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秋@顧秋的兔子洞:
展信佳!
當你發現,更新不多的我又在改小說,有一件事可以基本確定——我是一個性情多變的巨蟹。
不過多變并沒有讓我變得焦慮,過程中的思考讓我覺得很有意思,這也是我想和你分享的。
01.文章的意義
無論中外,好的故事都會引發不同的感悟。為什么大家讀一樣的文字,但感受不同?原因在于文字能做到“不止于此”,它比動畫或視頻的想象空間更大。人在讀文字的過程中是可以暫停,可以思緒萬千,可以完全不懂的。但在看融合更多信息的影視作品時,我們無法暫停,這里并不是說“暫停鍵”,而是暫停也沒有意義,因為影視作品作為工業化產品,它在拍攝前每個場景,每個片段、信息都已經提前賦予了意義,觀眾并沒有額外的思考空間。拍到這里,我要讓大家覺得熱血;拍到這里,我要讓大家感動流淚。我們要么順從創作者的意圖,去感動,去流淚。要么無所適從,覺得太假。除此以外,很難延伸出其他的感受。
誠然,好的電影也有很多鏡頭語言,每次看隨著年齡、心境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我只是覺得文字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我的小說也應該具備這種屬性,寥寥數語,就能寫出更多的可能。所以這次調整,我會砍掉那些啰嗦的對話,盡量避免把腦海中的想法事無巨細地全部描繪出來。為了所謂“精準刻畫”而浪費了許多時間,這不但扼殺了讀者的想象空間,有時候詞不達意還會給自己造成許多壓力。
曾經我想表達一個人很美,我寫的她是什么類型的臉型、五官、身材,著裝,寫的越多,越是別扭,只能說這是我對“人美”的定義。但每個人,每個階段對于“人美”的都是不同的,如果每出場一個人人物,我們只能從外形上去描述,那總有一天你會詞窮。因此我在閱讀過程中,找到其中一種答案,那就是借助外物、環境、他人的評價來描繪人對于美的感受。就像不同的光影能代表不同的感受,陽光、月光、霓虹燈光……這些光也能幫助你塑造不同感受的美。因此這次的改動我會增加對環境的描寫,去塑造感受。
02.中國式科幻
學習最快的方式是模仿,這沒有問題。但不能只是模仿,否則這會讓我失去了創作的初衷。創作,就是為了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所以我的不一樣到底在哪,這是我思考的地方。一個中國人寫科幻,文字中究竟哪部分是屬于我們中國的?難道只有寫大義,寫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還是歐美定義的賽博朋克?又或者是日本提到的哲學思辨?我想把中國人的思考融合進來,于是我看了一些中國的詩詞和《易經》。
詩人記錄自己尋隱的過程,感覺就像我們周末去農家樂一樣,去山村里吃喝玩樂,只不過詩人是去更深的山中,探尋一下山里有沒有隱士。“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隱士居處必有松,松是品行。神仙居處多白云,云又給隱士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你看光是一個“松”、“云”就能建立起我們對于隱士的一種想象,詩人都不需要寫具體的人物描述,人物的形象就會在我們腦海中產生。
詩人說了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沒說什么。詩詞中,很多詩人記錄的是尋隱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尋隱代表著是自己的情趣,只要過程中你有新的感悟即可,至于最終有沒有找到隱士,這都不是重要的事。至此我會想,我的人物一定要目標明確地達成一二三件事,像一頭驢一樣趕路嗎?我的人物是否能通過不做什么,來凸顯他的性格和成長,會不會更有意思一些呢。
但越是這樣想,事情又會變得復雜起來。我只好把腦海中的想法記錄下來,繼續沉淀。
這兩天,我無意間看到一個講述《易經》的視頻,突然很感興趣。因為《易經》起源于古時候的河圖洛書,光是幾個點,幾條線,就讓伏羲總結出人道,再由周文王,孔子發揚形成我們能看得懂的經文。如果太極、兩儀、八卦都有明確的定義,我們可能會成為一個不會融會貫通的民族,就像西方那樣,文明或許也無法延續至今。就是因為中華文化中包含”陰陽可以相互轉化“,”一即是二,二即是一“,”方即是圓,圓即是方“等類似的思想,這種事物之間時刻存在相互轉化的思想,才會讓我們中國人顯得靈活,可以讓事情長久、持續地進行下去,就像天地運轉一樣,持續不斷、連綿不絕。
由此出發,我想到了自己的小說人物,他究竟是什么樣的,不應該從一開始就給他設定特別多的標簽,這樣會失去了靈魂。但人物設定也有不能變的,他骨子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靈魂,也是根本。他的潛意識、行動、抉擇都會從這個靈魂根本出發。只有把這個想清楚了,我的人物才會活的更長遠一些。否則主角一旦出現德不配位,只能通過降低配角智商來解釋主角的合理性,最終只能淪為三流而已。
我想寫的,是中國人看了之后會覺得,這才是中國人才能寫出的科幻。令人掙扎的是,當下我的行動和想法無法協調統一,這是我的困境。想要知行合一,還得不斷磨練的才行。希望我們都有心之所向,變得更加通達!
From 神經漫游者_Kirito
2022年9月25日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