調元兄回京!”白居易說道。

“那我就承兄吉言!白兄,千里送行,終有一別,我們就此別過吧!”元稹感傷地說道。

想到元稹的遭遇,白居易難受非常,離別在即,白居易只覺得千言萬語,卻無從說起。沉默許久,白居易說道:“元兄,一路保重!我在京師等你回來,開懷暢飲!”

元稹揮手告別,離京而去。白居易望著好友的馬車漸漸遠去,頓時千愁萬緒。他不知道,自己以后會不會像好友一樣被貶謫,也不知道朝廷是否能夠變得清明。可是,只要為官一日,便一定要為百姓做主,為百姓謀福利,這樣才不違背自己做官的初衷。

在白居易擔任左拾遺的這段時間,他深刻地體會到了什么是圣心難測,官宦沉浮。但是,他做官的初衷本就是為國為民,因此對于官場那些阿諛奉承始終不曾放在心上。

公元809年,是一個很大的災年。這一年天氣干旱,雨水極少,整個大唐災情深重,甚至達到了千里赤地、餓殍載途的地步。面對此情此景,唐憲宗下了一道“罪己詔”,檢討自己,同時安撫民心。

唐憲宗此舉讓白居易大受感動。為了讓皇上的“罪己詔”能發揮更大的效用,白居易上書奏道:陛下空言“罪己”是遠遠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他認為要想真正的救民于水火,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減輕繳納,免除租稅,尤其此時正遇上了荒年,百姓顆粒無收,更沒有多余的錢糧交租納稅,如果朝廷再征收賦稅,恐怕會把百姓逼上死路,造成人民更大的恐慌。因此,他懇請皇上能對受災地區的百姓給予恩惠,按照災情的輕重緩急,對百姓減免一些賦稅,讓百姓盡快地脫離苦海。

唐憲宗反復研讀了白居易的上書,為了防止因為朝廷的逼迫,出現災民造反的現象,也為了更好地籠絡人心,唐憲宗最后決定采納白居易的建議。

唐憲宗此舉,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災民,無疑是最大的福音。百姓紛紛三跪九叩,感謝皇恩,都贊揚唐憲宗是最大的明君。唐憲宗聽說百姓們對自己感恩戴德,自尊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想起正是白居易的上書才讓自己這樣受百姓愛戴,唐憲宗對白居易也更加看重了。白居易的建議是完全符合統治者的長遠利益的,因為百姓本來就已經因多年的戰亂而飽受苦楚,如今又遇天災,便會更苦不堪言。如果朝廷不能及時安撫,而是反復地催賦逼稅,那些走投無路的百姓,很可能被逼得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大唐自安史之亂后,早已經不堪重負,再遭一擊,恐怕,很快就會大廈傾斜,轟然而倒。

這次之后,白居易又一次受到了重用。白居易本就對唐憲宗忠心耿耿,看到唐憲宗如此看重自己,而且采納了自己的意見,更是激起了自己報效朝廷的一腔熱血。他想:為了報答唐憲宗的知遇之恩,自己一定要更多地直言勸諫。

很快,白居易就發現大唐的另一個大弊端——嬪妃制度。不得不說,嬪妃制度無疑是封建社會的一大毒瘤。在古代,封建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欲,到處強選民女,最后幽閉深宮,這也就是所謂的后宮佳麗三千,三千僅僅是一個概數,很多皇帝后宮的人數都到了數以萬計的地步。

嬪妃制度嚴重地剝奪了那些妙齡少女的青春和幸福,她們當中,得到皇帝寵幸的只是少數,有些妃嬪終此一生也見不到皇帝一面,直到最后老死宮中。

為了鏟除這個封建制度的大毒瘤。白居易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上陽白發人》: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新。

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采擇百余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云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

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

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兩如何!

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

又不見今日上陽白發歌!

在這首詩的輿論下,白居易向憲宗皇帝上呈了自己的奏狀《請揀放后宮內人》。在該奏狀里,白居易指出:“宮內人數,積久漸多。伏慮驅使之余,其數尤廣。上則虛給衣食,有供億靡費之煩;下則離隔親族,有幽閉怨曠之苦。事宜省費,物貴徇情。”

憲宗皇帝看到此奏后,感慨良多,想到適逢災年,財務緊張,宮里竟然養了那么一大批自己見都沒見過的女子,便再一次采納了白居易的建議。

唐憲宗的一再肯定,讓白居易對朝局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他想,有這樣的名主圣君,大唐的未來一定是輝煌的。因此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諷諭詩,來針砭時弊,希望憲宗皇帝清明朝局,關心百姓疾苦。

有一日,白居易下朝后,在路上碰到了一件特別令人氣憤的事:

一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抱著兩個孩子,凄凄慘慘地站在一輛非常豪華的馬車旁。她期期艾艾地看向馬車旁的一名將軍,眼中充滿了絕望和乞求。那位將軍卻十分不耐煩地看了她一眼,便命令家丁去把婦女懷里的孩子搶過來。

