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元知識的過程,本身也是深度思考的過程。深度思考的能力決定了你的認知,而認知能力的提升不僅僅是通過增長見識和擴大知識量。見識未必能帶來判斷能力的提升,因為底層邏輯掌握的不夠;另外擴大的知識量,如果不能在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內化為個人的能力,也會造成記不住,運用不起來。
若想能夠深度思考,提高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有以下三個常用的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
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反思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要想提升反思能力就需要在日常反復的訓練。我們知道,如果要想成為一個肌肉男,那么就要堅持不斷地進行力量訓練。與此類似,如果想訓練思想的肌肉,讓自己看問題深刻而準確,要堅持的基礎訓練便是反思。然而,我們的教育經歷中缺少“反思”這一重要的能力訓練,我們大多數人常常把總結當成了反思。
反思并不是總結,至少兩者的側重點非常不同。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或者,換個說法: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這里的假設是社會科學里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根據自身經驗事實和相關認證結論對問題的規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
從應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我們經常會推測現象背后的假設,但我們總把我們的假設當成事實。沒有能力區分假設與事實,我們就無從對自己的假設進行改進。比如,古人會把產生雷電的可能假設之一——有雷公電母主宰——當成事實,進一步產生祭祀和崇拜行為。現代人也一樣。2015年有一則新聞是“夫妻幻想中500萬元彩票大獎討論中分配不均打架報警”,這算是把假設當成事實的經典案例了。
我們日常的溝通討論也是一樣,你提出一個觀點一定是基于一個假設,比如,你認為射手座的人花心,處女座的人追求完美,白羊座的人有領導力。你的假設是什么呢?你可能看了星座學,身邊接觸過的幾個射手,確實追求自由。但是僅僅因為星座去對一個人做出這種假設的判斷是不完備的。若想提升我們假設的質量,最核心的步驟,就是反思。
反思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跳躍性假設
跳躍性假設指的是未經思考、面對某種場景就立刻得出的結論——跳開理性思考的環節作出的假設。
我想起這樣一個例子,胡震生寫的小說《做單》里有這樣一個場景:謝正為了破除自己對偶像James的恐懼,把一杯滾燙的咖啡全部灑到James那一塵不染的筆記本上面,讓自己經歷這么一次恐懼來破除自己的心理障礙。事實上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每當遇到比自己能力更優秀、職級更高或影響力更大的人時,第一反應往往是后退,而不愿意靠近和接觸這樣的人。雖然事情過后,內心會自責,希望能和這樣的人多接觸學習,但是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后退逃避。
這是因為我們的假設是大腦對事實進行解讀之后形成的。
事實——大腦解讀——假設——行為
我們成長的過程,便是讓我們的假設更加接近事實的過程。而跳躍性假設,由于省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假設。
就拿我們面對名人時不自覺地選擇退卻這件事來說,其實我們應當去思考:名人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地位,往往是因為他更加謙遜,且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我主動接觸他得到善意回應的概率要遠遠大于我在路邊接近一個陌生人得到善意回應的概率。而且,縱然對方沒有給出積極的回應,結果也不會比選擇逃避更糟糕。所以,更合理的做法應該是主動嘗試接近。然而我們的跳躍性假設卻告訴我們:那是名人,趕快撤退。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曾意識到是跳躍性假設幫我們選擇了思考路徑。而缺乏深入思考的過程,又讓我們進一步失去了發現新的思考方式或解決辦法的機會。如果我們一直被跳躍性假設綁架而不自知,就會永遠跳不出這種思考路徑。如何避免跳躍性假設,讓我們產生新的解決思路呢?答案很簡單: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適的方案。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的快與慢》里說,人類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前者是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系統,后者是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在人類的決策行為中,由于慢思考系統的懶惰,很多時候會由快思考系統占據主導。而快思考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啟動慢思考系統去彌補,提高決策質量。具體的方法是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來自于外部的提示。例如,一個人特別愛睡懶覺,起不來床。那為了叫自己按時起床,他要么上個鬧鐘,這是自我提示,要么讓家人到點把自己叫起來,這是外部提示。反思就是一種內部提示,他讓你訓練自己啟動慢思考來代替快思考。
