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就像一場夢,夢醒了,蓮香消散,蓮花不再。為期兩天的志愿者活動就這樣在一片片蓮葉的搖曳下搖過去了,就如徐志摩的詩那般,但又有些許不同,輕輕的,我們走了,正如我們輕輕的來,我們揮一揮汗水,不帶走一片蓮葉。
回想一個月前,鄉風文明調查招志愿者時,我們便迫不及待地報了名,而一個月后,我們就這樣出現在白蓮之鄉——石城,一切都像一場夢一樣,但畫面又那么真實,心又那樣熾熱。
兩天時間說短也短,但等待就像一個磨人的小妖精,慢慢的磨過半個暑假,待到8月19日,我們終于揚起了志愿者號的船帆,駛向我們所向往的蓮城。或是等待時間太長,又或是準備時間過久,被打了雞血的我們仿佛過了保質期一般,待真正臨近那一天,到達那一刻時,心反而變得緊張了,擔心自己勝任不了這份任務,擔心天氣,迷路等種種情況,但最終被我們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的那份激情給壓制了。
都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在我和搭檔兩個人共同的努力下,我們一一攻破了食宿,交通,路線等關卡,并在19日的清晨搭乘汽車,開始了真正的志愿者之旅。到達石城縣小松鎮時已是上午10點,沒有片刻的休息,我們馬不停蹄的邁出了調查的第一步,但“萬事開頭難”仿佛也嗅到了我們到來的氣息,早早地在第一戶人家靜靜地等待著我們的到來。
果不其然,我們在一開始就碰到了釘子,而這一時節正好是村民們的農忙時節,蓮城這一稱號也不是無中生有,浪得虛名,幾乎家家戶戶都圍坐在一起剝蓮子,看著十分忙碌,而這一情景就像有著非比尋常的磁力一樣,硬生生地吸引著我們走到他們的身邊,即使被告之他們很忙碌,沒有時間來做這份調查,但我們還是一家一家地嘗試,也一遍又一遍的看著他們剝蓮子的工序,甚至想伸手拿起一顆蓮子照著他們熟練的手法去剝開那一層包裹著蓮子的外衣,這大概就是蓮城的魅力吧。
一遍一遍地嘗試漸漸有了成效,村民們漸漸地愿意和我們敞開心扉地交談,回答我們問的一些問題,也有熱心的小賣部阿姨給我們遞上一瓶瓶礦泉水,雖然我們一一婉拒了,但他們的那份熱心卻讓我們感激了良久。
隨著灼熱的太陽漸漸地落下帷幕,我們此行也快要畫上一個圓圓的句號了,告別橋那邊的最后一家老奶奶之后,我們原路返回,欣賞著橋那邊大大小小的白蓮花,雖然有止不住的汗水沿著臉頰掉落,慢慢地浸濕我的紅色條紋T恤,但白色蓮花的素雅卻讓我們歡雀不已,與我們被太陽狠狠燒灼了的紅色臉頰相襯,別有一番風趣。
小小的打趣一番過后,我們踏上了歸途,輕輕的,不帶走一片晚霞。就算過程中有拒絕,有不信賴,有冷漠,但最終還是踏上了歸途不是嗎?最終還是得到了白蓮的眷顧不是嗎?最終還是留住了這短短時光的記憶不是嗎?
很慶幸,在我和搭檔的小小宣傳下,村民們對移風易俗這一觀念有了更為直觀,更為具體的概念,而倡導節儉,不鋪張浪費之風也隨著白蓮的清香散布這個小村莊,飄入村民們的心中。