見家丁奪走了自己的孩子,婦女號啕大哭,不顧一切地想要把孩子搶回來。而離開了母親的孩子也哭得撕心裂肺,張著稚嫩的小手,哭喊著“媽媽”。

將軍見此,馬上命人把孩子強行塞到了馬車里,還令車夫給了拉著馬車的婦女重重的一鞭。

很快,馬車載著一對哭喊著“媽媽”的孩子便消失了。受了一鞭子的婦女依舊哭喊著,追著馬車,想要追回自己的孩子。

可是人哪里趕得上馬車,婦女很快倒在了塵埃里,變得更加狼狽慘烈。

白居易的老保姆看到婦女倒在路上,馬上去攙扶。她問起婦女緣故,婦女先是號啕大哭,最后斷斷續續地告訴老保姆:馬車里的那個將軍,不是別人,正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因為新近的戰功,得到朝廷賞賜的二百萬錢。誰知,他得到賞錢后,沒有回來報喜,而是在洛陽新娶了一個妙齡女子,拋棄了自己這個陪他吃苦受累、為他生兒育女的結發妻子。現在,她的丈夫過來奪走了她的兩個孩子。

聽到此處,白居易的老保姆也悲傷不已,給了她一些錢財,便回去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白居易。白居易聽后,也哀嘆不已,為她寫下了一首《母別子》: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愿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于汝。

為了讓這首詩廣為流傳,白居易還把這首詩直接念給老保姆聽,直到老保姆完全聽懂才罷休。毫無意外,白居易這首詩廣為流傳,很快便傳到了那位拋棄結發妻子的大將軍耳中。

大將軍聽到此詩后,氣憤非常,心里對白居易懷恨不已。白居易也在無形中得罪了一位權貴。當然,白居易對于自己是否得罪權貴是完全不在乎的,他連長安城的大官都敢寫詩諷刺,更何況邊遠地區的一個將軍呢!

有一次,白居易路過一個大戶人家,見這戶人家非常奢侈,而這家的小巷里卻有很多衣不蔽體、饑不果腹的老百姓。他不禁想起了杜甫的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想到做官的人如此奢侈,而老百姓卻過得饑寒交迫,白居易十分傷感,也作了一首詩:

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

豐屋中櫛比,高墻外回環。

累累六七堂,棟宇相連延。

一堂費百萬,郁郁起青煙。

洞房溫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虛且迥,坐臥見南山。

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藥欄。

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

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

誰能將我語,問爾骨肉間。

豈無窮賤者,忍不救饑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見馬家宅,今作奉誠園。

白居易的這首《傷宅》,諷諭了那些住在金碧輝煌的屋子里的大官,抨擊他們世世代代為官,卻只知道過著燈紅酒綠、輕歌曼舞的腐敗生活,根本不關心民間疾苦、不關心江山社稷。

可想而知,白居易的這些詩直接地得罪了那些有錢有權的達官貴人。在白居易進京時,他們百般討好,卻都被置之門外。如今,白居易竟然又寫這些詩來諷刺他們,他們怎么能容得下白居易呢!

白居易的這些諷諭詩,讓他在百姓中樹立了光輝的形象,同時他也得罪大多數的達官貴人。在當時的朝局中,得罪這些達官貴人無疑是為自己的仕途樹立了一座大山。

白居易卻對此渾然不知,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都放在了關心民間疾苦和直言進諫上,他甚至還與自己的好友元稹掀起了浩浩蕩蕩的新樂府運動。他們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更是在這一時期,寫了“美刺比興”、“因事立題”的五十多首詩,并且編為《新樂府》。

新樂府運動在當時的社會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唐太宗的廣大胸懷,可以容納如同魏征一樣敢于直言進諫的人。即使是唐太宗,也多次對魏征表示不滿,甚至是做出了罷黜的決定。

很顯然,唐憲宗絕對不具備其先祖的雄才大略和廣大胸懷。對于白居易的直言進諫,他或許能聽進去一些,但是他絕對沒有足夠的胸懷去一直包容像白居易這樣的臣子。在白居易大量諷諭詩和不斷地直言進諫后,唐憲宗很快地就不耐煩了。

唐憲宗生性比較喜歡出門玩樂,對狩獵更是達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而白居易一貫反對君王到處玩樂。他還為此寫過一首《八駿圖》諷諭喜歡到處游玩的周穆王:

穆王八駿天馬駒,后人愛之寫為圖。

背如龍兮頸如象,骨竦筋高脂肉壯。

日行萬里速如飛,穆王獨乘何所之?

四荒八極踏欲遍,三十二蹄無歇時。

屬車軸折趁不及,黃屋草生棄若遺。

瑤池西赴王母宴,七廟經年不親薦。

璧臺南與盛姬游,明堂不復朝諸侯。

《白云》《黃竹》歌聲動,一人荒樂萬人愁。

周從后稷至文武,積德累功世勤苦。

豈知才及四代孫,心輕王業如灰土。

由來尤物不在大,能蕩君心則為害。

文帝卻之不肯乘,千里馬去漢道興。

穆王得之不為戒,八駿駒來周室壞。

至今此物世稱珍,不知房星之精下為怪。

八駿圖,君莫愛。

此詩借周穆王乘坐八駿馬,不遠千里,去赴王母的瑤池約會一事,抨擊周穆王只知道自己享樂,卻把整個周王朝的興廢大事放之腦后,不僅敗壞了朝廷的綱紀,還最終斷送了大周王朝的百年基業。