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
反思是一種方法,一方面,你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改善思考水平;另一方面,反思也是一種能力,需要不斷培養。提升反思能力有三個方法: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把生活案例化處理;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就是為了獲取高水平的反思能力。
什么是高水平的反思能力?能夠持續地從日常工作、他人經歷和書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改進工作生活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過反思讓自己處于持續的改進狀態。
具體的方法就是對于生活中發生的小事——商務溝通上的臨場的發揮、飯局上溝通的技巧、心態的調整。想要在關鍵時刻有更好的表現,我們就應該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個個細節的反思來改進提升自己。這些細節就包括跳躍性假設和上篇文章講到的習慣性防衛,也包括我們一些其他不好的小習慣。
(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我們讀書就是讀別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悟。而最好的書,其實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悟。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本書,自己就可以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可是,對于自己的生活,我們常常是有經驗,沒反思。如果我們只有經驗,沒有反思,我們的經驗可能讓自己在錯誤的假設下越走越遠......
教育的根本定義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經驗的解讀方式
教育,不是簡簡單單告訴你多少新知識,而是讓你學好如何重新解讀舊經歷,產生新行為。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編輯成案例,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人能夠改變自己,一定是有原因的。要么因為有自己的夢想,要么是因為經歷了一些事,改變了認知。例如:老羅的“我就是認真”,李開復的“向死而生”。他們的這種改變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一個聲音,得到了一個反饋。而我們之所以不改變,常常因為我們沒有得到正確而及時的反饋。
生活每天都在生產未經加工的經驗素材。我們的判斷來源于經驗,而有效的經驗來源于對判斷的反思。反思,讓我們把生活中的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人與人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讀深度,就形成不同的認知差別。
(3)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訓練反思,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及時記錄反思日記。具體在寫反思日記的時候,可以寫下當時的感受、情緒和思考。在你回頭再看過去的日記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自己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會產生相似的情緒反應。比如:別人總是想告訴我怎么做的時候,我的急脾氣就會上來。這就是反思效果,發現自己的短板。
持續的反思還會帶來一個好處就是提升了你的隱形競爭力。寫反思日記,有兩點非常重要。
第一,就是最初的假設。假設,記日記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問題,那就一定在自己身上,是自己的方法不對。這是你能堅持下去的關鍵。
第二,記日記能持續,是因為獲得了正反饋。人堅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從中受益的。如果一件事情只是煎熬,只有痛苦的反饋,那很難堅持下去。因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非常的耗能。如果你能夠從最開始簡單的記錄事件,到記錄感受和情緒,然后能夠深入思考和反思,再到后面通過反思鍛煉自己的基礎思考能力,這一切就會讓你看到自己的一點點進步:寫反思日記成為自己的隱形競爭力。當你和其他人花了同樣的時間、經歷了同樣的事情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收獲和成長卻和他人完全不一樣。
人與人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對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人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往往源自反饋。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為產生了什么影響,你是不會改進的。反思工具,是一個幫助我們主動對行為影響進行反饋的工具。
