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懶螞蟻效應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只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觀察: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 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并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在蟻群和企業中,“懶螞蟻”很重要,此現象被稱為“懶螞蟻效應”。
人們工作生活中,要借鑒蟻群分工,留出一小部分時間給自己去無所事事,把焦點和關注放回自身或放空,讓自己能靜靜,這是屬于自己的時間;同時心中使終給自己一片空間,這個空間以自己為主。給自己留出時間空間,讓自我是勤快螞蟻同時具有懶螞蟻屬性!
二、跳蚤效應
跳蚤效應指跳蚤調節了自己跳的目標高度,而且適應了它,不再改變。
跳蚤能從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的地方放個蓋子,這時跳蚤會跳起來,撞到蓋子,一再地撞到蓋子。過一段時間后,拿掉蓋子就會發現,雖然跳蚤繼續在跳,但已經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結束生命都是如此。原因是:跳蚤已經調節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適應了這種情況,不再改變。
跳蚤并非自身已失去跳躍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學乖了,習慣了,“自我設限了自己能跳的高度”。
人也一樣,有什么樣的目標就有什么樣的人生!目標高度決定人生品質!
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的心理已經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再往上成功是不可能的,是沒辦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限制人們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同時以身做則不斷突破局限,領引孩子具有成長性思維,不斷去追求更大目標!面對困難挫折時,鼓勵孩子超越自己!拔高自我的心理高度!
三、參照對比
摩根是美國的大富豪,年輕時帶妻子闖蕩美國,那時還是個窮人,和妻子開了一個賣雞蛋店。摩根賣雞蛋時常常有顧客抱怨說他的雞蛋小。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便讓妻子來賣雞蛋,結果顧客不再嫌雞蛋小,對摩根的印象和態度也大大改觀了。原因在于,摩根的手又大又粗,手中雞蛋相比之下就顯得有些小了。同樣一個雞蛋,放在女人纖細的手里和男人粗壯的手里,在購買者的視覺上,雞蛋就不同了。
啟示:因為雞蛋不會因比較而變大,而是參照不同,心情也就不同,效果更大不同!
面對問題:一味地爭辯和抱怨是沒有用的,理解對方的感受,不陷在負面思維帶來的負面情緒中;焦點集中在如何解決問題上,效果會更好!
以正向思維方式以身做則引領孩子成長,孩子也會有較好的情商和成長性思維面對問題。同時,針對孩子成長,不對比、不攀比,不和這方面優秀的孩子比這方面,你焦慮孩子也累。而是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對比自身以前,有一點滴進步,就多鼓勵肯定,給孩子信心和勇氣!
四、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是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生活中,人們有時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我設限,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嘗試突破的勇氣和信心,破罐子破摔,產生無可奈何、命運不佳的認為。
親子教育中,父母消極批評居多的有條件地愛等會讓孩子可能產生“習得性無助”的思想,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或自己就是笨、不行的心理認知,嚴重的孩子會自暴自棄,在缺愛、壓抑的成長環境中”習得性無助“發展成真正的無助!
五、反饋效應
反饋效應: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即時去了解,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學習的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個小故事:日本松下電器總裁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廳招待客人,一行六個人都點了牛排。等六個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讓助理去請烹調牛排的主廚過來,他還特別強調:“不要找經理,找主廚。”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會兒的場面可能會很尷尬。主廚知道叫他的客人是大名鼎鼎的松下先生,緊張地問:“是不是牛排有什么問題?”松下歉疚地說:“牛排很美味,但是我只能吃下一半。原因不在于廚藝,你是位非常出色的廚師,但我已80歲了,胃口大不如前。”主廚與在場的人都很困惑,松下接著說:“我想當面與你談,原因是我擔心,當你看到只吃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廚房時,心里會難過”
啟示:這就是即時反饋。
生活學習中,家長多給于孩子即時反饋。孩子做對事正是養成好習慣的時機,做對事多即時就事肯定贊美,孩子更有動力。
六、蘇東坡效應
蘇東坡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站在這座山中,卻不識其真面目;自己擁有“自我”,卻不自明,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可能更為困難。人們將這種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蘇東坡效應”。
有則笑話: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時和尚將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頭發后逃走了。解差醒時發現少了一個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
問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什么在一些小事上控制不住發脾氣?我想要什么?我在等什么?我又在期待什么?我經常焦慮是為什么?心中到底恐懼什么?不當行為背后的動機是哪些?表相背后的實相又是什么?等等。
心靈成長是從認識自我開始,未知未覺到后知后覺,到當知當覺,到先知先覺。認識了自我,意識了部分痛苦的根源,滿足自己愛自己,就不再多陷入“蘇東坡效應”里無法自拔,而是哪怕生活多磨難,也會像蘇東坡在被貶的路上發明”東坡肘子“樣地享受生活和幸福!