唐憲宗對白居易的這首諷諭詩卻置之不理,依舊我行我素地到處游玩狩獵。他每次一出門,雖然不是乘坐八駿馬,但卻也是前呼后擁,浩浩蕩蕩。更讓白居易不滿的是,唐憲宗每次出行狩獵,都肆無忌憚地踐踏莊稼,有時候還凌辱當地的百姓取樂。那些老百姓卻敢怒而不敢言,因此都在背地里罵唐憲宗一行是強盜。白居易對此痛心疾首,卻也無可奈何。

還讓白居易非常不滿的是唐憲宗對道教的執迷,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據說,唐憲宗為了能夠長生不老,一直服用所謂的“金丹”,但是這種“金丹”不僅不能讓人長生不老,還會讓人變得神情恍惚,喜怒無常。白居易一直對此事持反對意見,甚至還寫了一首《海漫漫》來告誡唐憲宗:

海漫漫,直下無底傍無邊。

云濤煙浪最深處,人傳中有三神山。

山上多生不死藥,服之羽化為天仙。

秦皇漢武信此語,方士年年采藥去。

蓬萊今古但聞名,煙水茫茫無覓處。

海漫漫,風浩浩,眼穿不見蓬萊島。

不見蓬萊不敢歸,童男丱女舟中老。

徐福文成多誑誕,上元太一虛祈禱。

君看驪山頂上茂陵頭,畢竟悲風吹蔓草。

何況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白居易寫此詩本想勸諫唐憲宗,但是唐憲宗看到此詩后,卻頗為不快!我求我的長生!跟你有什么關系!我出游也不行!吃個丹藥也不行!你白居易管的也太寬了吧!針對這些事情,白居易并沒有當面諷刺,只是寫詩,唐憲宗雖然對他各種不滿,但是考慮到他是自己提拔的人,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在唐憲宗看來,他對白居易已經夠容忍的了。但是,白居易竟然不知好歹,竟然還敢當面指責他!

這事要從公元809年說起,這一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病死,他的兒子王承宗繼承了其父的官職。因為唐憲宗一直對地方的世襲制度不滿,王承宗繼位后,便親自上表,稱要把德(山東陵縣)、棣(山東惠民)二州獻給唐憲宗。

唐憲宗接到上表后,自然開心極了。本來還打算派人接替王承宗,現在王承宗這樣忠心,他便順水推舟,封王承宗為成德節度使,并派薛昌朝為德、棣的觀察使。

薛昌朝接到任命后,馬上趕往德州上任,并傳達唐憲宗對王承宗的任命。誰知,魏博節度使田季安知道此事后,便挑撥王承宗說:“兄弟,你就要大禍臨頭了!唐憲宗那個皇帝老兒,就要派人來解除你的官職了!一旦沒有了官職,你哪里還有命在啊!唐憲宗一定會斬草除根,把成德占為己有的!”

聽到田季安這樣說,王承宗大怒,于是,等到薛昌朝來到成德后,他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德州刺史薛昌朝囚禁了起來。唐憲宗得到消息后,大驚失色,馬上派宦官前去,命令王承宗放人。但是,王承宗已經不信任唐憲宗了,非但不放人,還拒不奉召。

這次,唐憲宗真的生氣了,他馬上頒布詔書,削奪了王承宗的爵位,并任命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大將軍,準備討伐王承宗。白居易知道此事后,大驚,上書《論承璀職名狀》:

緣承璀職名,自昨日來,臣與李絳等已頻論奏,又奉宣令依前定者。臣實深知不可,豈敢順旨便休,伏望圣慈更賜詳察。臣伏以國家故事,每有征伐,專委將帥,以責成功。近年以來,漸失舊制,始加中使,命為都監。頃者韓全義討淮西之時,以賈良國為都監;近日高崇文討劉辟之時,以劉貞亮為都監。此皆權宜,且為近例。然則興王者之師,征天下之兵,自古及今,未有令中使專統領者。今神策軍既不行營節度使,即承璀便是制將,又充諸軍招討處置使,即承璀便是都統。豈有制將、都統而使中使兼之?臣恐四方聞之,必輕朝廷;四夷聞之,必笑中國;王承宗聞之,必增其氣;國史記之,后嗣何觀?陛下忍令后代相傳云,以中官為制將、都統自陛下始?伏乞圣慮,以此思之。臣又兼恐劉濟、茂昭及希朝、從史,乃至諸道將校,皆恥受承璀指麾。心既不齊,功何由立?此是資承宗之計,而挫諸將之勢也。伏乞圣慮,又以此思之。臣伏以陛下自春宮以來,則曾驅使承璀,歲月既久,恩澤遂深。望陛下念其勤勞,貴之可也,陛下憐其忠赤,富之可也,至于軍國權柄,動關于治亂,朝廷制度,出自于祖宗,陛下寧忍徇下之情,而自隳法制,從人之欲,而自損圣明?何不思于一時之間,而取笑于萬代之後!今臣忘身命,瀝肝膽,為陛下痛言者,非不知逆耳,非不知危身,但以螻蟻之命至輕,社稷之計至重,伏乞圣慮,又以此思之。陛下必不得已,事須用之,即望改為都監,且循舊例。雖威權尚重,而制度稍存,天下聞之,不甚驚聽。如蒙允許,伏望速宣與中書,改為諸軍都監。臣不勝憂迫懇切彷徨之至。

大意為,戰爭這樣的大事,怎么能讓一個宦官擔任統帥呢,這是萬萬不可的啊!該書可以說處處切中要害,但是唐憲宗看了之后,卻始終沉默不語。

白居易見唐憲宗始終不表態,想到宦官當政的嚴重后果,十分著急。他一著急,就開始口無遮攔地指責起唐憲宗來:“皇上!你不能任宦官為帥啊!這會危機大唐江山的啊!你這樣做,就錯了!大錯特錯了啊!”