我們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去對自己行為的可能影響進行主動管理。我們往往是遇到一些挫折,或者遇到很大的困難,把自己逼到一定狀況的時候,才會去反思。而反思日記,是把反思這個偶發的行為變成了主動的、持續的行為。
以教為學
以教為學就是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你可以理解為從認知(知識)的高勢能向低勢能轉化的過程。這種勢能轉化的過程會帶來三個價值:
第一,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你一定有過給別人講一個你剛學到的知識的經歷。可能你學完之后覺得自己懂了,可是講給別人,總講不清楚。如果我們講不清楚一個問題,往往是因為有些我們以為知道的知識并不知道。為了給別人講清楚,我們就會逼著自己主動探索,想明白問題。
第二,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復述知識其實是強化記憶神經鏈的過程。我們短期記憶能夠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關鍵就是不斷重復。而教別人,是一個很好的建立長期記憶的過程,而且教學環境讓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增添了新的場景,回憶起來更生動。
第三,教別人之后,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大家相互交流,能夠看到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和可能忽略的環節,從而讓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全面。
所以,積極主動的教別人,也是我們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
為了更好的以教為學有兩個技巧:
(1)備課的時候不能知道多少講多少,而要為講清楚這個問題大量查閱資料,購買書籍。這算是我這些年寫文章得到的經驗。把教學當做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關知識領域的機會,能夠極大地提升自己的學習深度。
(2)在備課時,一定要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持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這樣你才能在以教為學的過程中,思考自己所教的內容能不能真的站住腳,經得起時間考驗。只有真正知道我們擁有的知識的局限性所在,我們才配真正擁有這些知識。你才會在知識的運用中游刃有余。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概念來自于弗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利克森教授,他是刻意練習法則的研創者。《刻意練習》就是他寫的學習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全書主要講了兩個問題:第一,如何進行有效訓練?第二,刻意練習究竟是什么?
想象一下,有一個小孩子正在練習彈琴,旁邊有一位老師去問他,我看你每天都訓練一個小時,可是你每次測試的時候成績都不及格,能不能解釋一下原因?學生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呀,我每天都在練呀。老師問,那你練了多少次?學生說十次或者二十次吧。老師再問,你彈對了多少次?學生說不知道,一次或者兩次吧。老師又問那你怎么練的?學生說不知道,我只是一直在練。這樣的場景熟悉嗎?我們一直在寫作業、一直在做題、一直在跑步、一直在下棋,可是我們既沒有成為學霸、運動健將,也沒有成為象棋高手,為什么?因為我們進行的是天真的練習,雖然埋頭在干,但并沒有進行有效的訓練。
事實上大多數人對練習有三種誤區:第一種誤區,是覺得練習可能沒有太大的用,能力主要受基因限制。這就是固定型心理模式。有人會說“我不擅長和數學打交道”“我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弱”“我不認路”“我沒有辦法做的更好”其實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正確的訓練來改變自己,關鍵是要有正確的心態,就是成長型心理模式。
第二種誤區,是認為只要練習的時間足夠長了,能力就慢慢好了。但是如果做的時間足夠長久會足夠好的話,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街邊下了很多年棋,但是棋藝還是很差的臭棋簍子了。事實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能提高成績和表現,它有時候還會讓我們停滯不前,并且使能力水平緩慢下降。
第三章練習的誤區,是認為只要努力,足夠刻苦勤勞,就能提高成績,就會更加優秀。比如,我要成為更優秀的產品經理,我要想賣出更多的產品,我要讓團隊合作更緊密,那么我就要更加倍地努力。可是除非你有專門的恰當的練習方式,否則即使加倍努力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想想我們上學的時候,一定有那個最勤奮、最刻苦、最努力的坐在角落里的同學,每天不停地加倍學習,可是每次考試下來成績都很糟糕。
有效的練習,不等于長時間的練習,也不等于重復的練習,只有正確方法的練習才能真正有效。那什么樣的練習才算有效的呢?這個很重要的方法叫有目的的訓練。什么是有目的的訓練?我們回到上面的例子,那個練習彈琴的小孩子,假如他的訓練是這樣的過程:他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比如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然后用恰當的速度彈完這首曲子,只要不符合這個標準,就去找原因。想象一下,如果這個孩子每天晚上以這樣一個標準來進行訓練,他的進步會不會更快一些?
