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就像風一樣,來了又走,走了還來,有時輕輕柔柔,有時又凜冽刺骨。
有些人在壓力下不堪重負,有些人卻能被壓力激發出更大的生命力。
01.他們很優秀,他們壓力很大
東京奧運會,國乒隊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激動人心的時刻,國乒男隊隊長馬龍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六邊形戰士”。
“六邊形戰士”源自日本媒體《東京乒乓球新聞》對世界上各位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的六項技能的分析。
“二次元”六維雷達圖,包括力量、速度、技巧、發球、防守、經驗六個方面,馬龍的邊框是全滿,能力撐爆“六邊形”,故稱之為“六邊形戰士”,被奉為不可超越的人。
而恰是這位不可戰勝的超級戰士,外人看來他輕松的取得了兩輪大滿貫,但是誰又知道他頂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甚至壓力大到難受得干嘔,他每次比賽都像背著枷鎖揮動球拍。
冠軍贏的越多,他的壓力也越大,因為別人對他期望值越來越高,覺得他應該拿冠軍,應該是完美的,而冠軍的頭銜,也只能讓他開心幾天。
另外一位與馬龍有類似體驗的是當年的“跳水皇后”高敏。
她是一個奇跡,曾保持了連續7年無敗績的戰果,收攬了所有跳水金牌。
所有與她一起比賽的運動員只能拼第二名,因為他們知道第一一定是高敏的。
但是,在22歲那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決賽的前一夜,她手里攥著藥片,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她太害怕失敗了,哪怕是第二名都輸不起,好在她順利跳完了所有動作,贏得了當年的金牌。
奧運會結束后,她選擇退役,不是因為傷痛,不是因為年齡,僅僅因為背負的壓力太大,她自己化解不開。
馬龍和高敏是運動員,有一個團隊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普通人呢?
紀錄片《寄宿學校:從男孩到男人》,是1979年BBC拍攝了在拉德利公學讀書的幾個男孩,30年后,再次找到了當年的主人公,追蹤他們的成長,讓他們回看當年的自己。
拉德利公學是英國著名的四大公學之一。
每一位進入該校的學生都充滿了自豪和驕傲,其中就包括唐納德。
唐納德進校時,各種測試都優秀,拿到了最高等級的獎學金,體育更是優秀到直接進入校隊。
這樣一位全面優秀,長相帥氣的男孩,應該在學校里如魚得水吧。
然而,事實是,“優秀”變成了他頭頂的重冠,就像孫悟空的緊箍咒,摘不下,關鍵時刻還會緊一下。
原來,在唐納德心目中,既然剛入校是第一名,那么以后只能次次都是第一名。
時間久了,同學們也習慣了他的成績優異,就連一個課堂上的體育測試,也會調侃說:“咱們還跑什么呀,第一肯定是他。”
隨著課程的深入,后面的同學逐漸追趕上來,可是他的內心卻產生了巨大的恐懼。
他太害怕被追上了,他太害怕不是第一名了,他認為第二名就意味著輸,他要時刻保持第一名的狀態變得越來越困難。
他越來越焦慮,上課時常常走神,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差。
三十年后,當他面對鏡頭再次回憶當初的時光,他忍不住流下淚來。可見那段經歷對他來說,多么痛苦,他受到了多大的傷害。
上面這么多例子,都告訴我們,過大的壓力,讓那個勇爭前茅、背負別人期待的人,不堪重負。
02.認清壓力的真實面目
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要解決壓力問題,首先得知道壓力究竟什么樣。
首先,壓力無處不在。
作為一種伴隨人類發展的本能,壓力的存在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能是一個挫折,一次失敗,可能是我們平時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工作任務或者處理相互關系,包括學習新技能新知識,個人的成長,接觸一個新環境,追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可能是見一個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導,可能要爭取一個重要的工作機會,也可能是上司要求下午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等都是壓力事件。
它們是壓力的來源。
這些壓力有沒有可能避免?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沒辦法避免掉生活中的所有壓力。
甚至對于很多人來說,僅僅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些微改變,都能引起壓力的出現。
第二,壓力的反應。
壓力,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才作為一種本能遺傳了下來。
當一個壓力事件出現后,身體里那個本能的壓力感就會被激活,大腦的杏仁核開始分泌壓力荷爾蒙。
這個壓力荷爾蒙會起到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抑制免疫的作用,然后身體開始出現本能反應:戰、逃、傻。
原始叢林中,我們的祖先遇到狀況,打得過就“戰”,打不過就“逃”,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被當時的情景驚呆了,腦子宕機了,于是就“傻”了。
第三,反應過后見行動。
壓力是人對外界環境的一種時時刻刻的反應。
不論你的本能反應是哪一種,接下來都需要根據你的本能反應來采取行動。
如果選擇“戰”,那就分析問題,制定計劃,嚴格執行。比如,有人發現自己的身體過胖,引起了很多疾病,需要做出改變,于是會給自己確定目標,并根據目標制定健身飲食計劃,然后嚴格執行計劃,直至達成目標。
如果是“逃”,一般就會想方設法離開戰場,躲避遭遇戰場。比如,有的人最不喜歡當眾表達,那么凡是有需要當眾講話的機會,他都會想方設法逃避,不參與。
“傻”在當場的也有,通常就是不知所措,無從下手,靜等結果出現。
既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工作、環境、人際關系等對我們的來說都是某種壓力,都會觸發生理及心理的反應,以促使我們行動起來,應對、處理并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達成目標。
所以,從壓力的真實面目看,壓力沒有什么所謂的好壞,只有程度不同,個人承受的能力不同而已。
03.怎樣管理自己的壓力?