唐憲宗自即位以來,別人一直對他唯唯諾諾。有誰敢這樣當著他的面,這樣嚴厲地指責他!他聽了白居易的話,氣得臉色發青,一句話也沒說,就拂袖而去了!

回到宮中,唐憲宗郁悶不已。他心想:這個白居易簡直太討厭了!整天在他后面,耳提面命,這也不行,那也不可!現在竟然大膽到當朝指責他!真是太氣人了!

正好李絳來覲見唐憲宗。唐憲宗便對李絳說道:“白居易這個小子,真是太氣人了!他本來是朕一手提拔的!現在卻對朕這樣無禮,竟然當面指責!朕真是受不了他了!”

李絳聽了,馬上說道:“陛下息怒啊!臣以為白居易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啊!他能不顧自己的生死,事無巨細地進諫,正說明了他對皇上的一顆忠心啊!皇上,您既然想要廣開諫諍之路,就不應該阻止白居易這樣的諫臣直言啊!”

唐憲宗想了想也對,便說道:“你說的也有點道理。”但是雖然嘴上這樣說,可心里不愿意啊!于是,憲宗便想著,只要白居易收斂點,自己姑且忍到他期滿吧。

誰知道,白居易壓根不知道收斂!公元810年,河南尹房式弄虛作假,行不法之事,被貶到東臺的監察御史元稹上表彈劾。唐憲宗不僅沒有追查房氏的罪行,反而停了元稹的俸祿,并招他馬上回長安!

元稹在回長安的途中,路過華州。因為天色已晚,便打算在華陰縣敷水驛住宿一晚,就在此處發生更大的事故。

當晚,元稹正睡得香的時候,宦官仇士良也到了華陰縣敷水驛。這位仇公公仗著自己是皇上跟前的大紅人,非讓正在睡覺的元稹把自己的房間讓給他不成。

他輕蔑地對元稹說道:“哼!你小子也敢跟咱家搶房子!還不乖乖地給咱家讓出來!否則,咱家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元稹本就是剛烈之人,聽了仇士良的話,氣憤地說道:“我乃朝廷命官!你一個小小的宦官也敢如此撒野!房子我已經睡了!你愛往哪睡就往哪睡去吧!”

說完便關了房門,倒頭大睡。仇士良聽了元稹的話,火冒三丈,便指使手下砸開了元稹的房門,還派宦官劉士元使馬鞭對元稹大打出手。最后打得元稹滿頭是血、到處逃竄。這些宦官卻還不肯善罷甘休,直接上書唐憲宗,讓他一定要給元稹一點顏色看看。

話說仇士良、劉士元這幫宦官怎么敢如此囂張!其實,這對他們來說,已經不算什么了。這些年,他們在皇宮一直橫行霸道,還曾經殺過一個公主、兩個親王、四個宰相,就是皇帝唐憲宗也對他們畏懼三分,更別說元稹這么個不受寵的小官了!

很快,唐憲宗以與宦官廝打有辱身份為由下令貶謫元稹,貶他為江陵士曹。白居易和翰林學士李絳、崔群等人聽聞此事后,對宦官十分不滿,便一起上書,力陳元稹無罪,不當貶黜。

但是,唐憲宗卻對他們的上書充耳不聞。白居易見好友受此屈辱,還要被貶謫,便一人奏請了三次。他力陳元稹的正直不阿,以及宦官的猖狂下作,并指出,如果此次謫貶了元稹,恐怕以后,宦官們就會更加驕縱暴虐,此風一長,大唐必危矣。

對于白居易的進諫,唐憲宗只覺得煩躁非常。他想白居易真是沒完沒了!于是,便暗示白居易的上司,說道:“白居易的官職低微,俸祿也太少了。這次任職期滿后,由于他的資歷地位也不高,實在不適合破格提拔了!你問問他,有什么想要的職位,可以告訴我!就不要擔任諫官這樣的職位了!”

白居易知道此事后,明白這是皇帝厭倦自己了!想了想,便也順坡下驢,奏道:“臣聽說姜公輔原任內職,請求做京兆府判司,為的是奉養雙親。臣有老母 ,家境貧窮奉養很差,請求像姜公輔一樣。”

見白居易這樣識趣,唐憲宗馬上就恩準了,授白居易為京兆府戶曹參軍。他的俸祿提高了,但是卻沒什么實權了。白居易本就對官場有所厭倦了,對于這次的明升暗降也不怎么在意,他甚至還為此升遷,在家大宴賓客,并寫下了一首《初除戶曹,喜而言志》:

