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朋友問我:“你一般收到禮錢后,還禮會增加些錢,還是按照當年的金額還禮呢?”
我不知道正確答案是什么,一般是在對方金額之上加一些錢回禮的,有一個最低的準則是不能低于對方隨禮的金額。但關于還禮金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是同金額還是需要增加。
01 回禮只看賬面金額不看額外付出嗎?
朋友是在今年元旦結婚的,而讓她有些不滿的是。她的一位發小,是在6年前同樣元旦結婚的。朋友當時在日本工作,發小強烈要求她回來做伴娘。朋友一想多年的好友了,看得起她才讓她做伴娘。就預定了昂貴的機票回來了,要知道元旦是日本的春節,機票價格幾乎是全額的。而日本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移動費用高,出租車起步費用就四十多,去機場的費用也是幾百元,七七八八算起來費用接近萬元。另外婚禮當天隨禮一千元。
再過6年的今天,朋友回老家辦婚禮,發小帶著一家老小5口來了,塞了一個紅包給她,當場也不好拆開看金額。而老家有習俗有小朋友來的,要給紅包的,朋友給塞了200元。等當晚家里計算收到的禮錢的時候,發現紅包里面塞了1000元,里外里朋友相當于收到了800元的禮錢。
朋友很生氣,之前為了發小掏心掏肺,不惜自己剛剛畢業沒多久,費盡周折,當年剛存下的錢,也幾乎都用于回來參加她的婚禮了。結果時隔多年,同樣金額地塞回來了。
其實在我看來她發小,首先在讓她參加婚禮這件事情上的安排,做得就不對,如果你需要別人大老遠地回來,你就要考慮到對方的移動費用。這不是說在隔壁市,坐個公共汽車或者短程火車就回來了。是在隔壁的國家,還是大型節假日,這筆賬難道不要算一算嗎?
之前我參加大學室友家的婚禮,因為是在市區的遠郊,需要在那里住一晚,朋友都是提早安排好了酒店和接送。而她生孩子我出了2000元,等我生孩子她出了3000元。我不能說這樣的對,但是至少這樣的處事方式,會讓人愿意互相往來。
02 長輩和晚輩間回禮,晚輩就可以少出錢嗎?
表姐和我媽媽抱怨說,她侄子前年結婚的時候,賬面隨禮2000元,私下里給他們2000元讓自己買床單被罩。等到表姐的孩子結婚的時候,她侄子只隨了500元錢。過了一年多侄子生孩子了,表姐有了之前的教訓,但是呢,又迫于是長輩不得不多隨些,就隨了1000元,這次沒有私下里塞錢。可等表姐的兒子生孩子,他只出了200元。
侄子的媽媽因為這事沒少罵自己的孩子,說他認錢小摳,不懂得禮尚往來。但是她侄子反駁道:“你和我爸不是隨禮了嗎?我能出錢都不錯了。”
他媽媽說:“我們是我們的,你們是你們的,回禮不能比別人少這是最基本的,更何況你姑姑年紀那么大了。”
“這和年紀沒有關系,把你和我爸隨禮的金額加上,我們沒有比她隨得少啊?至少持平。”
這孩子的邏輯,無論是他自己的媽媽,還是姑姑都無法認同。長輩間有他們的金錢往來,如果你只看自己姑姑現在給你們隨了多少,你知道她以前和自己父親間的來往嗎?到底誰多了誰少了,他們之間自己心里有桿秤,不需要你去計算。而你在隨禮的時候,先問父母出多少,在回禮金額上減去是不對的。
而這種回禮金額少于對方的更是屢見不鮮,有人抱怨說大舅哥家生一胎,他隨了2000元,等自己家生一胎,對方隨了600元。現在對方再生二胎了,他都不知道該出多少錢,或者是干脆不出錢了。
對于這些回禮少的,辦酒席的目的已經變了味道了,而不只是簡單的慶祝,變向的成了賺錢的手段了。但錢進你口袋了,心里就舒坦了嗎?花著就爽了嗎?我看未必吧。是不是漸漸發現親朋好友少了,人們開始和你關系疏離了呢?如果再接著這樣辦事,恐怕下次辦酒席就沒有人去了吧。
03 沒事就辦酒席,最后來參加的人寥寥無幾,丟了誰的臉?
無論是朋友的發小還是表姐的侄子,他們的特點都是回禮金額上有問題。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你一定要比別人多,或者是只看賬面收到的金額。在朋友發小看來,哪怕為了參加你的婚禮來回花了幾萬元的路費,也都與她無關,是對方愿意,反正從賬面上看似乎她沒有少回禮,她沒丟面也沒有做得不妥。
而表姐侄子的說法,是回禮的時候把父母出錢的金額也算上。如果按照他的邏輯,他是對的,但是以后你可以在辦酒席方面和自己的父母同步,只有一方收錢,不能再單獨再收禮錢了。但是可惜了,這孩子在回禮的時候是一套邏輯,在辦酒席的時候,又是一套邏輯。沒事今天自己喬遷新居了,辦一次,明天孩子抓周辦一次,總是找各種理由辦酒席。而去年國慶節期間辦的酒席,可以用非常慘淡來形容。原本預定6桌,結果只來了4桌,而且一桌都是孩子,一桌是他們自家人。即使現在有人見到他,還拿這事打趣呢。
現在有些人就是這樣,你說他沒錢吧,他有錢,可是一到還禮就沒錢。再說你收了人家多少禮錢,該還多少禮錢心里沒個數嗎?如果是不愿意還禮,少辦酒席也可以啊。可是人家不這樣,三天兩頭各種事情給你請帖,事事樣樣都要辦酒席,可就是不愿意還禮。
我們老家就有,有的人隨禮了,等辦酒席也給對方請帖了。人家愣是沒去,也不還禮錢。因為這樣的事情,吵架的時有發生。別人損他說:“你欠人家禮錢不知道嗎?花人家錢好意思。”
可是人家硬氣地回復:“好意思啊,誰怕錢多燒手。”
所以遇上這種不懂得禮尚往來的人,少隨禮,如果有可能就別和他有金錢上的往來。免得生悶氣,氣出個內傷可就不值當了。自古禮尚往來,都要講個禮輕輕重的,別沒事說朋友之間不看這個,錯了,越是親近的人就越該看重。
文章作者簡介:苒藜,用文字記錄生活,愿你我共進步。
【無戒學堂】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