小時候常聽老師在考試前的動員會上,跟我們說,“你們要壓力變動力”。那個時候,總不愛聽這句話,覺得特別廢話,壓力又不能憑空消失,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變成動力。
壓力在不太大的情況下,行動或者不行動對人的影響也是小的,于是就沒有什么積極性,沒有作為。我們常常聽有人說,這個工作沒有挑戰性,年復一年做同樣的事情,沒有成就感,也就不想再做了。
壓力增加,我們的動力也會跟著上升,積極性,努力程度都會提高。壓力越大,積極性,成就感,獲得感也就越強烈。會促使接下來承受更大的壓力。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無限加壓的,當壓力超過一定程度時,壓力越大,動力跟應對的表現也就越差。
這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唐納德的樣子。
應該怎樣管理自己的壓力呢?
首先,自我觀察能力。
自己對自己要非常了解,并且能夠注意到自己的狀況,情緒狀態、身體狀況、環境變化對心理的影響程度等,什么樣的挑戰會讓自己興奮起來,什么樣的挑戰是在自己的應對范圍以外的,無法應對的。
還是蘇炳添的例子。
2021年8月1日下午,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記錄,在所有晉級決賽的選手中排名第一,成為我國首位進入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的運動員。
他的這個成績,點燃了大家的激情,期盼著他能在當天晚間的決賽上,能摘得一枚獎牌。
然而他自己對這個成績以及拿獎牌有自己的看法,并沒有收到輿論的影響。
他說:
“當我從半決賽跑進決賽的時候,我可能就不具備在決賽贏得獎牌的能力了。所以當天,我的目標就是跑好自己,爭取超過一個是一個。最后決賽跑了9秒98,這也是多少亞洲人跑不出來的,所以這場比賽我真的很開心,沒有遺憾。至于有些報道說蘇炳添決賽略有遺憾,沒拿到獎牌,我覺得你們對我的期望確實太高了。”
其次,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論我們擁有什么樣的能力,我們有多大的抱負,多高的期望,都必須凡事親力親為,沒人能代替我們。
這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從小時候一道題目的拆解開始的,面對一個難題,怎樣拆解成可以解決的部分,怎樣執行拆解出來的各個部分,并最終解決問題。
小時候面對這樣級別的壓力時,能感到興奮,并樂于動手去做,有探索欲望,那么在成長過程中,就會逐步升級自己的抗壓能力以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平時面對小問題,也要踏踏實實去解決,積累經驗。如果眼高手低,挑肥揀瘦,不能沉靜下來老老實實地學習知識和技能,那壓力就不可避免地會感到很大。
第三,轉移注意力的能力。
不論是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是打工人的工作還是大老板的事業,一個人的生活必定是多面的,多維度的。
如果把自己就局限于當下面對的困難上,局限于壓力上,想走出這個困境就比較難,因為這個時候就像剛開始說到的面對壓力時,人是“傻”的狀態了,已經想不出好的方法來應對這個壓力了。
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體育鍛煉、參加不同團體的活動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工作中的人,也可以閱讀、鍛煉,還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活動,烹飪、旅行等,來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的目的,是讓自己放松下來,當一個人的狀態是放松的,他的大腦才能動起來,才能靈活起來。
記得之前有個小朋友跟我學習時,前面的學習都很順利,我感覺后面復習就應該是水到渠成了,就連續問了他幾個問題,那個時候他是具備這些知識的,但是他卻胡亂說了幾個答案,我當時特別驚訝。
我就問他是不是感到害怕了,緊張了,所以大腦空白了。他立即像遇到知己一樣,連連點頭,說,就是那樣,腦子里什么都沒有了。我問他現在還緊張嗎?他說沒事了,我已經知道怎么做了。
所以,當發現自己被困于某個狀態不知所措的時候,要有這樣一種能自己轉移注意力,放松大腦的能力,讓大腦重新來到思考的狀態。
既然壓力不可避免,那就認真對待,壓力水平合適的時候,感謝壓力所帶來的動力,促使自己進步,變得更優秀。
當壓力過大時,要學會恰當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被虛假的外界給予的認知動搖了自己的立場,去承擔不必要的壓力。
當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時,專心于提高能力,優化自己的水平,這樣在應對壓力時,也就沒有那么緊張,那么不知所措。
在發現自己的精神太集中于壓力事件,以至于無法進行思考時,就說明壓力對自己的影響已經很大了,這個時候要學會轉移注意力,讓自己的大腦處于放松狀態,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有效思考。
有壓力,不是壞事,適當的壓力水平,是我們變得更優秀的動力來源。但是也要警惕過大的壓力,讓我們的行動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