詔授戶曹掾,捧詔感君恩。

感恩非為己,祿養及吾親。

弟兄俱簪笏,新婦儼衣巾。

羅列高堂下,拜慶正紛紛。

俸錢四五萬,月可奉晨昏。

廩祿二百石,歲可盈倉囷。

喧喧車馬來,賀客滿我門。

不以我為貪,知我家內貧。

置酒延賀客,客容亦歡欣。

笑云今日后,不復憂空尊。

答云如君言,愿君少逡巡。

我有平生志,醉后為君陳。

人生百歲期,七十有幾人。

浮榮及虛位,皆是身之賓。

唯有衣與食,此事粗關身。

茍免饑寒外,馀物盡浮云。

他的好友元稹聽說此事后,為好友感到高興,便也和了一首,以表祝賀:

王爵無細大,得請即為恩。

君求戶曹掾,貴以祿奉親。

聞君得所請,感我欲沾巾。

今人重軒冕,所重華與紛。

矜夸仕臺閣,奔走無朝昏。

君衣不盈篋,君食不滿囷。

君言養既薄,何以榮我門。

披誠再三請,天子憐儉貧。

詞曹直文苑,捧詔榮且忻。

歸來高堂上,兄弟羅酒尊。

各稱千萬壽,共飲三四巡。

我實知君者,千里能具陳。

感君求祿意,求祿殊眾人。

上以奉顏色,馀以及親賓。

棄名不棄實,謀養不謀身。

可憐白華士,永愿凌青云。

當白居易正處在升官的喜悅中時,巨大的不幸發生了,他的母親陳氏因為看花墜井身亡。

在兒子娶妻后,陳氏雖然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慰藉,但是她的身體卻是每況愈下。特別要強的人,一旦身體極度虛弱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嚴重的“心疾”。更何況,陳氏的心疾,早已經就有了。這不得不上溯到很多年前。

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在四十一歲的時候,娶了剛滿十五歲的陳氏為妻。陳氏的母親據說就是白居易祖父白锽的女兒。換句話說,就是身為白锽長子的白季庚在自己的惑之年迎娶了自己的妹妹才及笄的女兒陳氏。

雖然,陳氏與白季庚結婚后,夫妻還算恩愛,但是卻始終對自己與丈夫的甥舅關系耿耿于懷。這層關系一直是她心中的大痛。雖然,知道這層關系的人并不多,但是陳氏生怕自己因為這種關系受到周圍人的唾棄。

陳氏本就是一個極度重視門第倫理、極度要強的女子。她一直標榜自己做一個賢妻良母,想要做一個最為體面的人。但是,她卻嫁給了自己的舅舅,雖然她并不是丈夫妹妹的親生女兒,但是從名義上卻確實有著甥舅之名。

這么多年來,她一直在這件事情的陰影里,來回掙扎,結果越陷越深,最后竟成了“心疾”。

在她的丈夫死后,陳氏悲傷過度,在身體極度虛弱時,曾經犯過一次心疾。那時候,白家因為丈夫的死已經變得十分落魄了。家里窮得已經連飯都吃不上,為了維持生計,白家的人不得不四處借貸。陳氏看到家族落魄,又想到四處借貸被人家指指點點,不禁又氣又急,差點憂郁地自殺。

這個時候,家人才發現陳氏的“心疾”,為了醫治母親,白家兄弟,四處尋訪名醫,但是只見好轉,不見除根!等到白居易功成名就后,母親的“心疾”才有所緩解。雖是緩解,卻也需要日日服藥。母親的藥卻是十分貴重的,白居易為了維持母親的身體,沒少為了母親的藥費發愁。

他甚至在奏疏中提到母親的病,向唐憲宗訴苦說自己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臣母多病,臣家素貧,甘旨或虧,無以為養。養闋甘馨之費,病乏藥石之資”,希望皇上能夠給予幫助。

為了保護好自己的母親,白居易還為母親配備了身強體壯的丫鬟仆從,防止母親因為“心疾”而出現了什么差錯,但是誰知道竟然百密一疏,他的母親還是趁人不注意墜井身亡了。

面對母親的離世,白居易簡直悲痛欲絕。但是還是堅持操辦完了母親的喪事,辦完母親的喪事后,他們兄弟幾人便開始商量下葬的事情。“下葬”之事,一直是白家兄弟心里最大的隱痛,因為他們的祖父父親都埋在了他鄉異地,至死不曾落葉歸根。

其實,白居易的祖籍本是太原。他的高祖白建曾任北齊五兵尚書,因為有功,被賜莊宅各一區,在同州同城縣(今韓城)。可以說,從白建以下到白溫二百年間,白氏家族墓地均在韓城。但是,白居易的祖父死后卻埋在了新鄭,他的父親更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金錢,死后被埋在了襄陽。

白氏兄弟為下葬的事情,商量了很長時間,最后決定,趁著母親下葬,把祖父、祖母,還有父親的尸骨都遷回他們祖墳所在地渭南下邽渭村一起下葬。

公元811年,白居易離職丁憂,扶著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的靈柩回到了故鄉渭南下邽渭村。安葬好家人的靈柩后,悲痛欲絕的白居易馬上病倒了。因為離職丁憂沒有了俸祿,白居易一家人的生活很快地陷入了困境。

這時候,一向驕奢的妻子,卻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一直陪在白居易身邊,噓寒問暖,并且開始勤儉持家。對于妻子的轉變,處在病痛的白居易感激非常。他與妻子之間的感情,也在這段時間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因為白居易發現,自己的妻子是一個真正能跟自己甘苦與共的人。在自己顯赫時,妻子的大家風范從來不曾叫他在人前有絲毫差池,在他落魄時,妻子也表現出了大家女子所沒有的堅韌和持家有道。得妻如此,夫復何求!白居易如此想到。

誰知道,白居易夫妻才剛剛在渭村安定下來,一個巨大的不幸就又發生了:白居易年僅三歲的女兒金鑾子不幸夭折了

本來就在病痛中的白居易遭此重擊,更是臥病不起了。白居易三十八歲時才有了這么一個孩子,女兒出生時,白居易的妻子楊氏曾因為自己生的是個女兒有所遺憾。但是,白居易卻開心非常,還勸導自己的妻子,不該重男輕女,并說自己的女兒一定也是一個像花木蘭一樣的女英雄!

