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人不會從娘胎里出來就一成不變的。相反,生活會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脫胎換骨。
——加西亞·馬爾克斯
我們這樣一些人,沒有人逼迫,卻自己想著脫胎換骨。讓自己升華!
朗讀時間:8月31日
朗讀內容:《愛彌兒》53---55頁
朗讀者:趙艷霞老師
內容整理:
1、從表面看來,孩子學習起來很容易,可這正是他們的不幸。人們沒有看到,這種容易恰恰證明了他們什么也沒有學習。他們的光滑的小腦袋像一面鏡子似地把你展現給他們看的東西都反射出來。什么也沒有真正進入,什么也不曾留下。
2、盡管記憶和理性思考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能力,但是兩者在其發展過程中卻相互依賴。在達到理性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一個形象可以單獨地存在于想象的心靈中,而每一個還念都是以其他觀念作為前提。
3、為什么說孩子們由于沒有判斷力,因而也就沒有真正的記憶。他們記住了聲音、形狀和感覺,卻很少記住觀念,更不用說記得觀念之間的關系。
4、他們到底教給學生些什么東西呢?不過是詞語罷了!在他們教授學生的所有科目中,他們總是去選擇不去教授那些對學生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多是涉及事實的學科,教起來容易遭受明顯的失敗。孩子所學這些知識,不僅遠離成年人,而且更加遠離孩子自己。
5、我把教授語言歸人無效教育之列,也許有點怪異。不過,應該記住,我這里探討的只是童年時期的教育。因此,不管你們怎樣說,我不相信哪一個孩子(天才兒童除外)在12歲或15歲以前能夠真正學會兩種語言。
6、教師為了掩蓋他們在這方面的無能,偏偏教孩子們去學習那些已經死亡的語言,因為不再會有人對他們的教學提出質疑。
大家有話說:
程曉霞老師:
今日讀書感悟:首先謝謝燕霞的帶領,感覺非常親切[愉快]今日收獲和體悟到的是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其實,我們從師范畢業了只能說可以教書了,有了教書的資格了,但是,離教好書育好人還差很遠,一個有能力的人民教師,需要的不僅是知識的積淀,還需要有德有責,要了解孩子的能力是否與你所教授的內容匹配,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教案中要有學情分析,大多的老師根本沒有認真分析過,只是為了完成而完成,我希望由我們團隊的老師做起,先了解孩子,再去教授內容,盡量避免“一鍋端”。
趙艷霞老師:
我所理解和贊同的一點:想象意味著你在看,而思考意味著你在比較。我們的感覺純粹是被動的;反之,我們所有的概念或觀念都是主動判斷的產物。所以孩子如果沒有判斷力,因而也就沒有真正的記憶。
武慧娜老師:
他們的全部知識都停留于感覺,沒有一點是透徹理解的。他們小時候已經學習過的那些名稱,到長大以后幾乎都要重新學習,可見他們的記憶力并不強于他們的其他能力。
趙淑娜老師:
今天的朗讀讓我又一次想起了小時候,當我們問大人問題的時候,他們總說等你長大以后就知道了,可長大以后還是不清楚,于是還是不要問了,自己慢慢去琢磨,琢磨成什么樣就是什么了。最近看到有家長在進行性教育和生命教育時用很好的比喻值得我們去學習。
賈莉宏老師:
今天的讀書感悟:1、教師要有鮮活豐盈的儲備,這樣才有能力判斷該教給學生什么,該怎么教。2、關于盧梭提到的對沒有遠慮的兒童進行將來的利益、成年的幸福、尊敬等教育沒有什么意義這個說法我深有體會。老師在講臺上給學生假設將來的種種,孩子們聽得一頭霧水,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他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他們只想聽老師講符合他們認知的東西。這一點是我們上次做調研的時候我的學生跟我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