所以,有目的的訓練,首先,是一種不斷改進的做法,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致千里。其次,訓練中必須專注,不能心不在焉。我們常常只是在做,而并沒有認真的去思考,沒有去觀察。另外,有目的的訓練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有及時反饋,如果做完了題并不知道對錯,進步就非常慢。拿我自己舉例,在提高跑步能力上,我的馬拉松目標配速從8分鐘一公里提高到了6分鐘一公里,達到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就需要專注訓練,專注訓練就是完全按照keep的訓練要求完成訓練,這中間過程中的即時反饋就是配速的提升,距離的提升,攝氧量的提升,心肺能力的提升。
最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必須跳出“舒適區”進行訓練。想象一下,一個業余的鋼琴師,他十幾歲就開始學琴,到他30歲之后還在用同樣的方式彈琴,哪怕他已經完成1萬小時的天才訓練,他也不會成為天才,為什么?因為他沒有走出舒適區。有效的練習,是有目的的突破舒適區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的進步。
那是不是我們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就能成為大師?其實不行。盡管有目的的訓練很有效,但是它遠遠不夠養成一個大師級水平的能力。要達到大師級水平的能力,需要更高效的方法,那就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有目的的練習中的一種,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有效的提升和訓練技能的方法,那什么是刻意練習?在弄清楚刻意練習之前,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努力和勤奮訓練的是什么?訓練的是速度?音樂感?還是技術?No,我們真正訓練的核心是我們的“心理表征”。什么是心理表征?這是認知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就是大腦在思考問題時對應的心理結構。聽起來比較抽象,我們舉個例子。
比如對應外行的棋手來說,他看下棋就是看到一個個棋子在移動,而對一個大師而言,他除了看到棋面上的棋局變化之外,他還能看出兩方的優勢劣勢,接下來的走勢,對手可能的策略以及自己可能采取的對應方案。你有沒有發現,對于同樣一件事,新手和專業人員看問題的深度和高度是有差別的。換句話說他們的認知模塊、認知結構是不一樣的,而這種差別就是不同的心理表征。對專家而言,他們能夠把復雜的、大量的信息組成一個一個的認知模塊,以這樣的模塊去思考和處理問題,當他在面對新情況的時候,能夠快速調出過去的一些認知模塊,從而在思考和解決問題上有更高效的方法。
比如,踢球沒經驗的人就覺得足球場上雙方加起來20多個人在滿場亂跑,只要是球踢到腳下就行就去搶就行啦。可是專業的球員會發現規律。有人專門做過實驗,就是讓這些專業球員去看比賽,看一場真實的足球比賽的視頻,當一個球員剛接到傳過來的球時,按下暫停鍵,然后問實驗對象下一步這個球員會做什么動作?他是帶球還是射門,還是傳球?越是優秀的球員對下一步的判斷越準確。也就是說,專業級的選手和普通的選手,大師級的人物和普通水平的人物,看問題的心理表征形成了關鍵的區別。所以,理解了這一點就理解了刻意練習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本質上就是要建立以更強大的心理表征來思考問題,而刻意練習就是目前人類發現最強大、最高效的訓練方式。說到這里,我們不妨把心理表征理解為元認知。
什么是元認知?元認知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的思考。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但是很少有人能自覺地意識到還可以去思考我們“思考的過程”。這就好比人很難意識到空氣的存在,魚兒很難意識到水的存在一樣。然而,正是我們思考的過程,決定了我們思考的結果。
那元認知和元知識有什么關系?元認知與元知識,一個是思考的過程,一個是思考的工具。舉個例子:元認知就好比我們選擇從北京到天津的道路,可以是省道也可以是高速公路。不用元知識,就像是我們開車去天津選擇走省道,路遠,堵車,浪費時間;而在思考過程中應用元知識,就好比開車上高速,能夠更快地到達目的地。具備元認識的人思考問題的過程是這樣的:看到問題——思考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么(黃金圈思維)——解決這類問題可能用到的規律是什么(相關元知識)——決定采取的行動。而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可以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有意識地應用更高級的心理表征解決問題。提升元認知的能力。
那什么是刻意練習呢?嚴格意義來講,刻意練習有兩個標準:第一,你所訓練的領域是合理發展的行業,有一整套成熟的評價標準和高效的方法;第二,你必須有一個能夠給你布置訓練作業和及時反饋的優秀導師。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刻意練習。