自金鑾子出生后,白居易就把女兒視為掌上明珠,憐愛無比。如今,母親剛去不久,女兒就又夭折了,白居易強自支撐著自己的病體,撫著女兒的尸體痛哭道:

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

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

夜寢與朝餐,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

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

親愛零落盡,安用身獨存。

幾許平生歡,無限骨肉恩。

結為腸間痛,聚作鼻頭辛。

悲來四支緩,泣盡雙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

置心為止水,視身如浮云。

斗擻垢穢衣,度脫生死輪。

胡為戀此苦,不去猶逡巡。

回念發弘愿,愿此見在身。

但受過去報,不結將來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煩惱塵。

不將恩愛子,更種悲憂根。

女兒死后,白居易想要挑選上等的棺木來厚葬愛女,可是家中幾乎都快無米下炊了,又哪來的錢銀呢?最后,他只得讓妻子楊氏當了自己手上的玉鐲,這才將愛女裹尸薄葬。

安葬好女兒之后,白居易已經窮得一分錢也沒有了,他只好拿起鋤頭,自己種地養家。

白居易喪母喪女的事,傳到長安后,他的好朋友崔群便馬上安排好手中事務,來探望白居易。因為不熟悉道路,他便向村口一個務農的老翁打聽白居易的住處。

“老人家,請問您知道白居易家在哪里嗎?”崔群恭敬地問道。

只見那個老翁停下手里的活,安靜地站在那里,沒有抬頭,只是平靜地問道:“你找他何事?”

“嗯,我是他的一個故交好友,特來看看他!老人家,要是知道他的住處,請一定告訴我!”崔群說道。

只見那老翁慢慢地抬起頭,凄然地說道:“崔兄,你可還認得出白某啊?”

崔群一聽,大吃一驚。他細細打量站在自己面前的老翁,滿頭白發,衣衫襤褸,滿臉病容,不是他剛分別不久的好友白居易,又能是誰呢?!這才多長時間不見,他怎么竟然成了如此模樣。

“白兄!白兄啊……咱們才一年不見,你怎么竟然成了如此模樣呢?”崔群悲戚地說道。

“崔兄,一言難盡啊!”白居易也同樣異常凄然地說道。

這天,崔群隨白居易到了家中,只見家徒四壁,連一件像樣的家具也沒有。崔群從不曾想到,曾經風光一時的白居易,竟然落魄到如此境地。他知道,白居易性情高傲,一定不會接受自己的饋贈,便把隨身帶來的錢銀,都偷偷塞給白居易的妻子楊氏。

崔群回到京城后,馬上把白居易的困境告訴了朝中的好友,他們紛紛給白居易寄去錢銀,表達自己的心意。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得到消息后,更是馬上放下了手中的活計,趕到了下邽渭村看望自己的好友。

元稹到了白居易家后,看到自己的好友竟然潦倒至此,頓時與白居易相擁而泣。這一天,白居易與元稹暢所欲言。傍晚,元稹臨去之時,塞給了白居易一包銀子。白居易剛想要拒絕,元稹就說道:“白兄,你我相知多年,如今你經此大難,小弟怎么能不挺身而出呢!何況,以前小弟落難,白兄不也仗義執言嗎?只是一些黃白之物,白兄千萬不要客氣!”

聽到元稹如此說,白居易也不好推辭,只好收下了。就這樣,白居易在好友們的資助下,在下邽渭村窮困潦倒地過了三年。

公元813年,白居易三年的服喪期滿,但是卻遲遲沒有等來朝廷起復的那一紙詔書。原來,朝局早在白居易離職丁憂的那一年,就發生了巨大的變故,原來的宰相裴垍因病去職,唐憲宗迫不及待地召回了與白居易有過節的李吉甫。李吉甫回朝后,很快掌握了實權,想到白居易與自己的過節,李吉甫便壓下了起復白居易的詔書,對此事置之不理。

一晃,白居易已經除服半年多了,但是朝廷依舊沒有起復他的詔書。這時,一個更壞的消息從長安傳來。曾經為白居易辯解、極為賞識白居易的宰相李絳被免職了,白居易曾經彈劾過的大宦官吐突承璀則再次被重用了。

聽到這些壞消息,白居易再也坐不住了,畢竟他還有家人需要供養啊!一直沒有官職,沒有俸祿,他們一家可怎么生活啊!于是,他馬上給自己的好友們寫了很多的求助信。只是,他的這些老同僚都在翰林院任職,沒有什么實權啊!雖然他們也對白居易的遭遇很是同情,但是卻也愛莫能助。

