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從上次家訪中斷之后,雖然每天都在看書但是好久都沒有寫讀書筆記了。今天拿起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看起來。在扉頁部分,王老師對詩意語文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提出了詩意語文的實踐策略:文本解讀、整合、陌生化、詩性言說、舉象、造境、入情、會意、因聲求氣、尋聲。可能是理解能力的欠缺,對于這部分我反反復復地讀了兩三次可是依然懵懵懂懂。無奈,只好放下開始讀文章的正文部分。文章的第一篇是王老師的上《荷花》的課堂實錄與分析。讀著讀著突然間對于詩意語文有點感觸了。
? ? ? 一、富有詩意的點評
? ? ? 在課堂的開始部分,王老師播放了一則荷花的視頻,讓學生交流你看到了怎么樣荷花?學生們開始踴躍發言,有的說看到了白色的荷花,有的說看到了各種樣子的荷花;還有的說看到了正在開放的荷花……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都會用到,聽到學生這樣的回答,我們大多說老師可能點評道:“哦,真不錯,你觀察到荷花的顏色。”或者會說:“真是一個觀察仔細的孩子,你觀察到荷花的形狀。”然而王老師卻不是這樣說的,對于第一句話他是這樣說的:“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顏色。但是老師有個建議,你能不能為荷花的顏色換一個美美詞語?”很快學生回答道:“雪白的荷花”。到了這里我們很多老師也就到此為止了,可是王老師進一步說道:“雪白,噢!比普普通通的白色這個詞美多了。要是加上一個“雪白”,那就更美啦?!睂W生立馬回到道:“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沒有任何的說教,王老師引導著學生從簡單到豐富,慢慢學會詩意的表達。對于第二個荷花的形狀的描述,剛開始學生只是說看到了荷花的樣子,王老師引導著他們逐漸從“樣子”逐步到“千姿百態”最后到“亭亭玉立”,引導著學生從對荷花樣子籠統的描述到具體的詩意的表達,這不就是一種詩意語文嗎?
二、潤物無聲而又富有詩意的朗讀指導
? ?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為了體會作者的表達的意蘊,我會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讀課文,可是怎樣將文章的感情讀出來,將文章的內涵讀出來,我一直找不到好的方式。在這節課中,王老師用一個大問題“作者是怎樣看荷花的?”孩子們的思維非?;钴S,有“有滋有味”“如癡如醉”“仔仔細細”等各種不同方式的看荷花。王老師抓住機會讓學生分別帶著這種感覺讀相應的段落,巧妙地將朗讀指導悄無聲息地融入到課堂中,引導學生美美地讀文,這不是詩意語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嗎?
三、“冒”出來的詩意語文
《荷花》這篇文章中有一個字用的特別妙,那就是“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中冒出來”中的“冒”字。針對于這個“冒”字,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一定會作為重點詞引導學生品讀,王老師也不例外,然而他用的方式卻和我們絕然不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能會問學生“用這個“冒”字好處是什么?”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冒”字和“鉆”“長”“頂”等字作比較。這樣講解很容易將學生帶入一個抽象、枯燥、毫無生趣可言的理性分析之中。王老師則對學生說:“不著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花時間慢慢去嚼的。這樣,你們先讀讀這段課文,體會體會,你覺得荷花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怎樣的長出來,才可以叫做冒出來?!睂W生回答“較快地長出來”“爭先恐后地長出來”、“俏俏地長出來”。王老師進一步追問道:“爭先恐后地長出來。這一朵要記著長出來,那一朵也急著要長出來,誰也不讓誰。我們從中體會到一種荷花的心情,怎樣的心情?”到這里,整堂課也就是最高潮的部分,孩子們由荷花的外形逐步開始去揣摩荷花的內心體驗,他們從中感受到荷花長出來時的那種“迫不及待”“爭先恐后”“心花怒放”。課上到這里,孩子們也就自然而然的領悟出“冒”字的妙處。整個過程孩子們都處于一種詩意的體驗之中,感性的領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