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正在試用知乎日報3.0β版應用,讓我想到豆瓣豆列的思維。當我深入去分析豆瓣APP的發展歷程時,好像已經形成了一篇文章。
我們以時間順序來分析豆瓣APP的誕生與版本變更。
二、定位
定位:
豆瓣致力于幫助都市人群發現生活中有價值的事物,在網站上的服務力圖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移動端也是這樣。
用戶群:
豆瓣正越來越成為一個大眾傾向的網站,早先的“文藝”、“小清新”等種種標簽早已不是它的專屬。但是,豆瓣用戶依然主要集中于互聯網、文化、傳播等中高收入群體。
注:通過豆瓣網的百度百科,我們找到以下數據:2012年8月,月度覆蓋獨立用戶數(UV)已超過1億,日均PV為1.6億。
核心優勢:
經過這么多年發展所積累下來的電影、音樂、書籍的條目,以及無數評論、相關的用戶,這是豆瓣最寶貴的無形資產。
三、發展歷程
3.1豆瓣APPV0.0(2014/8/8之前)
?背景:豆瓣此前已經分別發布了豆瓣閱讀、豆瓣小組、豆瓣電影等13款獨立APP,每一款都是針對某項細分功能推出。
?思路:創始人阿北也曾經在極客公園表示過:在移動互聯網,傳統互聯網上的鏈接已經不存在了,移動互聯網已經被一個個應用分割化。因此我們豆瓣不會有整合的豆瓣客戶端,只會有一個個獨立的APP。
?問題舉例:
1.曾經豆瓣FM是一款非常火爆的APP,個性推薦電臺的聽歌方式讓無數人為之耳目一新。可是現在大家都在用網易云音樂,蝦米等。
這些音樂APP從龐大的曲庫入手,添加社區、精選集等功能。當他們將個性化推薦也加入到產品中,豆瓣FM仍然無動于衷。豆瓣FM音樂小眾、音質過低、無法下載等已經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
2.看看豆瓣小組這個錯失機會的產品。移動社交應用陌陌在版本更新中加入群組功能。8個月后,從零開始的陌陌擁有超過50萬個群組,近2000萬人在線上與線下聚集。
在移動端,兩者都是基于位置和興趣的社交。可是豆瓣在移動端最大的失誤在于它并沒有把“基于興趣的社交”這個豆瓣的基因優勢復制到移動端,而是把豆瓣小組PC端照搬到移動端。如今,陌陌已經上市,豆瓣還在路上。
?分析:這種獨立APP策略的問題在哪?
1、用戶被割裂
PC端豆瓣是一個整體,用戶可以查電影、書籍,和豆友溝通交流。獨立的APP卻把豆瓣用戶人為割裂,使每一個APP只獲得一部分的體量。豆瓣推出的13款移動APP,但真正用戶規模能夠超過千萬量級就豆瓣FM一個。
另,根據艾媒咨詢報告,單個用戶每月常用App平均為8個。除去即時通訊、生活服務類等必備App外,留給娛樂休閑類的空間已有限。報告同時指出,單一App裝機量達5000萬以上時,才可談及影響力。
2、體驗被割裂
我們試想想用戶在移動端使用豆瓣的場景。一個文藝青年,他是閱讀、音樂和電影愛好者。站在地鐵里,想邊聽音樂邊看電子書,他要打開豆瓣FM,然后關閉,再打開豆瓣閱讀。當他要看看書中提到的電影時,還要關閉閱讀,再打開豆瓣電影。這是在考驗一個人的忍受程度嗎?
明明是一個APP就可以搞定的事,這正是豆瓣的優勢。他卻自己放棄了優勢,與其他單品單挑。
3、無法兼顧
我不知道豆瓣是否有能力同時開13條產品線,來支持13個獨立APP。不過,通過豆瓣移動端APP產品的更新速度,可以看出,它的迭代速度跟不上移動互聯網的節奏。要不然,豆瓣FM這樣有亮點的產品怎么能如此迅速被模仿,甚至超越,他卻仍無動于衷能。
?解決方案
版本:豆瓣V1.0(2014/08/08)
思路:回歸豆瓣的本質。一個由UGC產生的全球最大的中文影音書籍資料庫,然后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最愛,參與評分并且進行討論。
功能:該應用主打信息搜索查詢功能,集合了豆瓣旗下各大門類,包括電影、電視、書籍、音樂和同城活動的各類評分評論信息。
豆瓣應用的產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搜索功能突顯
2.評分和評論信息展現更清晰
3.添加討論功能
4.心愿單實時提醒用戶關注的信息
3.2豆瓣APPV1.0.1
背景:App Store發布時間2014/08/21;Google Play發布時間2014/08/29
?問題舉例:
APP Store歷史排名(2014/8/21-2015/5/13)
Google Play歷史排名(2014/8/9-2015/5/13)
根據App Annie在App Store和Play Store的追蹤數據(2014/8/21-2014/12/21),豆瓣1.0推出之后下載排名上升勢頭很猛,說明大家對于整合豆瓣APP的期待。但是一個月后排名的迅速回落,表明1.0版本的豆瓣讓大家失望了。
?分析:滿足用戶影音書籍查詢功能的豆瓣,為什么得不到用戶的認可?