就這樣,白居易又在等待中過了半年。當白居易都快要絕望的時候,新的轉機出現了。他的死對頭李吉甫病死了!韋貫之以尚書右丞為同平章事,是因為韋貫之曾經在科考案中支持過牛僧孺,因此與李吉甫極為不和,與同樣支持牛僧孺的白居易倒是比較投緣。

韋貫之掌握實權后,白居易的那些朋友們,馬上開始為白居易四處周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公元814年,白居易終于等到了遲到了一年的起復詔書。

公元814年冬天,在渭南農村蝸居了整整四年的白居易被重新召回長安,授予太子左贊善大夫。對于這次起復,白居易是異常激動的,但是他卻忽略了太子左贊善大夫是個怎樣的職位。

太子左贊善大夫屬于正五品上,隸屬于東宮,看似職位不低,但是卻有一個規矩:東宮官員不得過問政事,否則就是越權。很顯然,白居易這次雖然被起復,但是卻早已遠離了大唐的權力中心,只是擔任了一個富貴閑職。明眼人都知道,這次白居易是徹底地被打入冷宮了!

但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太子乃是國家未來的根本。皇帝把這樣重要的職位交給自己,自己怎么能不感激涕零呢?不得不說白居易對唐憲宗是十分愚忠的。于是,在剛擔任此職的時候,白居易是具有滿腹的熱情的。

可是很快地白居易就不這么想了,他發現太子太過平庸了,不是個可造之材啊!和太子幾次交鋒后,白居易徹底敗下陣來,他對自己的官職已經不抱太大的熱情。有時候早上起來,都不愿意去皇宮參政了,有什么可報告的呢?太子一直就是那個樣子,他即使有李斯之才也力挽不了狂瀾了啊!

白居易這時候終于知道,自己仕途不順了。于是,他便開始消極怠工,借酒消愁了。白居易的妻子楊氏,看到自己的丈夫如此苦悶,便開解道:“夫君啊,你今年四十四了,已經是官居五品了,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朝廷的事情,自然有該管的人管,那些不在你職責范圍里的事,你又何必那么在乎呢?再說了,皇上既然給了咱們一個富貴閑職,咱們這樣做個富貴閑人,難道不好嗎?總比在渭南當個農夫要好吧?”

聽了妻子的話,白居易也略有所思。他想,妻子的話雖然沒什么見識,卻是十分實際的。他想到如今朝廷的昏暗,僅憑自己一人之力,又怎能有所改變呢?既然皇帝想讓他做個富貴閑人,那就瀟灑地做個富貴閑人好了。

如此一想,白居易便覺得豁達了很多,他突然想起了遠在符離的流溝寺。他曾經在那里獲得過最大的安寧啊!如此一想,白居易的心里便更加踏實了,他總算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宿了。

自此之后,白居易便完全改變了自己的心境。他開始著手研究佛教,雖然他沒有什么皈依佛門的打算,但是,卻可以在佛經當中,獲得最大的寧靜。

更讓人喜悅的是,這一年,妻子竟然又給他生了個女兒。這個剛出生的女兒長得幾乎和自己最疼愛的金鑾子一模一樣。這下子,白居易徹底被剛出生的小女兒吸引了。

他為自己的女兒取了一個十分親切的名字“羅兒”。看到女兒每天都健康快樂的成長,白居易覺得此生無所求了。于是,在這段本就清閑的日子里,白居易只要稍有空閑,便會把自己的女兒抱在懷中。

楊氏又生了女兒,本來心情十分苦悶,但是看見自己的丈夫如此歡喜,也一下子開心起來了!是啊,他們這樣的官宦人家,無子的話,嚴重就要被休棄的!雖然,她知道自己的出身,丈夫絕對不會輕易休棄自己,但是還是擔心因為生了兩個女兒而遭到丈夫冷落的。誰知道,她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啊!她看著丈夫一副有女萬事足的興奮樣,看著丈夫比之前更加憐惜疼愛自己,楊氏那惴惴不安的心,徹底地落了地。

她開始明白,別說是自己現在生的是個女兒,估計自己這輩子生的都是女兒,丈夫也是沒啥怨言的!估計,還會想著把自己的女兒們培養成巾幗英雄呢!想到這里,她覺得自己簡直幸運極了。她們這樣的家族,有多少女子因為無子,被夫君厭棄,她們的命運又是多么悲慘啊!而自己是何其幸運啊!

自此之后,楊氏對自己的丈夫白居易更加溫柔體貼了,即使是丈夫的那些鶯鶯燕燕們,楊氏也看著順眼多了。要知道,白居易自從娶妻之后,可是經常光顧青樓妓院呢!

這段時間,是楊氏嫁給白居易后最為開心和輕松的一段時間。但是,楊氏這種安逸的日子,還沒有過夠,自己的丈夫就又“惹禍”了。

公元815年夏,京城發生了一件聳人聽聞的大事件:宰相武元衡竟然被幾個蒙面的歹徒刺死了!同時被刺傷的還有御史中丞裴度!

這個事件一下子震驚了整個朝野!整個朝堂都開始人心惶惶起來!更可氣的是,這些行兇的刺客還十分囂張!他們殺了人之后,居然還在衙門貼了一張紙:你們別想抓捕我們!要是你們企圖抓捕我們,我們就先把你們殺了!誰敢抓我們,誰就是找死!