七、甜檸檬效應
個體在追求預期目標而失敗時,為了沖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就百般提高現已實現的目標價值,從而達到了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現象,稱之為甜檸檬效應。
這一術語來源于伊索寓言的故事:有只狐貍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覓不著,只找到一只酸檸檬,這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但它卻說:“這檸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
這與酸葡萄效應一樣,都是以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自己所追求目標失敗時的情景,以達內心之安、心理自救的目的。其差異只在于酸葡萄效應是把所追求的目標價值變低,而甜檸檬效應是把現已實現的目標價值提高。
有時,這種效應起到了接納自己、承認現實、知足常樂、自得其樂的作用,比垂頭喪氣,痛苦悔恨,埋怨、對抗等效果要好。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時會有甜檸檬效應或酸葡萄效應的心理,孩子為了達到“自欺欺人”平衡內心的效果會傲嬌或撒謊,這時需要家長更多理解和耐心,沒有大的原則錯誤和嚴重性,可以適當睜只眼閉只眼,不必明察秋毫嚴厲指出孩子錯誤,適當引導就好!
八、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說: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國空軍上尉工程師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人們在早餐時所吃的面包片,如果不小心被碰出桌邊掉到地上時,幾乎總是涂了奶油的一面著地,諸如此類的現象比比皆是,他把這種現象概括為:“如果一件事可能被弄糟,那就一定會弄糟。”
舉幾個生活常見小例子,看看是否靈驗?
1、排隊時另一隊總是動的比較快;你換到另一隊,你原來站的那一排就開始動的比較快了。
2、等公交車很久都沒來,剛走了,公交車就來了。
3、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了;你準時到,不開始,還要等;遲到了,真就是遲到了。
有時候,人的心理暗示是導致這種現象因素之一,比如,你愈是擔心孩子一件事,這件事在你的有意無意提示下孩子真的就這樣做了,同時墨菲定律后記憶特別深刻,會有一種我就說嘛、我命如此的事后諸葛的水平!
九、黃油貓悖論
又叫黃油貓理論,是把兩種民間常識組合而成的笑話,該常識為:(1) 貓在半空中跳下,永遠用腳著陸。(2) 依據墨菲定律,如果失手將一片涂有黃油的面包片拋到半空中,永遠將會是涂上?黃油的一面落地。這個悖論出現在,你把黃油面包片沒有涂上黃油的一面黏著貓的背部之時,讓貓從半空中跳下。依照以上兩條定律,貓永遠無法用腳著陸,因為黃油面包片永遠在涂上黃油的一面落地;但同樣的,黃油面包片涂上黃油的一面無法落地,因為貓永遠用腳著陸。
很顯然,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論。因為,墨菲定律本身就是一個描述人的主觀偏見現象的理論,并非是基于經驗主義的科學定律。這個悖論實際上就是用來駁斥那些堅稱墨菲定律是客觀正確的人的。
世事無絕對,不可一概論。針對家庭教育,好的道理是遵循規律相通的,可以做為教育孩子的理念依據和指導方針,但較多家長喜歡找標準方法,沒有什么方法是適用于每一個孩子的,他家孩子有效,卻不一定適用你家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適合的才是更好的!
十、黑暗效應
黑暗效應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于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有個這樣的案例:有一位男子鐘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約會,他總覺得雙方談話不投機。有一天晚上,他約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線比較暗的酒吧,結果這次談話融洽投機。從此以后,這位男子將約會的地點都選擇在光線比較暗的酒吧。幾次約會之后,他倆終于決定結下百年之好。
人的情感反應在較強燈光下更激烈,在光線較暗環境中,人更溫和。如果夫妻交談前調暗燈光,那么吵架幾率相對也會大大降低。
針對親子教育,安全感對孩子一生非常重要。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借鑒黑暗效應,和孩子朝夕相處時,從幼兒起,對孩子正面的語言、微笑的表情、積極的肢體擁抱、撫摸等是和孩子最好的“約會”環境,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讓孩子很輕松和放松,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一定會喜歡上你,終生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