1.偏重實用性信息查詢工具
工具性太強,沒有用戶粘性。雖然影音書籍查詢是用戶的基本需求,但是能了解友鄰動態,和豆友聊天,發現新東西,參加小組討論才是留住用戶的高附加值功能。
注:印象筆記這樣的工具軟件都有群聊和共享的功能,說明移動互聯網需要分享與溝通,而不是孤芳自賞。
2.基于條目的討論無法進行
基于條目這樣大顆粒的靜態話題基本聊不動,聊天內容更像是“回復”。
3.信息不流通
沒有豆瓣小組這樣的社交組成,信息不容易在用戶之間流通。
?解決方案:
版本:豆瓣V2.0(2014/12/22)
思路:豆瓣2.0的使命,是全面、直接、明確地服務于你個人興趣的方方面面,不止于書、電影和音樂。新豆瓣也會把發現好東西、分享意見和發現有意思的人用最簡單的方式在一處實現,一步步變成一個全面圍繞個人興趣的服務。
功能:該應用以豆列作為主要內容展示形態。打開app,你所見到的,基本是別人整理過的豆列,有著明確的主題,并以圍繞主題所搜集、整理的大量內容。
豆瓣應用的產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用戶收藏的豆列作為首頁展示內容
2.按照影視、旅行、時尚、科技宅等興趣去發現豆列
3.添加小組和廣播功能
3.3豆瓣APPV2.0
背景:App Store發布時間2015/01/04;Google Play發布時間2014/12/21
?問題舉例:
APP Store歷史排名(2014/8/21-2015/5/13)
Google Play歷史排名(2014/8/9-2015/5/13)
根據App Annie在App Store和Play Store的追蹤數據(2014/12/21-2015/5/13),豆瓣2.0推出后,下載排名都獲得了超過百名的提升,近期又有所回落。如果將統計時段設置為全部,相比于低迷的曲線中段,豆瓣2.0確實在努力地挽回用戶,而且iOS平臺的用戶反應明顯要比Android平臺樂觀得多。
?分析:以豆列作為首頁,存在哪些問題?
豆列:豆列是用戶發現好的東西和內容的收藏夾。承擔“社交化分享”的功能,有一定局限性。
1.豆列更新頻率低
用戶關注的豆列是已經生產好的內容,而不是內容產出的源頭。一旦發表,很少再有后續更新。豆瓣需要通過算法不斷向用戶推薦豆列,而不是豆列創建者在推送。
2.豆列內容雜亂無法統一展示
日記、相冊、書單、電影、專輯等皆可制作豆列,那應該使用什么樣的統一框架在尺寸有限的移動設備上展現這些不同的內容?
3.豆列產生周期長
用戶貢獻列表的前提是讀過很多本書、看過很多部電影、拍過很多張照片…從瀏覽豆列到主動貢獻豆列還有很多步,不積跬步卻求千里。
?解決方案:
?版本:豆瓣V2.x
?思路:豆瓣相比知乎、微信、陌陌等的優勢是他聚集了用戶電影、音樂、書籍、日記等多個維度的信息,就應該利用這個優勢呈現一個立體化的輕豆列。“輕豆列”就是“一部電影、一首音樂、一本書、一篇日記、一個相冊、一個東西、一個活動”的整合。移動端用戶需要高效的獲取優質簡潔的內容。想想“one,一個”應用的思維,就是要簡單。
?分析:輕豆列如何提供“發現好東西、分享意見和發現有意思的人”的服務呢?
輕豆列之創建
“輕豆列”可以是用戶自己整理廣播出去的,也可以是算法推薦出去的。從自己豆列中整理出“幾個一”很方便。新用戶上手“輕豆列”也很容易。(注意:要限制輕豆列的內容,不能少于3個一,也不能多于5個一,主題不能重復)。
輕豆列之流動
通過用戶主動推送“輕豆列”的方式提高流動性,展示不同用戶的“輕豆列”列表突出用戶的不同個性。“輕豆列”更能體現一段時間內用戶的活動、想法、情感等狀況,這些才是用戶想要了解別人、探究別人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維系用戶之間的社交連接。
輕豆列之發現
可以學習陌陌形成動態發現豆列,每次刷新有動態推薦,讓用戶有意外驚喜。
現在豆瓣“發現”功能的成本太高。首先是豆列推薦內容單一,其次“影視”列表的內容呈現結構復雜,一個頁面呈現6部分內容“分類標簽”、“推薦豆列”、“正在上映”、“高分電影”、“熱門劇集”、“豆瓣日記”。這會影響用戶在移動端“掃讀”的便捷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
1.豆瓣用戶特點:大多數時候豆瓣用戶不像陌陌用戶那樣習慣直接曬照片、吐槽等表達自己,引起別人的注意。而是通過展示自己所看的書、電影,寫影評等方式吸引別人的關注,讓別人從側面了解自己。或者說想要一種“不言自明”的感覺,與他有相同興趣的人能從他的影音書籍中找到共鳴,找到知己。
2.豆瓣移動核心-人:把“輕豆列”作為首頁,方便用戶展示自己了解別人。用戶會因為內容而使用該應用,卻不會因為內容而不拋棄該應用。因為有太多提供好內容的應用在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但是用戶會因為他的情感連接所在而長期使用該應用。微信和QQ之所以長期占據大眾用戶的手機,就是因為那里有用戶的情感關系網是其他應用替代不了的。
3.豆瓣下一步:豆瓣要想在移動端全面服務個人興趣,下一步肯定是要把基于地理位置的興趣發現作為首要突破點。也就是把豆瓣小組、豆瓣同城和聊天功能整合到“圈子”里面,讓用戶形成線上線下的互動。
感謝以下參考鏈接:
http://www.cocoachina.com/programmer/20130225/5714.html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31/144594.html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844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