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頭我們總問自己成長了沒有,很多人覺得肯定成長了。但更多人的情況是:長是長了,成不成,不知道。
“長”,只是現在比過去好一點的感覺。以“長”為目標,不能成為牛人,只能成為一個不焦慮的人。就像那些一年閱讀100本書的人,就是典型的以“長”為目標,這是很嚇人的。你會發現書是讀了,時間也過去了,你每天的感覺都不錯,但一回頭,發現自己并沒有向前走太多,這會引起更大的焦慮。
復利成長公式
朋友圈曾經被這個公式刷了屏,但其實很多人沒有真正讀懂。復利的核心,是昨天的收獲可以重新投入做再生產的原料,且本金不能虧。沒有目標的東學西看,追求“每天進步一點點”,不能產生復利,那只是加法,是1+0.01+0.01+0.01……,最后也就4.65。更可怕的是,這種情況下本金很難不虧,學一點忘一點,最后剩下的說不定并沒有剩下什么。
長是加法,成是乘法。多學東西很好,但要有目標。
如果你每天學習,依然覺得離目標很遠,那我有兩個建議,幫你把“長”變成“成”:
一個是設置階段性衡量指標。如果“長”沒有指標,就不知道成沒成。所以你得為自己設計一個成長的指標,反復check,而不只是滿足于成長焦慮被安撫后的良好感覺。讀100本書不是指標,學習是達成目標的收到,你想通過學習變成什么樣才是。
另一個是做可迭代的事并持續迭代。很多人今天學個新東西,明天有個好思路,但都這么放過去了,沒有沉淀下來過什么,也沒有真的讓它們和你的目標發生過任何關系。一段時間之后它們會像鬼打墻一樣再次出現,你們再見面依然像新朋友一樣,而事情并沒什么進展。讓你學的你想的都能夠被積累、迭代和投入生產,這才是成長的復利。
【問題】花了好幾年時間去學習個人成長,比如:時間管理,花了不少錢,參加了各種學習班,為什么收效不大?
這個問題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沒有認清個人成長中最核心的兩個因素:明確自己的三觀和習慣的養成。
這其實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底層邏輯搞明白了,往上走才能一通百通。
為什么明確三觀很重要?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當你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時,就沒有方向。沒有辦法知道哪些知識對你來說更重要,應該朝哪個方向用力。
當你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你就很難分清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技能或知識。
今天聽一個大師說溝通很重要,就去學習溝通。明天聽一個專家說理財能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就去學理財。這些人說的都對嗎?可能對他們而言是對的,但這并不是你自己的答案。
想清楚什么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一旦知道這個答案之后,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就有一個前進的方向。
人生就像玩游戲,具備基本的技能之后,就要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做出選擇,發展自己的特長,建立優勢,才能更快地達成目標。
當你沒有目標的時候,會貪多求全,事事都想做,會前進的很慢很慢。
當你有一個明確的三觀之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分清需要哪些知識、技能,做好哪些事情才會對目標更有幫助。
只有在你擁有明確的三觀時,才能更好地做出選擇。
很多人學習時間管理的出發點都是增加效率,但單純的增加效率,只會讓你的工作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而 時間管理的本質是選擇 ,根據自己的三觀判斷哪些事更重要,應該選擇做哪些事情?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習慣養成,有這么一句話:不提煉總結、不應用學習、不深入思考、不實踐反饋,就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
在學習時,不管是知識還是技能,要想真正學會,必須經歷的過程之一,就是把你知道的知識、技巧,反復、重復實踐70到100遍左右,才能掌握;而想熟練和精通,還需要重復更多的次數。當你把某個知識或技能變成習慣之后,才能變成自己的能力。
宏觀上來說我們在學習知識時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知道-理解-實踐(也就是練習)
1、知道某項知識的存在或認識到重要性
我在走入社會之后,發現有很多學校里沒教過,但對人生非常重要的知識,所以我列過一個清單:
怎樣管理時間和控制好注意力
法律知識教育
邏輯思維
怎樣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好選擇
怎樣找到另一半,怎樣談戀愛
怎樣理財,怎么花錢更幸福
怎樣買保險
情緒管理
怎樣讓自己更幸福
雖然時間和經歷,總會讓你發現一些對你很重要,但以前完全不知道的技能或知識,這也是你應該去學習、掌握和研究的。
但即使這些知識對你很重要,在你完全不知道的時候,你基本沒辦法去學。還有些知識,會在初期不以為然,然后慢慢了解到它的重要性。
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一個朋友向我推銷保險,直接被我拒絕掉了,我覺得自己不需要這東西,純粹是浪費錢。有那個錢,我不如去玩、去吃、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隨著自己理財知識的增長,發現保險還是有些用處的,你能想象開著一輛沒上過任何保險的車輛有多大的風險嗎?我現在發現保險簡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對保險越來越重視。
因為保險本質是一種財務安排。當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的時候,以較小的投入來抵御未來可能的風險,做出自己財務上的一種合理安排,以至未來風險發生時不至于讓自己措手不及。在保險上花些時間和精力是轉移風險最科學的方式。
2、學習理解
我們對某個技能或知識產生興趣之后,一般會通過閱讀、培訓等方式來學習,通常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已經知道或理解了某個知識點,但去行動的時候,才會發現,知道到做到之間有很大的鴻溝存在。
幾年前我開始對跑步產生興趣,最開始認為跑步很簡單,直接去跑就好,隨便找了幾本跑步方面的書籍,看的時候覺得自己都明白了,等跑上幾天之后才發現要注意和學習的事情不少,實際開始跑的時候,遇到的很多問題書中完全沒提。
比如,不能穿純棉的衣服跑步,不是所有的運動鞋都適合跑步時穿。又跑了幾天,一不小心腳受傷了,總結下原因才發現,我的跑步姿勢不太對,而且跑前跑后還要做好拉伸,慢慢地發現跑步這東西也很有技術含量。
想要跑完半馬或馬拉松,需要很長時間練習,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然后我開始向別人學習跑步,從姿勢、呼吸開始改變,知道跑步時要控制好心率,這時我發現,跑步這件事,我才剛剛開始入門。
很多人總說學習之后效果不太明顯,就是這個原因,并沒有把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沒有持之以恒地應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或生活中。
只有持續反復的練習,才能跨過這個鴻溝。
3、實踐(練習)
哪怕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知識點,從記憶上來說,一個短期記憶,必須要變成長期記憶才能變成你自己的知識。想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必須要反復地實踐,重復練習,直到成為習慣為止。
不能只是偶爾將自己的技能應用到行動當中。要想真正讓自己進步,我們必須有意識的重復練習70到100次才能達到初步的掌握。
而最好的重復方式就是把練習當成習慣,持續行動下去。
千萬不要指望通過閱讀幾本書、參加幾天的培訓、學習一段時間你就能掌握某個技能或知識,在你沒有重復到一定的次數之前,沒有把這項知識、技能變成習慣,用不了多長時間,大腦中對于這個知識的短期記憶就會被遺忘,然后慢慢地消失在大腦的深處。
總結
這兩點剛好是被很多人忽略,但對人生非常重要的建議。明確自己的三觀之后,才能分清哪些知識或技能更值得學習。用學到的知識去實踐,成為習慣之后,才會真正變成自己的能力。
以后有機會,我會給大家分享如何明確自己的三觀。
最后強調一句話:人生中值得去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反復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