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山小學 林漢銘
? ? 《數字時代的學與教》第四模塊:數據決策。
? ? 數據使教學從經驗到精準,理念又將教學從精準推向人文。
【經驗教學已經out】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教師更多的采用經驗式教學為主。例如:學情的分析,對問題的預設,課程鏈條的設計,還有課程中重難點的確定......很明顯,經驗式教學更多的是以教師中心開始思考進行教學的,影響因素多數在于教師的教學經驗。所以對于傳統的教學,家長們都喜歡讓自己的孩子拜“老”教師門下。對于工業時代來說經驗式教學也不是不行,但現在社會發展,當代對于人才的需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未來需要的是創造性人才。所以,未來的教育一定指向差異化教學。但目前為止,更多的我們處在這條路的中間地帶。
【數據的支撐,讓教學從經驗走向精準】
? ? 這里的數據來源可以是課前、課中、課后的方方面面。但每個部分的數據所以到的作用又是不一樣的。
【課前】
? 可以通過不同問題的數據采集,發現學生的認知起點,比如我們進行一個單元試卷的講評:
首先我們通過問卷就可以了解到,對應題目的正確率。同時還能通過下面的文本入口,讀取到學生的當時的各種想法,正確的有助于提煉解決策略,錯誤的有助于發現學習誤區。這樣就能更精準的了解到學生再學習的起點。
【課中】
課中數據包括流出和流入兩部分。流出的數據,主要是問題數據,而流入的數據,主要是評價數據。
這里我們主要說流出數據:問題數據。
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當下狀態,從而進行教學決策,例如到底誰是第一名:
從數據上來看,學生分成了兩類,一部分覺得數字越大,就是第一名,另一部分認為數字越小,就是第一名。而且各占50%,是一個標準的同儕教學的契機。這時用TPS兩兩結伴說一說想法還是前后四人為以小組進行說一說想法?這就是考驗教師的決策判斷了。
由于數據呈現50%的正確率,如果進行兩兩結合,出現相同答案對話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大,這里如果采用四人對話出現全部相同的可能性較小,所以相比之下,后者會比較好一點。在交流之后,就可以組織進行二次作答之類的教學。這里,就又引發了進一步思考,TPS這樣兩兩交流這樣的小組學習適合什么樣的數據呢?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區分享自己的想法。
【課后】
一方面通過課中采集到評價數據,我們可以進行進一步分析,另一方面,對于疑問數據進行分析,確定下節課的學習起點。
當在課程中,我們對多對應的小組進行小組評價或者個人評價時,我們其實就是在積累數據了,這些數據有助于后期對學生的上課學習情況進行大致了解。
也為后面綜合評價積累對應數據:
當后期數據出現之后,也可以根據數據為家長提供,為之后差異化提升提供干預的數據支撐。例如從數據上看,孩子的說理能力和上課表現相對較弱,運算和空間能力較強,那么在后期提升方面就可以主攻說理。
疑問數據收集:
通過問卷中的回答情況和疑問問題不僅可以了解本節課學習的情況,還能幫助教師確定下節課學習的起點。
【理念又將教學從精準推向人文】
有時候錯誤使用數據反而帶來不好的事情。比如:在檢測部分,只有小部分學生答錯,老師是該抽還是不該抽人呢?這時候麻木抽人,只會讓孩子下次不敢真實回答。
所以利用數據做決策必須要考慮到人文。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要求我們從學生出發去思考教學,當然也需要站學生角度去考慮學生的當時學習心理。當我們做到這點,教學的層次就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但這里的人文一定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數據就是一位劍客,當有了仁愛之心,他才會成為一位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