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武志紅的心理學課》。
每周四和周五,是我們專欄互動問答的時間。
頭腦與身體
今天,是這一周的第一次問答。我發現自己已經形成慣例了,會把大家的留言盡可能地看一遍,然后說說我的感覺性總結。
第一個總結是,留言的大多數朋友,都有過身心合一的體驗,并且大部分朋友也都是在各種和身體有關的活動中體驗到的,有時是體育競技,也有時是其他活動。
當然,這個總結不夠嚴謹,因為我在本周預告中,發出的問題是“你曾經在任何一種競技比賽中體會過‘放松而專注’的狀態嗎?”因為這種的限制性的問題,大家的回復自然會受到影響。
現在,我們已經發布完本周的三篇文章,所以可以問一個開放性問題:
你什么時候曾經有過印象深刻的“高峰體驗”呢?
都來說說吧。我會再看看大家的這些體驗,看看會有什么不同。
第二個總結是,本周的文章,回復和點贊,都明顯少于前兩周。
為什么呢?一些朋友的留言可能給出了答案。很多朋友說,“這周的故事都是體育方面的,我沒有感覺。”
也有朋友說,這周的內容,他沒有讀懂。
這或許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寫得不夠清晰;第二,很多女性朋友,的確對籃球不了解、也不感興趣;第三,一些朋友在體育方面少了一些體驗,所以在聽讀本周文章的時候,就覺得和自己無關了。
其實我也不是體育達人,相反,我中學的時候體育簡直不要太糟糕,體育成績在初中和高中班里,都列男生的倒數第二名。
我們都知道,我們中學生的體質,是比較差的。原因很簡單,體育課、音樂課等等,都給主課讓路了。
與我們明顯相反的,是美國。在美國的中學,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非常重視體育,體育好的學生,受歡迎程度,會遠遠地勝過只是學習成績好的。而且,學習成績好但體育差的學生,被看作書呆子,容易被霸凌。
所以必須感慨一句:還好我生在中國,不然我就是典型的學習成績好但體育成績差的那種學生,如果到了美國這樣的國家,也許會成為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這是半認真半開玩笑的,但說一句非常認真的話:
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文化是不是嚴重忽視了身體?
我總感覺,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在我們文化中被美化了,而一談到身體強健的人,好像總是容易歸為這么一句話——身體發達頭腦簡單。
然而,離開了身體,只剩下頭腦,會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中國當代藝術家四大“天王”之一的方力鈞,有一個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雕塑作品,是一個人,只有腳、手、脖子和頭,沒有身體。我在我的微博上談到這個雕塑的時候,有一位朋友說,她父親看到這個雕塑的時候驚嘆一聲,然后說,天啊,這不就是我自己嗎?
放松而專注
我們回過來想想,身體是什么?頭腦又是什么?
在以后,我會專門拿三個月的時間,三章的內容,來談頭腦、身體與情感的復雜關系。
單從這周內容來看,我們知道提摩西·加爾韋有說過,自我分兩個:
自我1,是以頭腦和意識為核心,容易發出好壞對錯的評判,它的語言是文字;
而自我2,是以身體和潛意識為核心的,它的語言是圖像。
當我們只處于自我1的領域時,我們會被“頭腦我”的對錯判斷給限制住,還會引起身體上的緊張,從而不能在體育競技中發揮最大的潛能。而當我們在自我2的領域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放下了“頭腦我”的對錯判斷,可能會達到身體合一的奇跡。
這當然不只是體育領域的事,其實仔細看每一位朋友的高峰體驗,都可以發現,在這種體驗中,你是因為放下了頭腦與意識的自我,所以體驗到了“合一”的奇跡。不過是體育方面的活動,更容易讓你體驗到這一點。