果然,在歹徒的恐嚇下,那些大臣們竟然一個也不敢向皇帝啟奏這件事。唐憲宗一直在追求長生不老,早就不怎么關心朝政了。因此宰相大人沒來上朝,他也沒怎么在意。可是,白居易卻激動了!這么大的事怎么能欺瞞皇帝呢?于是,在所有人都對此事保持沉默的時候,白居易再一次當了出頭鳥了!

其實,說起這件事情的起因也很簡單,在宰相武元衡剛開始上任不久,便開始策劃招討反叛藩鎮的事情,而他要招討的那些對象見朝廷要招討他們。頓時就都坐不住了。于是,他們不僅開始大肆謾罵武元衡,還派使者去找武元衡談判。武元衡認為自己乃一朝宰相,當然對他們的使者不屑一顧了!雙方的矛盾不斷升級。藩鎮里最反叛的王承宗更是數次上表攻擊謾罵武元衡,兩人的矛盾不斷升級,可以說人盡皆知。

別的藩鎮也對武元衡恨得不行,但是他們可沒有像王承宗一樣只是上表謾罵,而是想了更加惡毒的辦法——刺殺!你不是要招討我們啊,你不給我們活路,我們就先置你于死地。于是,在另一個藩鎮王李師道的策劃下,一群刺客刺殺了武元衡,還刺傷了裴度。

這樣的大事,京城已經盡人皆知。白居易也是知道的。他以為一上朝,那些大臣們就會馬上向唐憲宗回稟此事。誰知道,那些人竟然膽小如鼠,沒有一個人提起這些事!他看到,朝堂之上,人人自危的樣子,那顆平淡的心馬上就不平淡了。

于是,回家之后,他馬上義憤填膺地寫了一封奏折給皇帝。在奏折中,他慷慨陳詞:陛下!天理昭昭!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有人在京城重地刺殺當朝宰相!這是對皇權的最大侮辱啊!為了雪恥,重整朝綱,一定要嚴懲兇手!否則,我大唐哪里還有天理可言!

看到此奏折的唐憲宗,也震驚了!因為到現在他才知道他的新宰相竟然已經被人殺死了,而且連頭顱也被賊人搶走了!他馬上詢問群臣道:“武元衡被刺殺了?!這樣大的事,眾位愛卿,怎么沒人稟報朕呢?!”

聽到皇上的譴責,所有的人都不淡定了,大臣韋貫之馬上說道:“啟奏陛下,臣剛要稟報,誰知道竟然被白居易搶了先!”

那些對白居易不滿的大臣,也馬上紛紛指責白居易。白居易的死對頭吐突承璀馬上抓住了這個機會,大聲說道:“陛下,白居易乃是善贊大夫,他的主要職責是輔佐太子!自古以來,東宮之人不得參政!白居易此舉有越職之罪啊!太子怎么能由這樣不懂規矩的人輔佐呢?”

那些宦官們聽到自己的頂頭上司這樣說,馬上紛紛附和道:“是啊,陛下!白居易這樣的人太不規矩了!您一定不能姑息啊!”

唐憲宗一想也對,更何況,他早已經對白居易的勸諫煩透了!早不想每天聽白居易的各種規勸了,于是馬上就說道:“嗯,白居易此舉是有些逾越,這樣吧,朕就貶他為江州刺史,以示懲戒!”

那些對白居易有意見的人,聽到唐憲宗的決定都高興了!終于把這么個老頑固踢出去了!

白居易因為越職稟告被貶為江州刺史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是白居易遭報復了!白居易的朋友們對此事大多是表示同情的,因為大家都知道,白居易可是個非常正直的人,他這樣的人可是朝廷的棟梁之材啊!只可惜,得罪了正在得寵的宦官們啊!

可是,在白居易的同事中,有一個人做了一件落井下石的事情,這個人就是王涯。說起王涯,本是白居易在翰林院的同事,二人還曾經在科考案中并肩作戰過,白居易對王涯還是有著很深的同僚之情的。但是,王涯此人,卻是一個極為有心機的人,他早就發現,唐憲宗已經不掌實權了,現在他已經完全被宦官們迷惑了。

為了討好這些宦官,他決定對白居易落井下石,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在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刺史之后,王涯馬上又寫了一彈劾白居易的折子,這個折子寫的更是惡毒!

他在奏折里寫到:“白居易實在是一個不孝之人啊!他的母親因為看花墜井而死,白居易竟然還作《賞花》及《新井》這些詩,這些詩是大大的不孝啊!這樣不孝的人,怎么能擔任刺史這樣重要的職位呢?陛下一定要三思啊!”

其實,白居易做這些詩的時候,他母親已經故去多年了。王涯簡直是欲加之罪啊!但是,這時候的唐憲宗早已經不能明辨是非了,看了王涯的奏折,他馬上就又下了一道折子:把白居易由江州刺史改為了江州司馬!王涯,果然討好了宦官一脈,在一年之后,竟然取代了韋貫之,登上了宰相之位。

白居易聽到自己的同事竟然對自己落井下石,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又見唐憲宗竟然偏聽偏信,貶自己為江州司馬,更是心灰意冷。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腔忠君愛國熱情竟然換來的是這樣讓人難以接受的結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9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15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104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84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47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30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08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66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87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3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39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78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74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86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27評論 1 283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08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14評論 2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