按照這個要求,可能符合這種嚴格意義上的刻意訓練的行業是少之又少的,也只有像國際象棋、芭蕾舞、體操、音樂表演等少數的行業。比如像小提琴訓練,它就屬于一個比較典型的、能夠使用刻意練習的方法,它的技能組合非常標準化,演奏方法也大多是經過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訓練和改進。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優秀的老師,他能夠告訴你什么是正確的,甚至是最好的握琴方式,在跳弓的時候如何最有效地移動琴弓等等,這些方法是你自己摸索、探索訓練都沒有辦法快速掌握的,或者要走很多彎路的。所以在小提琴領域,往往會有很年輕的天才級選手出現,就是因為他們有一流的導師,有已經成熟合理的方法,只要持續地刻意練習、就能成為這一個領域的天才。
可是我們大多數行業其實是并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很多情況下并沒有最高效的方法體系和專門從事教練的一流導師。那怎么辦?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盡最大可能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訓練。
什么是刻意練習的原則呢?首先明確你的高績效的目標,我想要實現哪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我們要盡可能找在這個領域中最優秀的專家,或者高手,或者經典書籍,目的是能夠讓我們和這個高水平的心理表征進行對比,獲得高質量的反饋;第三,研究這些杰出人士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的成功原因;第四,就是不斷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訓練。
刻意練習如何與元認知結合應用?
如何通過刻意練習來掌握元知識提升元認知能力?就個人經驗而言,有三個部分:對基本的核心知識劃小圈;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知識能力單元;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在喬希.維茨金的《學習之道》中劃小圈的意思是持續、刻意地進行大量的思維專注訓練。對關注領域內的基本概念、元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地方進行反復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這個問題吃透,弄明白。
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我們把掌握的核心知識徹底吃透,就能夠和其他相關知識組成一個新的知識能力單元,整體使用。比如,游泳這件事情,剛開始練習漂浮、呼吸、打水等等,每個項目都是一個基本的技能,組合起來就成了水中穿行的新技能——游泳。而一旦學會游泳,就能和其他技能組合了,比如跳水、水下救援這樣更大的能力。
學習認知也一樣。比如對最基本的營銷概念、市場概念理解透徹之后,就能夠建立這些概念之上的認識,形成市場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我興趣是研究互聯網行業應用創新的,我發現,行業應用創新就是要經歷這么一個過程:在市場數據的基礎上產生行業洞察,再去了解細分市場,然后把行業洞察形成的洞見與細分市場的相關知識進行組合從而形成更高層面的判斷力。學習水平,某種程度上就是擁有正確的底層關鍵知識的數量級調動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綜合體現。
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我們對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組合成知識能力單元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認知框架將它們聯系和整合起來。比如,在商業分析中,可以將復利、邊際效應、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組合成一個認知框架,來判斷一個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按照查理.芒格的觀點: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這里說的“模型”就是元知識,“框架”就是把元知識整合起來的認知方式。而一旦掌握了這個思考方式,我們就徹底升級了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運用于認知框架相關的元知識和其他能力,極大地提升認知效率,進而表現出讓人驚訝的認知速度。
總結一下,正是因為刻意練習的關鍵是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而這一點正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所在——刻意練習也成為提升學習能力最重要的底層方法之一。
小結
這一篇我們學習了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經常的反思,從日常小事反思可以持續提升我們思考問題的深度,訓練我們調用慢思考的方式來思考問題。以教為學是發現只是阻塞、強化知識和記憶的過程,在以教為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對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而刻意練習就是訓練我們的心理表征,完善和鞏固我們的各項知識和技能,擴展知識的廣度、寬度。在各知識單元之間構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