跟你分享一個我自己的重要的轉變歷程。
在心理咨詢中,也許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共情。共情最早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杰斯提出來的,它的操作性定義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感人所感、想人所想。
我在北大讀書的時候,對共情做了各種思考,但我覺得這玩意實在太難,還懷疑它簡直不可能。我怎么能感受到對方的感受,想到對方的想法呢?我覺得,共情只是一個“澄清”技術吧,對方講了一番話,我試著去理解他,并問對方,我這樣理解你的話,不知道對不對。
這就是,我想在頭腦層面達成共情,但這根本就不可能。現在我明白,因為頭腦不能建立和對方的鏈接,只有身體和情感才行,而共情就是鏈接。
一直到了2008年,我去學催眠。催眠老師是催眠大師艾瑞克森的得意弟子斯蒂芬·吉利根,他在課上教我們,用身體去聆聽別人說話。也就是說,試著去留意聆聽對方講話時你身體的感受。
然后我震驚地發現,我竟然能在多數時候,感受到對方身體的感受,當我頭腦放松下來,全神貫注地聆聽時,我的身體和情感,甚至能極為精妙地共振到對方身體和情感的轉折變化。
當能感人所感的時候,我也就能想人所想了。這其中的技巧是,當有了一些身體感受,我就在畫面上想象,如果我進入了對方的身體,我還有著這樣的感受,那我會想些什么。
這個聽著簡單,但不容易,我以后在身體這一章,會詳細講,今天只是開一個頭。
從我的講述中,我想你也看到了,我也是在“放松而專注”地聆聽對方講話的時候,就能和對方共情。
所以,“放松而專注”的秘訣,不僅僅是加爾韋在體育競技中的發現,這其實也是一種生命哲學,一種樸素的技術。
一周問答
講了這么多,現在看一下大家的留言。先看幾個分享。
Haotian
潛意識自我在極限運動里尤其重要,圈里流傳著一句玩家們常用的話:Think less do more.這應該是對限制"思維我",發揮自身潛能的直接體現。很多高難度的技巧如果是聽從"思維我"的判斷,會因為想到太多因為失誤而帶來的壞結果而使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避免失誤,而非如何正確完成動作上,最終結果就是新的技巧很難學會。因此玩家們會互相鼓勵不要想太多,把注意力拉回集中在正確完成一個技巧上,從而獲得快速突破。當然了由于極限運動本身的危險性,也不能過分忽略"思維我",在嘗試新技巧前一定要想清楚如何完成,并佩戴好各種護具。
董之威
武老師,Don't think,feel!當我練拳的時候,有時會放空自我;在對練時或者模擬實戰時,有時會有放松而專注的狀態,此時效果最好!所謂身心合一是也!
江南木子
有一次,班上學生參加集體葫蘆絲合奏比賽,學生們因為太想得到第一名了,以致于連訓練時都有點緊張,演奏得很不理想。我作為老師,可能和學生們想得不一樣,我認為這只是學校安排一種娛樂活動,沒必要拼什么第一名(要是以前的我可不是這樣想)。我是這樣和學生說的:好好欣賞自己選擇演奏的音樂就好了,當你們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中時,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不用去管別人怎么聽、怎么看、怎么想,更不要去想什么第一名,你就演奏音樂、欣賞音樂、沉浸其中就好。學生一開始還不認同,但慢慢地,他們訓練得越來越有味道,自己聽得也高興。結果上臺演奏時,簡直是超水平發揮!演奏結束,整個體育館里爆發出最熱烈的掌聲!學生們也理所當然地獲得了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高出許多分。這就是不做評判,讓 潛意識里的“真正的我”和音樂的“真我”直接相遇,并且合二為一了吧!
武志紅
這幾天的留言里,跟這三位朋友類似的分享,簡直不要太多,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去看看我們的精選留言。
接下來,再分享兩位朋友的覺知。
F.
我很容易對別人評判對錯,你這個地方做的不對那個地方做的不對,思維里對他人或自己評判對錯,從未停止,我也不知道如何放下這份評判,好多時候哦,都是事后,我感受到了自己又在評判了,不過,相比于兩三年前,對他人的評判,現在已經少了很多。
老虎給咬
以前自己每天早晨只要稍微晚一點起來,自我1就會進行評判,認為這是錯的。這樣會導致一天都無精打采緊張,自打上周聽完武老師的課后,發現了自己的這個潛意識,不再用自我1進行評判,放松下來,讓自我2發揮作用,反倒這幾天每天都神清氣爽。
武志紅
我們常常以為,該用鞭子抽打自己,以此鞭策自己努力。這有時候會奏效,但也會帶來一個反作用力,你鞭策自己時,會恨上這份鞭策。鞭策其實就是自我批判,而自我批判的力量和自我批判導致的恨,加在一起,會切斷我們做事時的能量,也就是所謂的心流。
恨,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力量,它常常起到的作用就是切斷鏈接。我們需要覺知到恨。
不過,同時也要說明,不要將恨視為不對的,因為有時候,我們需要切斷一些自己不想要的鏈接,來守護住自己的界限。
關于“界限意識”,今晚我在得到的首場直播里,也會重點來講講,歡迎你關注。
匿名
曾看過武老師的書《身體知道答案》,今天又回顧了一次關鍵的知識。我發現自己完全憑感覺做事的經驗并不多,即使是在打籃球的時候,我也曾會不停地評判自己,最后導致打得自己很郁悶。同時我還會評判別人,所以我經常覺得很奇怪:那些人動作這么難看,為什么就是能進球?后面就是覺得這樣不公平,然后引發更多的評判,更多的郁悶。通常要在一場球賽打到我都沒有力氣去思考的時候,我才能把球打好,那時候的頭腦確實是停止了思考的。我學習過PET(父母效能訓練),知道行為窗口的概念。界限在我的理解是活動的,可變的,那么就會帶來一個問題:當每個人對待孩子的界限都不一樣時,看起來孩子是能夠自由適應的,但當這些人都同時在場的時候,事情就有點難辦了。我可能會逼于壓力而順從了其它家庭成員的界限設定(通常是因為我沒有力量反抗),這樣會對孩子會有什么不好的影響嗎?
武志紅
這位朋友的問題,也是一個常見的養育問題,如果大人們對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時,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里,明顯忽視了一點——孩子自身。這時候就需要使用巴菲特父親的智慧了。他不斷告訴巴菲特說:尊重你自己的感覺。這不僅是面對其他人時的態度,也是面對父母時的態度。
也就是說,當因為養育孩子的問題,大人起了沖突,甚至大人與孩子起了沖突的時候,就要對孩子說:在混亂矛盾和沖突中,請記住,尊重你自己的感覺,而不是相信大人等權威對你的判斷和建議。
最后,我想留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很多朋友提出來了。
我們先是講了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說要放下自戀,但為什么第三篇文章又說了自戀性競爭的重要性呢?該如何處理這一對矛盾呢?
我們的課程,已經講了三周了,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發現了,這三周的內容涉及到了很多對矛盾:
外在命運與內在想象;
自我實現的預言與權威的期待;
自戀與依戀;
頭腦與身體;
放下自戀與自戀性競爭;
……
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矛盾呢?特別是本周的這份最明顯的矛盾:為什么一會兒講放下自我,一會兒又鼓勵自戀導致的競爭呢?
我想先聽聽你的思考。
必須說一句,在得到,我不是一個純粹的講者,我也是一個學習者,大家有太多精彩的留言,有感悟性的,也有知識性的,我屢屢受啟發。
所以,期待你的參與。
背景知識
今天內容里提到的米爾頓·艾瑞克森,是美國傳奇的催眠大師,他天生有音盲和色盲,17歲時還得了小兒麻痹癥導致全身癱瘓,但他卻因此領悟到了催眠的真諦,并花了三年時間通過自我催眠,讓自己站了起來。
在他之前,催眠雖然也被一些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使用,但并未被學院派真正承認,而主要是被視為表演。但在他之后,催眠被承認,并成為一個重要的治療流派或技術。
大家知道,催眠中,催眠師會不斷說:放松,放松。放松,是為了放松掉肌肉和骨骼的緊張,而每一個肌肉和骨骼的緊張,都對應著一個緊張的頭腦意識層面的思維。所以,當全身全然放松時,意識也就被放下了。
然而,全然放松非常不易,而艾瑞克森的小兒麻痹癥導致的全身癱瘓,卻讓艾瑞克森體驗到了極致的放松。作為傳奇人物,艾瑞克森的生命是,命運每為他關上一扇門,他都會因此打開另外一扇不為人知的門。全身癱瘓也許會嚇壞嚇死很多人,但卻讓艾瑞克森進入了不可思議的境地。
國內現在有多本書在介紹艾瑞克森,我推薦《催眠之聲伴隨你》一書,非常精彩也好讀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